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孟子》卷八離婁章句下八有云:“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有所為,有所不為,是一個人的原則。有所不為,而後有所為,是一個人的修行。

在百姓看來,所謂君子,並不一定大賢大聖,只是做人有底線,做事有禁區,能做到這些,便堪稱君子了。

君子審時度勢,決定取捨,知其可為,知其不可為,更是出世與入世間的謀略。

01

人生苦短,世事茫茫。能成大事者,貴在目標與行為的選擇。如果事無鉅細,事必躬親,必然陷入忙忙碌碌之中,成為碌碌無為的人。

所以,一定要捨棄一些事不做,然後才能成就大事,有所作為。“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論語》)正可與此句互相印證。總的來說,儒家所說的“不為”是為了“有為”,只不過是要有所選擇而為。

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如果想事事皆為,就會落得個事事難為的下場。任何人,只有先放棄一些事,做好一些事,做強、做強、再做強,才能夠逐漸做大。“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的哲學思維,適用於做一切事情。

所以實際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靠譜的人,心裡都有一條紅線,知道哪些事該做,哪些事堅決不做。

他們審時度勢,剋制貪慾,有所取捨,懂得權衡,不會逞一時之快或只顧眼前小利。

無底線之人,他們常常看見小利就紅了眼,不擇手段來獲得想要的一切。

殊不知,過猶不及,最終他們不僅傷及無辜、失了人心,而且也賠上了自己的前程。

明朝的出現讓元朝的光輝時代就此結束,大片原先屬於元朝的領土都被朱元璋搶走,縱然是黃金家族也沒能擋住明朝的鐵騎。但畢竟元朝家大業大,雖然被奪走了大部分領土,但剩下的依舊足夠他們組成一個帝國,那就是北元。

朱元璋時代派出了猛將藍玉,帶兵徹底把北元給打散了,蒙古被打的一分為三,分別是韃靼、瓦剌、兀良哈三個部落,其中韃靼就是由沒落的黃金家族而組成。

朱棣是個聰明人。自己的父親已經把蒙古三部落打回了草原上。在暫時沒有威脅的情況下,他也不用急著第一時間斬盡殺絕,倒不如請使者去講和。誰料韃靼族放不下自己是“黃金家族後代”的這份傲氣,一看到仇人派臣子上門,那立馬就紅了眼,直接把講和使者給殺了,據說還是當眾處決。這無疑是在狠狠地打朱棣的臉。

是可忍孰不可忍,朱棣立馬一紙調令調遣了數十萬大軍,命令大將邱福統帥出征討伐韃靼。邱福是一名朱棣的得力老將,平時打仗都很穩重,這次卻因為不熟悉草原的環境吃了大虧,大軍被打的屁滾尿流,結果是全軍覆沒,數十萬大軍一個都沒回來,明朝元氣大傷。

朱棣帶兵去尋找北元的軍隊,想一舉殲滅他們。大軍長途跋涉了好幾天,冒著大雪終於找到了北元軍隊,並神不知鬼不覺地安插到了乃兒不花(北元太尉)營地的眼皮底下。讓所有人沒有想到的是,朱棣沒有發動進攻,而是命令大軍在此安營紮寨,埋鍋做飯。

朱棣的這一反常決定讓他的副將感到不可思議:“大軍遠道而來,已經到了元軍的眼皮底下,而且元軍沒有任何準備,毫無提防,這是殲滅元軍的最佳時機,為何滯留不前呢?”帶著這個疑問,副將急匆匆地去見朱棣。朱棣聽了笑了笑,說:“我自有謀劃,吩咐下去,安頓好軍隊。”

安頓好軍隊後,朱棣一邊派觀童去元軍大營見乃兒不花,一邊命令所有的將士,待觀童到了元軍大營時就開始磨刀。觀童按朱棣的吩咐到了元軍大營,並將明軍的政策告訴了乃兒不花,勸他投降。乃兒不花聽了,不假思索地同意歸降。觀童將這一好訊息告訴了朱棣,高興之餘,他又覺得納悶:乃兒不花爽快地答應投降,是不是其中有詐呀?於是,他提醒朱棣千萬要小心。朱棣聽了,胸有成竹地說:“你多慮了,這種結果在我的預料當中。

你想想,明軍如若全力進攻,元軍所有的將士早就人頭落地。明軍之所以按兵不動,埋鍋做飯,就是要告訴元軍,我軍是有備而來,沒有直接發動進攻,是在給他們活命的機會。還有,你剛才面見乃兒不花時,有沒有聽見明軍磨刀的聲音?再不歸降,明軍的磨刀石就換成他們的腦袋了。我相信過不了多久,乃兒不花定會前來歸降。”

果不其然,乃兒不花很快就前來投降,朱棣親自在大營外迎接,以招待貴賓的禮儀來款待他。乃兒不花十分感動,回營後立即召集人馬列隊歸降明軍。就這樣,朱棣圓滿地招降了元軍。

按常理說,面對有利時機,全力消滅敵人才對,可朱棣不那麼想,在他看來,元軍已是囊中之物,如再發動進攻,不但自己的大軍有所損傷,元軍更會死傷慘重,那樣的結果是他不想看見的。

為何不能以智取勝呢?朱棣給元軍一個不進攻而又使其不得不投降的假象,乃兒不花果然中計。在雙方沒有損傷一兵一卒的情況下,招降了元軍,增加了明軍的實力。這種意想不到的結果,讓人不得不佩服朱棣的智慧。

02

”儒家的“不為”不同於道家的“無為”,“無為”強調順應自然,而“不為”崇尚刪繁就簡,是一種立足當下、著眼於未來的發展觀。

有不為而後可以有為,現在的不為正是為了之後能夠有所為。人要有選擇而為,分階段而為、分輕重緩急而為。能成大事者,貴在行為的選擇。若不做取捨,凡事無鉅細、事必躬親,必陷忙忙碌碌之中,導致本末倒置,最終碌碌無為。

往往有舍才能有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難捨難得,不捨不得。人生短暫,世事茫茫,每個時期都會有要為和不可為的事情,只有懂得取捨,方能專心成就大事,從而有所作為。

今天,人類改造和控制自然界的力量,可以說強大到了在某種程度上的“隨人意志”的地步。

然而,許多有識之士很快就發現,這種“隨人意志”地去改造自然界,不僅遭到了自然界日益嚴重的反抗和報復,使人類生存的環境急劇惡化,而且人類也越來越受到自己創造的“人工自然環境”的制約,成了它的奴隸。

因此,人類對於自然界的“自由意志”究竟有多大,是一個亟待研究的問題。今天,人類似乎很有必要重新學會更好地去尊重自然。

03

一個教師,教好一堂課易,教好一門課難,一陣子教好課也不算難,難的是一輩子教好課,教好每一堂課。

教學是學問也是藝術,教師不能照本宣科。完全按照教材的先後順序、篇幅大小、詳略程度講課的話,那結果一定是失敗。教科書只是給我們提供了授課的主線,但講稿絕不是教材內容的翻版,面面俱到的課堂教學不可取。其實教學過程中最需要教師不斷努力的是如何創造和把握時機點燃學生好奇的火花,並讓學生自己燃燒起來。

我越充分相信學生的自學能力,所以在教學中,書上寫得越是詳盡的部分,講課時我往往點到為止,不以教得多為滿足,有時教得太多反而是剝奪了學生自己去發現的機會。講到關鍵的地方我會主動停下來,詢問學生該怎麼辦,鼓勵學生對教學內容提出問題和質疑。

好教育才是好教師。陶行知先生也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既教書又育人,是教師應該遵循的教學規律和教學原則。教師人格魅力、學識魅力和形象魅力構成了一個立體化的教師個人魅力,它對學生的影響是任何教科書,任何道德箴言,任何約束都不能代替的一種教育力量。

10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有一種不得已叫被迫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