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一、

大千世界,世象紛繁,人們的處事態度、行為方式都是迥然不同的,有的人豁達大度,有的人過度狹隘,有的人一味向外探索,而有的人則懂得向內夯實。

造成這一切不同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在於一個人的主觀原因,而有的則是外界不同環境以及因素共同組成的局面,但是在這所有的“不同”之間,都存在一個非常重要的核心,就是任何不同的思維認知,都會塑造一個相應的結果,也就是說你的人生狀態的核心,就是取決於自己的心源。

所以有這樣一句話,叫做:“你永遠突破不了你自己的認知,人生最大的束縛就是自己的內心。”

因為一個人內心的思維意識會決定你的人生狀態,所以真正的智者都會讓自身存在一個主宰,也就是一個根本的核心,以此為原點向外延伸。

而這個核心,就是正確認識以及平衡自身與外界的關係,而不是一味的向內封鎖自己,也不是一味的向外渴求不凡。

《小窗幽記》之中有一句話,叫:棲守道德者,寂寞一時;依阿權勢者,淒涼萬古。

這句話代表的就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認知,一個是向內夯實自身,一個只是向外渴求不凡,這是兩種不同的態度,更會帶來不同的兩種人生結果。

就好像恪守道德的人,他在向內夯實自身的時候需要“寂寞一時”,因為每一個人在努力的過程中都需要經歷負重前行的黑暗生活,這一段生活是不被人認可,甚至是被人嘲笑和懷疑的,而且更重要的是,在這一個階段也要承擔寂寞,以及不被人問津所帶來關於生活的影響。

總之,他需要承擔當下所不被人認可的人生,但是這種寂寞只是一時的,因為在恪守道德的路上,最後所迎來的一定是高於世俗的人生,因為世間因果不虛,所有的厚德都會為自己積累福報。

但是反之,對於“依阿權勢之人”,他們只是在忽略自身品德以及能力修養累積的過程中,一味向外渴求不凡的人生。

他們和恪守道德的人是剛好相反的兩種狀態,他們的當下或許會有諸多精彩,諸多不凡,因為找到了所認為的一個捷徑,也就是人生的一個救主、貴人,所以能夠透過便利的方式達到自己的目的。

但是,這樣的方式則需要用損失後來的福報,也就是淒涼萬古的結果作為代價,來交換現在的人生。

孔子曾經提出過“達”與“聞”的觀點,也講述了關於“追逐表象”和“內在夯實”的區別。

所謂的“達”就是內心通暢,從內心深處具備仁、義、禮的德行,注重自身的品德修養,能力提升,而不僅僅追求外在的“聞”,而“聞”就是指外在的虛名,外在虛無的名利,而孔子提倡的自然是“達”的狀態,這也是孔子告訴我們注重自我修養和能力提高的問題。

二、

就像《素書》之中所說的那一句話:“名不勝實者耗”,當名聲超過自己實際才能的時候,精力很快就會耗盡。

而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當你不具備沉澱自身以及向內夯實自己的過程,即便得到了外在的名利,能夠名噪一時,但是這一份名聲也必然不會在你的人生中持續太久,而且在你名聲消失的那一刻,就是人生遭遇禍患的時候。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就像生活中的一些名人一樣,剛開始因為一些機緣而起家,但是在這個起家的過程中並沒有夯實自身的過程,也就是駕馭不了自己的名位,導致德行駕馭不了自身的狀態,最後因為一些問題導致身敗名裂。

在歷史上也有許多與實際才能不相符的人,名氣很大,才能不夠,即便有顯赫的頭銜和很大的名聲,最後也成了不祥之兆的前提。

比如說紙上談兵的趙括,趙括的父親是一個擅長作戰的人,而趙括以擅長“談論”兵法而出名。

在長平之戰時,秦昭襄王就讓范雎出主意,范雎此時就藉助趙括的“優勢”作為關鍵點,佈下了一個陷阱,讓趙王派趙括掛帥上陣,最後趙括被白起引到預先埋伏好的地區,圍困了四十多天之後士卒紛紛投降,而趙括本人也被亂箭射死。

除此之外,還有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當時劉禪拜諸葛瞻為將,但是諸葛瞻雖是諸葛亮的獨子,但是並沒有得到諸葛亮的真傳。

在一次戰役中,諸葛瞻率領七萬大軍與鄧艾三萬魏軍大戰三次之後,徹底失敗,自己也以身殉國。

這次失敗使成都空虛,後主劉禪也不得不出城投降,蜀漢也隨之滅亡。

人生所有的得到,都應該是自己覺到、悟到,並且有資格之後而得到的東西,如果不是你透過自身修身養性,不斷提升能力而得到的東西,給你也拿不住。

所以說,一個正確的人生態度,不是向外去渴求什麼,而是先看看自己有資格擁有什麼,如果沒有資格的話,那就沉下心向內夯實自身,塑造一個可以配得上這個東西的德行與能力。

當你配得上他的時候,這個東西自然也就出現了,選擇這樣的人生,即便會“寂寞一時”,但是定然能避開“淒涼萬古”。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17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依戀的眼神擋不住離去的腳步,心裡總有一份情結,叫難捨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