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是中國的國粹藝術,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演唱戲曲能帶來青春活力,具有養生之妙用。
我們知道,氣乃人之根本,氣足則血盛,無氣則無力。演唱戲曲最講換氣和用力,這本身就是對人體內精、氣、神的培養,以增強真氣執行,使之調整陰陽,方可氣力充足。演唱戲曲需一呼一吸,在氣功中稱之為虛實陰陽,吸為納(陰),呼為吐(陽),唱腔中所需的長呼短吸的氣口,正是氣功行使所說的“功”力。
演唱戲曲,講的是氣沉丹田(腹式呼吸法),借鼻音而串腦後音引起共鳴,這就必然牽動丹田之氣,由會陰穴升經腎俞穴,穿玉枕穴直衝百會穴回上齒齦。這一升一降正是氣功所說的“周天”執行,能使任、督兩脈自然貫通,有助於調整脈搏頻率和人體的內部功能,有益於人體健康。
現代科學研究證明:悅耳的音樂,通過感官傳到大腦,能使人體分泌出一種有益於健康的激素酶和乙醯膽鹼等物質,可以對人體的內腦和軀體產生重要的調節作用。戲曲藝術中不同的唱腔板式和曲調,剛柔相濟和陰陽虛實的變幻能使人飄然欲仙,得到一種美妙的享受。
比如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中楊子榮“打虎上山”選段,由武場打擊樂引出管絃樂隊前奏曲,把聽眾引入茫茫的林海雪原。京胡進入管絃樂曲後奏出“二黃?導板”:“穿林海,跨雪原,氣衝霄漢。”這句高昂的“漢”字託腔,氣勢磅礴,展示了未出場的楊子榮形象。緊接著馬舞引出楊子榮唱“二黃?回龍”及“原板”唱腔,傾訴對祖國大好山河和民族的熱愛。最後一句“搗匪巢定叫他地覆天翻”,又以“翻”字託腔結束,使觀者無不受劇情和音樂的感染。此時觀眾已完全融入劇情,排除了雜念與煩惱,獲得精神上的美感。
京劇藝術是在文人薈萃的京都(評劇是在京東的唐山)發展起來的,其唱詞簡練,詞彙豐富,要求合轍押韻,講究四聲(平上去入)、五音(脣齒牙舌喉),上口(中州湖廣)字聲,念分韻白、京白、方言等幾種語言法,韻味近乎吟誦。四功(唱唸做打)、五法(手眼步身法),服裝臉譜無不完備。吐字要求字音準確、急徐有致、抑揚頓挫、感情層次分明;行腔韻味要求“行如滾珠、託入雲中”,使聞者清心悅耳,陶冶情操勝如聽禪。
此外,戲曲(尤其是京劇或評劇)的表演方式體現著傳統太極的演變模式,無論舞臺上的圓場、臺步、雲手和身段,都是大圓圈套小圓圈無處不圓的變化,每一招式都包含著太極八卦陰陽變幻的內涵。京劇聲韻的五聲,即脣音、舌音、齒音、牙音、喉音,與宮、商、角、徵、羽及陰陽五行的生克關係相互聯絡。根據馬禮堂先生的六字訣養生法:“春噓明目夏呵心,秋咽冬吹肺腎寧。四季常呼脾化食,三焦嘻出熱難停”。《醫宗今鑑》所載的五聲理論及五行“周而復始,如環無端,產生萬物”等理法,對進一步探討京劇藝術的養生奧祕有著更深的意義。
人的疲勞、衰老和疾病大都是精神因子所致,練氣功或聽音樂,尤其是表演和欣賞高雅的戲曲藝術,可以增加大腦的良性刺激,使人的形象思維、推理思維和靈感相互作用而心醉神迷,促進身心健康,達到防病、健身、益壽的目的。
(摘自《聊城京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