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從迎澤區五一路侯家巷往正前方走是一個綜合市場,往左拐是文津巷,文津巷與上官東巷交叉處有一個休閒廣場,正對面是太原文廟(山西省民俗博物館)的大門口。這座始建於清光緒8年的文廟現在巍然壯觀屹立於太原。

01雪中的文廟門前。紅牆外白雪皚皚,​藍色的琉璃瓦,廟門外的兩個石獅子,文廟門口停單車電動車棚裡的豎著的、象書一樣疊放起來的石碑,拖石碑的形狀各異儲存完好程度不同的贔屓(音畢喜)等,均被白雪覆蓋。

門廟左邊一塊磚雕文字,寫著太原文廟簡介,正門上的牌匾寫著山西省民俗博物館,左邊稍遠的地方,單獨建了一座文廟的高大牌坊,飛簷翹角、斗拱合抱,紅牆綠瓦,赤柱高大,一圈有現代的鐵質​的護攔。還有雪壓松柏的景色。

記起陳毅《冬夜雜詠》中的首篇《青松》,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鬆高潔,待到雪化時。全詩言簡意賅,立意高遠,寓情入景,借景抒情,經歷風雪的滌盪、洗禮後,青松愈挫愈勇,越是艱險越向前,越能彰顯顯其堅韌、堅毅、不曲、高潔的本性。

02太原文廟之雪中櫺星門。櫺星門是文廟中軸線上的牌樓式木質或者石質建築。“櫺星”即靈星,又名天田星、天鎮星、文曲星、魁星。文廟中的櫺星門是在明太祖洪武十五年以後出現的,象徵祭孔如同尊天。以櫺星命名孔廟大門,象徵著孔子可與天上施行教化、廣育英才的天鎮星相比,又意味著天下文人學士彙集於此,統一於儒學的門下。進入文廟,古樸、典雅、厚重之氣迎面而來。鐵築的、石雕的獅子形態各異,威坐檯階之上,目視來往眾生。孔雀藍的龍壁神態生動,靜伏於高牆。

現在的文廟為時任山西巡府張之洞集資興建,因為1881年(清光緒七年),因汾河水決堤,原府西縣前街文廟被沖毀,太原知府把眾文人的聯名書呈報山西巡府張之洞,請巡撫大人定奪。為安定文人之心,張之洞在同治年間被焚燬的崇善寺的廢墟上建起一座規模更大的文廟,選址在原崇善寺的廢墟上。新建的文廟,由亭、殿、門、廡、祠,組成三進院落。

櫺星門由三座門組成,六塊影壁(四塊琉璃兩塊磚雕影壁),門前四座獅子(兩座鐵獅子兩座石獅子),門後是六個鼓狀石雕,門前門後可看到磚雕。進門口右側的房子是售票處,左側是保安室。門票每人20元,也有年票。紅牆、藍頂、紅柱、褐紅的鐵獅子、灰色的石獅子,均掩映於正在從天而降的大雪之中,冬季的雪景,自然與其它季節不同。文物古蹟在大雪覆蓋之下,更顯寧靜、莊重、恢巨集、肅穆。

03太原文廟之狀元橋、大成門。跨進文廟櫺星門,前面是狀元橋,狀元橋建於泮池之上。泮池又稱泮水,是古代學宮前的水池,狀如半日形,內種荷花。這裡的狀元橋和泮池均為後期在原址上修復。相傳有功名的人從橋上走,沒有功名的人繞著泮池走。

狀元橋後面是大成門,兩邊是灰牆、紅窗的一層辦公室,中西結合,古樸典雅。還有花園,種植整齊修剪的冬青等植物,在花園樹木之間豎立著一兩排小石柱,小石柱上立或蹲著小的石獅子、猴子等造型。進門處左右兩邊還有兩塊石雕的牌匾,依稀有圖案文字。

雪一刻不停地下著,在大地上、屋頂上、建築上、植物上厚厚的​覆蓋了一層,紅牆綠瓦掩映,石雕小橋相依,零星遊人來往,顯出文廟的莊嚴靜逸。大成門前的告示提醒人們從左邊的通道過去,門前的幾塊石雕石鼓在白雪覆蓋之下,只能呈現一種冬天的狀態,上面的圖案斑駁不清。

04太原文廟之大成殿院內。這是文廟最大也最為經典的院落。兩邊是長長的廂房,被改造成民俗博物館,展覽著山西社火、晉商、民居、農具等民俗文化,中間是紅牆綠瓦的大成殿,殿中有孔子的生平、思想的介紹。院內有幾棵古柏、古柳、古鬆佇立雪中。古樹均用方方的池子圍住,以為保護。據說千年以上的大樹都要用磚石的池子圍住以作保護。每棵大樹都寫著一些介紹,如樹名、科目、樹齡等。

最多的是院內的石雕,大致有柱礎、石樁、石鼓、石像、石獅、石碾、石碑、石龍、鐵鐘、鐵獅、鐵牛,內容有人物、獅子、羊、猴、佛像、還有禽類,花鳥等,其中以獅子最多,形象做多。石雕數量之多,堆放之密集,大致有幾百件,在其它地方很難看到。猜想是從各處收集起來集中放在文廟內,統一編號,統一管理,便於管理和保護。大成殿後是五、六處門樓式樣的實物造型擺件,飛簷斗拱、木雕、磚雕、石雕,古建的造型,整齊擺放排列,供人蔘觀。

大成殿後有一個小院子,院子裡有三處房子,設定了鎖展、皮影展和首飾展。大成殿背後的紅牆上寫著四個字“妙契俯仰”,落款好像草書的“龍渠”。小院的門頭三個字“崇聖祠”。

05雪中獨行之思考。但凡沉得住氣,總會柳暗花明。一定要控制好人的情緒,不使自我迷失,不要自甘墮落,要逆境蓄勢,積聚力量,奮進作為,愈挫愈勇。

(1)人生在世,起起伏伏是常態,對這一點必須有清醒認識。人生大多時侯會保持一種狀態很長時間在極其平凡中度過,就象文廟前承載著石碑的贔屓,自從雕刻出來就一直是這種狀態,無論春夏秋冬,風雨霜雪,有剛雕刻出來被渲染或賦予神聖使命時的光鮮和繁華,有被時光和歲月磨蝕或人為破壞後的殘缺和狼狽,但無論如何,它們卻穩如盤石,巍然不動。又如石獅子的狀態、房子的狀態、大門的狀態,只是顏色會變舊,時間會把一切變的更圓潤。人們也會把牆的顏色重新整理。

古人一幅對聯寫的很明白,望天上雲捲雲舒去留無意,看庭前花開花落,寵辱不驚。再如蘇東坡的一首詞《定風波》寫得很坦然,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務宜忍耐而坦然,只要人還活著,就有翻盤的機會。

(2)行至艱難處,方知又起落興衰。人開始到起的時候,是人生最高興最自信的時候,在人生起的時間裡,人的精神狀態是亢奮的、積極的、象火山一樣奔湧,很難壓抑和控制。直至有一天的伏,短暫的伏會讓人想明白很多道理,會讓人知道人有起就有伏,山有高就有低,日有升就有落,月有圓就有缺。但當人長期處於伏的狀態,或者由於客觀亦或由客觀而摧生的主觀導致的伏成為一種常態時,這時的人們必須找到一個出口來打通自己的思想障礙,控制自己的情緒,緩解極端壓抑的精神。

如果做不到這一點,人的心理、性格就會發生潛移默化的改變。一年到十年,幾十年,再長的時間,人的精神處於壓抑的狀態,而其它的渠道和出路又很難打通。長期處於思想黑暗通道之中,看不到光亮,或者星點的光亮常被無情的摧殘破滅。久而久之,消極情緒就會蔓延,就會充斥人的靈魂,讓本來Sunny的人處於陰影長時間籠罩之下。

(3)怎麼樣破除陰影,打破黑暗狀態,保持Sunny心態,首要的是有個好的身體。毛澤東講,野蠻其體魄,文明其精神。身體熬得住,吃得消,只有熬過人生最黑暗的時光,學會生存,學會活下來,活的足夠長,儲存自己才能看到勝利的那一天。如流傳著的司馬懿的名言,"臣一路走來,沒有敵人,看見的都是朋友和師長”。司馬懿的隱忍直到最後登上巔峰。

(4)其次是有個好的出路。尋找新的發展途徑,失之東隅,收之桑榆。西方不亮東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總會有辦法,總會有轉機。十月懷胎,一朝分娩,時機到了,自然瓜熟蒂落。

(5)再次是有個好的心態。練出好的心態,拿得起,放得下。情緒上打不死,氣不死,多次跌倒能多次爬起來。如曾國藩的屢敗屢戰,敗而不傷,敗而不恥,有極大的心胸和肚量,如海以其大,而納百川。如毛澤東為朱德寫的詩,氣量大於海,意志堅如鋼。還要堅信一點,凡事向好處想,向寬處想,向亮處行,太陽會從東方升起,既使霧霾長時間遮住了天空和太陽,我們最終還會撥雲見霧,見到日出東方,氣吞山河的那一刻。

如毛澤東寫的詞《念奴嬌·井岡山》中,"彈指三十八年,人間變了,似天淵翻覆。猶記當時烽火裡,九死一生如昨。獨有豪情,天際懸明月,風雷磅礴。一聲雞唱,萬怪煙消雲落"。至今體味,仍舊能成為我前進中破解困難的勵志詩和精神激勵。人要樂觀豁達,才能處變不驚。

人總要想辦法度過你生命中最難過、最難熬的日子,​如果眼前辦不到,那就把困難當磨礪,在這個熬的過程中保持足夠強的心態和身體,要延長生命的長度,擴充套件心胸的寬度,提升眼界的高度,把該放空的放空,該裝滿的裝滿,用安靜豐富平和的心靈去感受感知世間的美好。

(6)還要有個好的心胸。悟一悟時也運也命運這句話,不囿於成見,困於一時一地的得失,不惶惶不可終日,不終日被焦慮困撓。宋朝呂蒙正有言,蜈蚣百足,行不及蛇。家雞兩翼,飛不過雉。馬有千里之行,無人不能自往。人有沖天之志,無運不能自通。文章蓋世,孔子厄於陳蔡。武略超群,太公釣於渭水。李廣有射虎之威,到老無封。馮唐有安邦之志,一生不遇。漢王柔弱,而有萬里山河。楚霸英雄,敗至烏江自刎!伍員乞食於吳市,韓信受辱於跨下。在很多時候,我們更能體味到"時也運也命也,非吾之所能也"的哲理。這時候,人所能做的,如秋草冬樹,潛伏待機。

人們總是在習以為常的自我安慰中前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春夏秋冬,歲月輪迴。在這個過程中感受春綻百花,夏綠四野,秋染萬木,冬藏千山的季節更替,風雲變幻。或花開花落,或雲捲雲舒,或人生浮沉,或潮湧潮退。過程看似相同,在不同時期不同年齡不同的人亦或相同的人感知也會不同。人生無不蘊含著成敗得失,起伏興衰,進退榮辱。熬過去了,柳暗花明。熬不過去,煙消雲散。"風物長宜放遠量"。"管好自家身與心,胸中日月常新美"。把心胸和格局放大放寬,向著太陽前進,坦然從容,吞吐天地,笑對滄桑。

(7)最後再來體會一下《紅樓夢》的好了歌。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蛛絲兒結滿雕樑,綠紗今又糊在蓬窗上。說什麼脂正濃,粉正香,如何兩鬢又成霜?昨日黃土隴頭送白骨,今宵紅燈帳底臥鴛鴦。金滿箱,銀滿箱,轉眼乞丐人皆謗。正嘆他人命不長,那知自己歸來喪!訓有方,保不定日後作強梁。擇膏粱,誰承望流落在煙花巷!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槓,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看看文廟的歷史,今天的文廟已不是昨天的文廟。太原文廟原來在城西縣前街(即今府西街西段)一帶,1881年文廟毀於大水。後重修,而現在的文廟,又成為了山西省民俗博物館。多少輝煌的古建築,現在只剩下零星散落的、燒不爛、砸不壞的堅硬石雕,而大量的木雕卻難以看到。

從歷史的厚重積澱中,我們可以尋出莫名的感動,內心的撼動,歲月的脈動。那是時光的承載,塵世的寫照,她帶給人們遠古的記憶,心靈的呼喚,予人以心靈深處的祥和與安寧,讓我們可以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現實的的生活中得到啟迪和借鑑。我們的心靈沐浴著歷史的光輝,思想沉浸著歲月的省悟,身體強健於旅途的辛勞,眼睛感知於世間的興衰。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俗語“三十生毫四十衰,四十生毫五十老”,啥意思?古人經驗之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