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在德雲鬥笑社最後一期節目裡,大林介紹到楊九郎時,說反正確實挺愛相聲的一個人,九郎接道“觀眾”,老郭捧了一句:“這是誇一個大票友了。”總共只有三句話,但背後隱含的資訊量很大。先看“反正確實挺愛相聲的一個人”。

大林先回顧了他和九郎的情感(劃掉)交往(還得劃掉)——工作歷程,最後飽含深情的對著郭於兩位家長(劃掉)宗師,丟擲“反正確實挺愛相聲的一個人”。

隨著龍字科招生風風火火的推進,愛相聲,已經是德雲社眾口一致的金標準。愛相聲,才能做到無論舉國皆知還是寂寂無名,都能踏踏實實的鑽研習藝、磨鍊根基,守住本分。愛相聲,才能做到不被眼前的虛榮所迷惑,每時每刻都從提升業務出發,不斷規範板正自己的思想、行為,守住本心。只有真正的熱愛相聲,發自內心的喜歡相聲,才能為相聲行續命,才能把相聲這門古老的技藝,傳承發展下去。大家可以回憶回憶,提起老郭,一致的口徑是什麼,首先一定是他熱愛相聲。能被大林當著郭於兩位宗師點評為挺愛相聲的一個人,是行業內對楊九郎極高的一句讚譽: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兢兢業業在為相聲行業發展做貢獻的一個人。

再看楊九郎和老郭的兩句話,各自丟擲了兩個不同卻十分容易混淆的概念。楊九郎說的是觀眾。老郭捧的是大票友。觀眾是不是等於大票友?在很多人心目中,這兩個概念是劃等號的。我們一個個來釐清。

觀眾,在辭海中的解釋為觀看節目或比賽、表演等的人,稍微引申一下,楊九郎語境裡的觀眾,顯然是指愛聽相聲、愛看相聲表演的人。通常我們可以理解為相聲迷。

再來看,老郭說的大票友。票友,是戲曲界的行話,相聲門裡最常用的,也是被許秀林先生(趙佩茹弟子)摘錄到書裡的解釋:乾隆年間八旗子弟領"龍票"建票房,自編自演,消閒解悶兒赴各地演出,“票活”不取分文,僅為業餘,俗名清票,又名票友。在曲藝評論家王決先生的文章中也提到北京旗籍子弟票友自立堂號、組成曲藝班子,自娛自樂,演唱全堂八角鼓,也就是現在的曲藝晚會,在全堂八角鼓上開始出現相聲的表現形式“哄哏”,文學性強的作品,作者的身份大都是清代貴族子弟。把觀眾,也就是相聲迷和票友的概念對比,可知,相聲票友和相聲迷之間絕對不能劃等號,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群體,相聲迷愛看相聲表演,是相聲演員的衣食父母,能為相聲班社的演出創造較好的票房收入,是喜歡觀看相聲表演的核心觀眾。而相聲票友則是喜歡錶演並能創作相聲,願意表演出來被觀眾欣賞,但不以此謀生的演員群體。這是兩個完全不同卻很容易混淆的概念。觀眾就是純粹的相聲表演觀賞者。而票友則是既能表演又會創作,熱愛相聲,具備專業素質但並不以此作為生計的演員。楊九郎說自己是觀眾,除了他一貫的自謙,也截取了自身一段生活經歷——從小經常在園子裡看相聲的楊淏翔,當然算得上是一名小相聲迷、小觀眾。而老郭接著捧一句這是誇大票友了,即是他一貫的偏愛,也是相聲宗師給予楊九郎的一句肯定,九郎是北京人,也順利唸了大學,即便不說相聲也可以有其他謀生的職業,但是他從小熱愛相聲,這點從開頭大林點評的那句評語已經足夠證明了,大學就進入德雲社學習。出身優越、熱愛相聲、潛心研究,願意投身相聲表演但不必非以此謀生,楊九郎自然當得起票友這名頭。至於票友前為什麼要加個大字?從相聲票友變成以相聲表演為謀生手段的專職相聲藝人,被稱為票友下海。翻開下海的相聲票友記錄史,下海的都是專業造詣高/有天賦有名氣的名票友大票友,拜得也都是名師,在相聲行業裡取得很高的藝術成就。歷史上最早也最出名的大票友非唐明皇莫屬,他在梨園內培養戲班,“梨園行”就是這麼來的。可見,老郭一句大票友的評價,是實實在在的誇,無論是大捧哏的還是大票友,透出的都是老郭對楊九郎的極高讚譽和肯定。最後,再引出一個與大票友相關又相似,卻讓很多人誤會了很久的對楊九郎的一句評價,——業餘轉正。相聲行內流傳著這麼一句: “專業的穿大褂兒,業餘的穿馬褂。”業餘的指的就是相聲票友票演,以消遣為樂,不以賣藝為生。對票演的八旗子弟來說,馬褂是他們的便服,表演時他們穿著馬褂,傳承的是清門相聲。與撂地的以身為業、養家餬口的專業藝人傳承的渾門相聲是涇渭分明的兩派。清門兒穿馬褂,不以賣藝為生,代表著上流社會,渾門兒穿大褂,養家餬口、經濟實惠,屬於社會底層。後來,隨著清朝覆滅 ,八旗子弟們生活一落千丈,票友也不得不下海變成了以賣藝為生的專業相聲藝人,原本雲泥之分的兩個門派,最終合而為一。可見,票友與專職藝人差的從來不是技藝,過去,差的是社會等級,如今,差別依然是,一個兼職玩票,另一個專職演出罷了。而下了海的大票友楊九郎,本來就穿著馬褂,小有名氣了,何須要郭於兩位老師大張旗鼓的在臺上跟他合演一出扒馬褂,才能顯示出力捧的決心?所以,我們經常在舞臺上,聽張雲雷常說的那句,要說這個業餘轉正的相聲演員就是好。他確實是好啊。

43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華夏民族的“華夏”源自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