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宏剛
題材要高貴,構圖要平衡,素描要準確,色彩要和諧,這是自18世紀中後期以來,從法國誕生的、受官方支援的“新古典主義”畫派的藝術宣言,所有違背這個藝術宣言的畫家和作品,都被看作是不登大雅之堂的“野路子”畫法。
面對“新古典主義”畫風的流行,以及學院派美術沙龍的排斥,1874年春天,31名有個性有想法的年輕畫家拿出自己的新作,自籌資金在巴黎卡普辛大街的一所公寓裡舉辦了一場小畫展,後來,美術史家把這次畫展稱作“第一屆印象派畫展”,由此,19世紀又增添了一個新畫派,它就是在世界美術史上承前啟後的“印象派”,這個畫派的誕生,即刻拉開了新生畫家跟學院派畫家相互較勁的序幕。
畢沙羅《森林浴者》
31名參展畫家主要有莫奈、馬奈、畢沙羅、雷諾阿、塞尚、西斯萊、德加、巴齊耶、科羅、莫里索等人,他們都是漂泊在巴黎街頭的民間畫家,無數次抱著極大熱情拿著自己的畫作去參加美術沙龍,被無數次拒之門外。
於是,他們決定抱團取暖,成立一個藝術社團相互交流,自己舉辦畫展,跟學院派分庭抗禮。在經費不足的狀況下,他們齊心協力四處籌錢,定期把畫展舉辦下來,直到打動一些畫商願意銷售他們的畫作,讓個人生活不再受窮,他們才算真正進入了自由創作階段。
幾十年後,這批畫家改寫了美術史,在歐洲乃至全球畫壇享有盛名,每一位都成為獨樹一幟的油畫大師,而昔日以安格爾為首的如日中天的新古典主義,則迅速淹沒在歷史裡。
德加《藍色舞者》
這批年輕畫家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一個真理:在藝術上如果不去主動探索和創新,老是陳陳相因的話,最終只是死路一條。
印象派畫家總共舉辦了8次畫展,只有在最後兩次畫展中賣掉了幾幅畫,直到20世紀初期,印象派作品才受到美術評論家和收藏家的重視。遺憾的是,大多數印象派畫家在20世紀初期,甚至更早時間就離開了人世,並沒有看到自己的畫作被收藏家買走換來了真金白銀,只有莫奈(1840年——1926年)、德加(1834年——1917年)、雷諾阿(1841年——1919年)三位,在人生暮年享受到了創作藝術帶來的優渥生活。
印象派畫家窮其一生所要做的,正是要打破新古典主義教條式的藝術理念和創作方式,讓藝術成為純粹的藝術,成為大眾的藝術,而不是跟在歷史、神話、宗教等題材後面講述陳詞濫調的故事。
雷諾阿《手拿雛菊的姑娘》
在印象派畫家眼裡,藝術家不能閉門造車,要走出畫室,帶著飽滿的藝術激情深入到原野、鄉村和街頭,認真觀察光源照射在物象上後,色、光、影在自然中的冷暖變化,並把這種美妙變化迅速而準確地記錄在畫布上,留下一瞬間的生動而永恆的影象。
畢竟,油畫的造型語言在此時已經近乎完美,幾乎失去了開拓的空間,唯有獨闢蹊徑,方可對得起藝術家的身份。
正是印象派畫家的不懈努力,讓“寫生”成為一種潮流,一直影響和延續到現在。不得不說,寫生是印象派畫家留給後人的巨大財富。
由於每個人的藝術個性和創作方式不同,整體來看,印象派的藝術風格分為三種類型,一是重視光影關係和色彩構成的畫法,以莫奈、雷諾阿為代表。二是重視造型結構與素描關係的畫法,以德加為代表。三是介於第一種和第二種之間,並突出筆觸動感的畫法,畢沙羅(1830年——1903年)無疑是第三種畫法的開創者。
莫奈《持陽傘的女子》
實際上,人們提起印象派,首先會想到擅長製造“光影交響曲”的莫奈,會想到設色奔放瑰麗讓畫面具有明快效果的雷諾阿,也會想到善於吸收東方繪畫元素用線條造型的馬奈,還會想到長於創作造型精準肢體語言豐富的芭蕾舞女的德加,而對畢沙羅,幾乎沒有深刻的印象。
這源於畢沙羅是一位與世無爭的畫家,他在印象派所有畫家裡年齡最大,始終扮演著“老好人”與“和事老”的角色,像粘合劑一樣把印象派所有成員聯結在一起,一起向著心中的藝術使命不斷衝擊。
並且,畢沙羅生性隨和敦厚,胸懷廣闊,精神頑強,常常能以“三人之行必有我師”的態度,認真看待每個畫家不同的藝術風格,把其中的優點融會貫通。這種做法讓他在印象派裡有極好的人緣,所以,印象派總共舉辦的8次畫展,他一次都沒有遺漏。
庫爾貝《沐浴》
出生在法國猶太商人家庭的畢沙羅,本可以繼承家業,做一名衣食無憂的商人,但他醉心於藝術,在22歲做出了“棄商從藝”的決定,獨身一人來到巴黎尋求機會。
藝術氛圍濃郁的大巴黎是一個藏龍臥虎的地方,年輕的畢沙羅幾乎看花了眼,最初,他覺得“寫實主義”畫家柯羅(1796年——1875年)的風景畫不錯,主動拜在柯羅門下學習。柯羅很滿意虛心好學的畢沙羅,認為自己遇到了一名可塑之才。
然而,幾年後,畢沙羅接觸到米勒(1814年——1875年)和庫爾貝(1819年——1877年)兩位“現實主義”大師的肖像畫後,一下子心醉神迷,開始投入極大熱情和精力臨摹起來,會不自覺地在創作中流露出他們的風格,這讓柯羅看到後非常不滿,認為這個弟子不專一,不懂得尊重老師。
馬奈《吹笛少年》
隨著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以及“巴黎公社”建立,法國即刻變成了是非之地,為躲避戰亂,年過40的畢沙羅漂洋過海來到英國,在這裡,他有幸結識了小他10歲的莫奈,透過莫奈的引薦,他又結識了德加、雷諾阿、塞尚、巴齊耶等畫家,從此,跟“印象派”結下了不解之緣。
原來大家都對此時期“新古典主義”的泥古不化,“浪漫主義”的虛張聲勢感到了審美疲勞。當畢沙羅看到莫奈和其他畫家們,喜歡用絢麗明快的色彩,奔放顫動的筆觸,光怪陸離的光影關係,來創作具有強烈抒情意味的油畫作品時,他被深深震撼了,認定這就是自己苦苦尋覓的藝術風格,隨即把自己的命運跟印象派綁在了一起。
畢沙羅由於之前跟隨柯羅和庫爾貝等名家練出了非常紮實的寫實功底和素描水準,又加上他對色彩很敏感,所以,在繪畫創作裡他完全能做到隨心所欲,能把許多不同風格兼收幷蓄進來,最終形成了他所追求的“純淨、簡潔、敦厚、柔和、自由、自發性和新鮮感”的綜合審美特徵。
畢沙羅風景畫
風景畫是畢沙羅的第一追求目標,他一生都在用不同技法來實踐風景畫的創作。在生命暮年,他甚至放下身段,跟著比他小30歲的畫家修拉學習“點彩法”,採用細小的、不規則的純色色點給物象造型,來突出畫面斑駁迷離的視覺張力,這讓他的創作又上一層樓。他這種畫法在後來直接開啟了“野獸派”大師馬蒂斯(1869年——1954年)創作靈感。
綜合來看,畢沙羅是所有印象派畫家裡風景畫成就最高的畫家,他的風景畫筆觸沉穩均勻,色塊厚重飽滿,光影斑駁豐富,在色調的冷暖過度上很自然,流露出幽靜恬淡,卻不失明快壯麗的藝術勝境,讓觀者百看不厭。
塞尚《玩紙牌者》
面對畢沙羅創造出來的藝術高度,許多畫家由衷佩服。在畢沙羅去世前一年,遠在塔希提島的“後印象派”大師高更(1848年——1903年)說:畢沙羅先生,他是我的老師。
1903年11月13日,畢沙羅與世長辭,時隔三年,另一名後印象派大師塞尚(1839年——1906年)為自己舉辦了一個總結性的大畫展,在作品圖錄的扉頁上,塞尚恭敬地簽上了幾個字:保羅·塞尚,畢沙羅的學生。畫展過後不久,塞尚也去世了。
關於繪畫,畢沙羅有一句名言:一切事物都有美,問題在於怎樣把它表現出來。
怎樣去表現?畢沙羅並沒有說,他只是用一生的行動證明了。博採眾長後才能熔古鑄今,在藝術中找到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