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一、

佛家有一個說法叫做“禪定”,所謂禪定就是不被外界的事物牽動自己的態度,不管是面對慾望的態度,還是世間人與事的紛繁雜亂,都不擾亂自己的內心。

這種禪定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而這種禪定卻是世間修行最應該追求的,這個禪定的道理,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心中有一個主宰的智慧。

在人生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和現象,有充滿慾望的,有充滿繁雜的,讓每一個本該平靜的心變得波濤洶湧。

而在這波濤洶湧之間,做人的功夫就在於剋制和忍耐,能夠消除貪慾,能夠避免內心波瀾,才能夠抵制慾望的侵蝕,走好人生的道路。

《小窗幽記》之中有一句話,叫:禍莫大於縱己之慾,罪莫大於言人之非。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縱容自己的慾望是最大的禍患,談論他人是非的言語就是人世間最大的惡。

“無法抵制慾望”,閒談他人是非“,這都是因為內心缺少主宰,則輕易被外物撥動內心之後產生的一系列反應。

對於每一個世俗之人來說,正是因為他看不透這個世間的一切因果,看不透世間的禍福相依,所以只是一味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貪圖那些自己無法得到的事物,這是慾望存在的過程。

其次,當他沒有足夠的智慧和胸懷去化解世間紛雜之後,就會因為一點點小事而輕易生出嗔心,所以才有了在背後常論他人是非的惡行。

而這一切的根本,都可以歸咎於一個人的智慧不夠,德行不足,而且正是因為他內在不夠充實,所以才總是將眼光放在外在,而這也是判斷一個人是否具備智慧,以及影響人生未來結果的根源。

莊子在濮水邊垂釣的時候,楚王派大臣前往,希望請莊子入仕為相。

莊子頭都不回地對他們說:“我聽說楚國有一隻神龜,死了三千多年,可是楚王還用箱子裝著它,用上好的布料覆蓋著它,把它珍藏在宗廟裡。你們猜這隻神龜是願意這樣死去留下骨骸顯示尊貴,還是活著在泥濘的路上爬行呢。”

兩個大臣當時就說:“它應該希望活著的時候在泥水裡爬行吧。”

這時莊子就說:“既然這樣,我也願意像它一樣,在泥水裡爬行。”

莊子一貫提倡“出世”的智慧,但是他的出世並不是為了逃避世俗而去出世,而是擺脫外在事物對內心侵擾,而選擇的持守本心。

二、

莊子曾經說過一句話,叫:名者,實之賓也,吾將為賓乎。

意思就是:“名”為賓,是次要的,“實”才是最重要的,外在的名利看起來對人生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但實際上自身的內在充實,更大於外在的是否得到。

寧可自己抱巧守拙,保持淳樸,也不要一味徒於表象,追逐那些本不屬於自己的外物,其中的區別印證的就是一個人是否懂得修行的道理。

在東漢後期有一個人叫法真,字高卿,他的父親是南郡太守,法真從小就博覽好學,而且精通各家學問,是有名的大儒,雖然出身官宦世家,但是法真淡泊名利,性情寡慾,不願參與政事。

有一次順帝西巡的時候,田弱又乘機推薦,於是順帝前後四次徵召法真,但法真不但沒有前往,反而選擇隱居,始終沒有露面。

法真有一朋友郭正就稱讚說:“法真這個人聞其大名,卻難見其人,不願出名而一生名聲相伴,逃避功名而功名老是追著他跑,真可謂百世之師。”

世間有多少人都在極力追求外在的名利,希望以外在名利滿足自身空虛,就像司馬遷曾說過:“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名利本為浮世重,古今能有幾人拋”,但是越追求,結果往往越是難以如願,因為人生真正的“得到”,存在於自己的“無為”之為中,而不是“有為”之為內。

在生活中,有多少人都是身處於混亂的名利場中,因為物慾挑撥,導致自我喪失原則,迷失自身,在百般掙扎之後,非但未能如願,反而身敗名裂,禍患連連。

究其根本,就是因為一個人過分關注外界的得失禍福,因此擾亂了自我的內心,給自己徒增了許多憂慮煩惱。

反之,若能在看透這一切外象,專注於內在的修行之後,反而能夠獲得良好的成效。

正如《道德經》之中所說:“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秧,是謂襲常。”

能運用外在智慧之光復歸內在規律,不給自己留下禍患,這才是因襲自然之常道的智慧,也是智者處事的正確姿態。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14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五德與五色:為何戰國七雄中,每個國的旗幟、服飾顏色都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