首頁>文化>

今天我們來品讀幾句孟子給我們總結的人生至理。

第一句孟子講:

“言人之不善,當如後患何?”

說別人壞話的時候,應當考慮一下後果。

俗話說得好“哪個人後無人說,哪個人後不說人”,背後說別人壞話是人們的一個通病。

只要留意一下便會發現,兩人聊天,往往不出三句就一定會談到別人,且絕大部分時候都是在說別人的壞話。

而且只要是聊別人的不是,往往便越聊越熱乎,兩個人的關係也似乎一下子被拉近了。

所以有人總結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規律,那就是兩個女人如果想要快速成為閨蜜,只要一起說一說別人壞話就可以了。

那麼為什麼人們都喜歡背後說別人壞話呢?

因為當我們一本正經去指出別人缺點的時候,恰恰是我們最能夠站在高處自鳴得意的時候,這種滿足感是人們普遍存在的心理需求。

孟子告訴我們,這種心理是不對的,因為雖然我們一時的心理需求滿足了,但其產生的後果無論對別人還是自己都是很不好的。

佛家有十善業道,其中就包含著口業,也就是說話造下的業。

說一句話很容易,但其影響可就非同小可,甚至有的時候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工作中聊兩句別人的閒話,自認為不過圖個樂,殊不知三人成虎,扭頭話就要變了味。

而且古話講“對我常說別人,對人寧不說我”,前一秒跟你說小張的不是,轉頭便跑去跟小張說你的不是,這種“兩舌”之事也是非常普遍的。

這就是口業,不知不覺中會埋下很不好的禍根,非常值得我們注意。

第二句孟子說:

“仲尼不為已甚者。”

仲尼就是孔子,孟子說孔子做事從來不做絕,總是要給別人留條後路的。

孔子的做法體現出我們中華文化精神中大格局的一面。

我們中國人談修養,常常強調要寬容,不要去計較小事。

因為聖人千里必有一失,人難免有犯錯誤的時候。

但現實中人與人相處卻常常接納不了別人的錯誤,平日裡總說關係不錯,但一點點小問題,便非要計較一下,之後還難免來一出“言人之不善”。

再有就是得理不饒人,一旦自己佔理,就非要別人給個說法,不佔足了便宜不肯罷休。

殊不知給別人留條路,其實也是給自己留路,真把別人往死路逼,那麼自己肯定也沒什麼好下場。

比如當年韓信,明知背水列陣是兵家大忌,卻還是自斷後路背水一戰,結果大敗趙軍。

這就是人被逼到絕路上之後所激發出的超乎平常的力量。

所以真正厲害的人,從來不把人往絕路里逼,而是把前面的路給別人留寬,因為成全了別人,也就是成全自己。

這是孔子的做人之道。

最後孟子講: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義所在。”

這裡需要注意,很多人談修養總喜歡說要“言必信,行必果”,說這是孔子提倡的。

但其實這是斷章取義,孔子可從來沒有提倡過“言必信,行必果”。

孔子的原話是“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

說話一定守信,做事一定要有結果,這是淺薄固執的小人的行徑。

但就算如此,這也比總是言而無信,做事一點不靠譜的人要強一些,也勉強能算作士吧。

所以由此看出,孟子這裡所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其實是對孔子那段話的解釋與補充。

做人不能淺薄固執的死守約定,做事也不應當堅持要個結果,而是要惟義所在,靈活權變去遵循義理。

比如我們答應朋友一起做事,但後來我們發現他其實是在謀劃違法亂紀的勾當,這個時候我們如果死守信譽,那麼就會犯下大錯。

所以,要懸崖勒馬,這就是“言不必信,行不必果”的道理。

這也體現出儒家思想靈活權變的一面。

綜上,今天我們分享了孟子總結的三條關於人生修養的至理,每一條都包含著很深刻的人生智慧,值得我們好好反思體悟。

13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小窗幽記》:向內修德只需寂寞一時,向外渴求卻會淒涼萬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