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酒與中國人、中國歷史有不解之緣。酒中見人,酒裡有史,酒藏尊卑,酒孕機謀。

關於酒的字眾多,有醴、醪、酎、醇等。

醴,就是含有糧渣的酒,好似我們自制的醪糟,酒勁不大。

醪,是指濾去糧渣的酒,雖然度數不高,畢竟清純,古代也稱清酒,做為祭祀用酒。《詩經》有“為此春酒,以介眉壽”的詩句。

酎,讀音皺,指已經過過濾後的酒,再二次發酵再過濾提純的酒。這種酒度數最高,酒味也最厚。是在沒有蒸餾酒前酒質最好的酒。醇這個字,與酎的意思一樣。

於是,故事來了。

故事一:包茅不入。

春秋時期,齊楚爭霸。齊桓公、管仲帶著一幫盟國討伐楚成王,因為師出要有名,給楚國加的罪名就是“昭王南征不返”,說的是周昭王征討楚國,死於漢水之事。但被楚國矢口否認。於是管仲提出第二個楚國的罪名,“爾貢包茅不入。”這就與酒有關係了,意思是周天子祭祀用的清酒,是用楚國進貢的長茅草過濾的,你們長期不進貢,不把天子放在眼裡,我齊桓公當然要討伐你。包茅是好大事,楚成王見管仲給臺階下,馬上答應進貢。齊國也畏於楚國的軍力,在漢水邊示威一番也就撤了。

故事二:以酒勵軍。

秦魏曾發生陰晉之戰,吳起率領五萬魏武卒,大敗五十萬秦軍。

開戰前,吳起擺了一席出征酒,戰功高的坐前排,喝酎酒;戰功次的,坐二排,喝醪酒;無功的,坐後排,喝醴酒,而且餐具菜品皆有差別。不待酒宴散場,那些沒戰功的、甚至連座都沒有的,嗷嗷怒吼,披甲苛槍,主動聚集,上陣拼命。酒,檔次厚薄不同,竟然產生了這麼大的作用。

故事三:醉友免事。

西漢時期,蕭何死後,曹參當了丞相,啥事也不問。時間長了,大家當然著急,交好的同僚上門想問個明白。但只要一進門,曹參“轍以醇酒醉之,”注意,司馬遷是用醇酒這兩個字。醇酒,度數高,客人三杯兩盞,很快暈了,事沒問明瞭就被送回家了。原來,曹參認為自己沒蕭何水平高,國家的大政方針蕭何都制定好了,朝廷各部執行得非常順溜,他沒必要別出心裁。所以客人一來,就上高度酒將客灌醉,用醇酒就反應了曹參的這個小心思,反映了他的機謀。所以說,蕭規曹隨的事,與酒有點聯絡。

9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菜根譚》應酬之:人心若不知足,報恩亦留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