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隨風
不知為什麼,現在身邊焦慮抑鬱的人似乎越來越多,他們都為各種各樣的事情憂慮著。剛參加工作的小夥甲,因時常挨領導批評而整宿整宿地失眠。國有企業的中層負責人乙,因得不到上級領導賞識而鬱鬱寡歡。事業單位的處級領導幹部丙,因多年未能提拔而焦慮不堪。……人們不禁要問:這個世界到底怎麼了?
其實,《莊子·外物》篇似乎早就給出了答案。開篇一句“外物不可必”,已經告訴人們:人生在世,並非事事都能為自己所左右。
君主都希望臣下對自己忠誠,但現實中一味地愚忠卻未必有好下場。夏桀的賢臣關逢龍,因直言進諫惹惱夏桀而被誅殺;比干忠誠地輔佐商紂王,因直言進諫而被剖心;伍子胥因向吳王夫差進諫而遭殺,拋屍江中。
當事情為我們所不能左右的時候,不如放下執念,放棄憂慮,順應自然,活在當下。修養內心的和合之氣,聽從內心的真實聲音,踏踏實實做好自己想做的、該做的事情。如若不然,只會帶來劫難:
“陰陽錯行,則天地大絯,於是乎有雷有霆,水中有火,乃焚大槐。……心若懸於天地之間,慰暋沈屯,利害相摩,生火甚多,眾人焚和,月固不勝火,於是乎有僓然而道盡。”
陰陽錯亂執行,天地受到震動,產生雷霆、大雨和閃電,大樹遭到雷擊焚燬。心就像懸在空中,焦慮擔憂,抑鬱沉悶,心態失衡,身體和精神都受到傷害。
唐代偉大詩人白居易深得莊子思想精髓。他將“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作為自己的人生信條。
身在高位時,他身系國家和百姓,直言進諫,興修民事;被貶江州後,他沒有像關逢龍、比干、伍子胥等人那樣愚忠,而是及時切換人生頻道,知足知止,修養身心,潛心詩詞歌賦,於是有了《琵琶行》等千古名篇。
《問劉十九》一詩,是白居易歸隱後,把酒言歡、輕鬆自在生活的真實寫照。
綠泥新醅酒,
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
能飲一杯無?
他還在《聞庾七左降因詠所懷》中寫道:
袞服相天下,儻來非我通。
布衣委草莽,偶去非吾窮。
外物不可必,中懷須自空。
無令怏怏氣,留滯在心胸。
表現了詩人順應時勢、來去自如、坦蕩豁達的人生觀。
人生在世,接受應當接受的,放下應當放下的,奮鬥應當奮鬥的,不憂過去,不畏將來,活在當下,每個人都可以活得豐盈、灑脫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