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我不是個好兒子,一轉眼已經四十出頭了。卻功不成,名不就,甚至連自給自立都難。都說養兒為防老,為兒子能享一點福,可父母生養了我們弟兄三個,又何曾享了一點點福呢。

我不是個好兒子。性格自私,情緒不定。高興時和他們說兩句,大多數時候回到家,見了老人就沒有了好臉色。無端的一種壞情緒,還有些許的委屈,完全不能自抑——就如同人常說的,孩子見娘,沒事一場。可我還是孩子嗎?

親友說我,父母親卻體諒我。說他在外面給人家都笑完了,回到家裡咋能還笑出來呢。相較一些同齡人,早早立住了家庭,贍養著父母,我卻什麼也沒有做好。甚至還常常因為家事工作,讓父母操心受累,擔驚受怕。

儘管這樣,父母還常常擔心我,開導我,關心我,鼓勵我不要懈怠,要好好幹,努力工作,要想開點,一切都會過去的,不要為一時的困難所迷惑。

古人云,孝有三個層次。一是養父母之身,二是養父母之心,三是養父母之志。我們是連第一個層次都沒有做好。父母一輩子要強,從來不給我們主動要求什麼,哪怕他們經濟再緊張、生活再困難,也不說。他們不想給他們的兒子增加一點點負擔。這些年,母親省吃儉用,雞蛋都不捨得吃,買菜都是趁超市晚上下班買下架菜、處理菜。或者跑遠路去便宜點的超市。

去年母親腰疼得不得了,在床上爬不起,我開車帶她到丁欒治病。僅僅跑了一天。母親就不安了:“明天我自己來吧。哎,都怪這腰不爭氣。又耽誤你上班了。”她用手捶著自己的腰,話語裡滿是自責(她在老家時,就曾因為腰疼幾天下不來床,可硬是撐著,不讓鄰居給在縣城的我們說)。聞聽此言,我眼淚兒差點掉下來。這算什麼呢?相比父母的含辛茹苦,做兒女的僅僅做了些什麼呀。他們就是這樣,兒女付出一點點,他們就滿足了,就不安了,就自責了,全然不想他們為子女付出了多少。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父母的恩情,兒女是永遠報答不了的。父母也從來沒有想過要兒女報答。人都說,天下子女能回報父母之萬一,都是很好了。何嘗不是這樣呢?

不管什麼時候,父母就是山,就是溫暖的家,就是我們的守護。不管我們多大,有父母在,我們就永遠是孩子;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想小時候,在外面貪玩,天黑了,飛快跑回家,看到家裡面那一點桔黃的燈光,心裡面就充滿了喜悅,充滿了溫暖。我是相信這樣一句話的:這個世界上哪怕全世界都背棄了你,唯一不會背棄的,就是你的父母。

讀《詩經》,每每讀到“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還有,“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勞苦”。我就一遍遍吟誦不已,百感交集,長聲浩嘆了。

我不是個好兒子。對父母並沒有付出什麼,可在父母眼中,兒子總是最好的,特別是母親,聽不得別人說她兒子一句不是。哎,可憐天下父母心。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看著漸漸衰老的父母,我該怎麼守護這份愛,回報父母那海樣的恩情呢。

10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不行而知,不為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