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作為飲料,古人傳說始於上古時代。《神農本草經》中說:“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
神農就是炎帝,我們的祖先之一。一日,他嚐了一種有劇毒的草,當時他在燒水,水還沒燒開就暈倒了。不知道過了多久,神農在一種沁人心脾的清香中醒來,他艱難的在鍋中舀水喝,卻發現沸騰的水已經變成了黃綠色,裡面還飄著幾片綠色的葉子,那清香就從鍋中飄來。幾個小時後,他身上的劇毒居然解了!神農細心查詢之後發現鍋的正上方有一顆植物,研究之後又發現它更多的作用,最後決定將它取名為“茶”。這則關於茶的傳說,可信度有多大,我們無從考證,但有一點是明確的,即茶最早是一種藥用植物,它的藥用功能就是解毒。
在周武王伐紂滅商時,參加征戰的巴蜀小國等南方部落就把茶作為貢品敬獻給周武王。晉代常璩(qu)著《華陽國志》中記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地······茶蜜·····皆納貢之。”
西漢漢宣帝三年(公元前59年),王褒撰寫的《僮約》中寫道“烹茶盡具,武陽買茶”(武陽是一個地方)。由文中可見,茶已經成為當時社會飲食中的一環,顯示出茶在當時社會地位的重要。有文字記載的中國最早栽培茶的人是吳理真,也是西漢人,(今四川雅安)人,號甘露道人,道家學派人物,先後主持蒙頂山各道院。被稱為蒙頂山茶祖,甘露大師。
圖為“蒙頂甘露”茶
魏晉南北朝時期,門閥制度開始形成,不僅帝王,貴族聚斂成風,一般官員皆以誇富鬥富為榮,在此情況下,一些有識之士提出了“養廉”的問題。於是,出現了陸納,桓溫以茶代酒之舉。自此,飲茶不僅為了提神解渴,開始產生社會功能,成為以茶待客和用以祭祀並表示一種精神,情操的手段。飲茶已經不完全是以自然使用價值為人所用,而是進入了精神領域。
“茶興於唐,盛於宋”。到了唐代,出現了一位名叫陸羽的茶聖。他總結了唐以前歷代茶事活動,製茶和飲茶的經驗,寫了《茶經》一書。《茶經》一書,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被譽為“茶葉百科全書”。是一部關於茶葉生產的歷史,源流,現狀,技術以及飲茶技藝,茶道原理的綜合性論著。是一部劃時代的茶學著作,使茶文化發展到一個空前的高度,標誌著中國茶科學的形成。《茶經》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學雙重內容,探討了飲茶藝術,把儒,釋,道三教融入茶中,首創中國茶精神。《茶經》的問世,也慢慢的使我們從物質層面的“柴米油鹽醬醋茶”,轉移到精神層面的“琴棋書畫詩酒茶。”客來敬茶,以茶待客成了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禮俗和風尚。
唐代中後期飲茶以陸羽式煎茶為主,但煮茶的方式並沒有摒棄,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較為流行。文成公主在641年入藏時,把茶葉隨身帶入西藏,飲茶使得以肉食為主的藏民獲益良多,很快,飲茶習俗在西藏地區流行開來,發展到今天“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的程度。茶文化也隨之傳入西藏,並開始在貴族間流行,因此開始了茶馬交易,出現了“茶馬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