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一、

世人說得最多的一個字就是“我”字,人皆以“我”為中心,所以在“我”身上產生的事情便顯得尤為重要,就像我們經常習慣性地說“我的東西”,“我的家庭”,“我的身體”等等。

正因為自己太過於在乎“本我”的存在,進而又太計較身外的得失,進而生成煩惱,生出悔恨,生出痛苦,生出執念。

有個成語形容這一現象非常恰當,叫做:作繭自縛。

我們就像一個蠶蛹一樣,忙碌地為自己編織一個難破的繭,因為我們總覺得自己的絲太過於漂亮,太過於美好,但是眼睛看見漂亮的“絲”時,我們的心卻是“盲”的。

這一切皆源於世人對於本我的在意,那麼“我”又是如何存在的呢?

每一個人都認為本我是一個實質的存在,是一個永恆的狀態,但是這只是主觀感受帶來的一種錯覺。

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說,人身上的絕大多數細胞七年就會全部更換一次,如果你今年21歲,那麼從你出生到現在,已經變換了三次,只是我們未曾察覺。

而我們的主觀意識更是如此,我們的情慾意識更會在無形之中變化,比如當我們回顧幾年前的事情時,感覺早已經模糊,也只有少數印象深刻的事情,更重要的是7年前經歷那些事情時的內心感受,早已經不復存在。

我們的身體意識都會在無形之中轉換,我們與十四歲的自己,七歲的自己都已經有了很大不同,這就是無常無我的狀態,在這樣的狀態下,何來的永恆一說呢?

如果一個人期待用永恆的覺悟,去衡量不永恆的自我;用一個固定不變的思維,體悟一個一直變化的人生,並由此產生執念和痛苦,這樣戲劇而又愚昧的一幕,不就是作繭自縛嗎?

佛家有一首禪語,叫: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個世間一切現象都是“空”的狀態,因為我們的主觀意識誤將這些“空”當做了實質的存在,所以看重了“我”的存在,更看重事物在“我”身上存在的影響。

《菜根譚》中說:

世人只緣認得“我”字太真,故多種種嗜好,種種煩惱。前人云:“不復知有我,安知物為貴?”又云:“知身不是我,煩惱更何侵?”真破的之言也。

世間眾人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了,所以才有那麼多的嗜好和煩惱,古人說:“如果連自己的存在都感覺不到,又怎麼會知道外物是不是珍貴的呢”?又說:“如果知道連身體都不屬於自己,那麼煩惱又怎麼會傷害到我呢”?這一句話真的切中了關鍵要害。

二、

當你不將“我”認得太真時,才不會將人生的東西看得太過於重要,煩惱也自然隨之消失。

我們也不知道在這無常變化中,什麼事情會先來,有可能是世人認為的驚喜,也有可能是世人認為的悲劇,但不管哪種狀態降臨,都要在這一切變化之中,不以自己的主觀情緒為主導,不沉浸於情緒之中,更不渴求在無常無我的世界中,能有所謂完美的人生狀態出現。

從不試圖掌控人生的一切變化,無論遇到了什麼,都能一切隨緣,以包容,順應自然的狀態去審視,這樣便成就了最好的自己。

在《小窗幽記》中有一句話,叫:身世浮名,餘以夢蝶視之,斷不受肉眼相看。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人世間的浮名,我當成莊周夢蝶去看待,絕不用世俗的眼光去看。

《莊周夢蝶》是一個很美的浪漫故事:話說莊子有一天做夢,夢到自己幻化成一隻蝴蝶,翩翩起舞,當他醒來之後特別詫異,不知道是蝴蝶在夢中幻化成莊子的一生,還是莊子在夢中幻化成蝴蝶。

但是他轉念一想,又不再計較了,因為無論是什麼狀態,這一切都只是物化的結果。

而這個道理給我們的啟示就是,在許多時候我們總是容易將世間虛幻的東西當做了真實,但是很多看似真實的東西,也許只是虛幻的。

不僅僅是自己擁有的感受,自己擁有的名利,包括生命本身都是如此,我們在人生中總會經歷一些刻骨銘心的過程,也會經歷讓自己痛不欲生的苦難,但是當時過境遷之後,我們再回首去看曾經的這一切時,卻發現那就好像昨日一場夢一樣。

那麼從這個角度來看,你怎麼知道你昨天擁有的是真實的呢?

未來是不確定的,而昨天也已經過去,只停留於自己腦海之中,所以沒有什麼東西是實質存在,而這一切不都是虛幻嗎?

而當一個人面對著虛幻世間,卻不能以淡然的態度去面對,並且認得太真時,痛苦必然因此而生。

所以當我們面對這世間無常無我的狀態,就不能用固化永恆的思維去認知和執念於其中,能夠衝破自己世俗意識的束縛,最後才有合理的生活狀態。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21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德雲社相聲《八貓圖》裡八種名貓,你見過幾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