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號稱“華夏”,唐朝經學家孔穎達在《春秋左傳正義》中指出:“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服飾文化是中國古代禮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其所涵蓋的範圍又極廣,上至皇帝天子,下至平民百姓,都能在所謂服飾的禮制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因此其研究也極有意義。而在歷朝歷代中,明朝作為最後一個漢人建立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其服飾文化又凸顯出特別的價值。
南京市孝陵博物館
一、中國服飾文化
服飾文化淵源極早,大致在原始社會末期,服飾就已被賦予了特別的意義。彼時服裝上的差異或許不大,但在裝飾上已體現出等級特徵。部落首領會持有特殊的武器,戴有特殊的裝飾,在身體或者衣飾上刻有特殊的花紋,以彰顯自己的權威。
夏商時中國進入階級社會,在服飾的等級性進一步凸顯,但詳細情況難以考證。周朝制定了完備的禮樂制度,服飾作為禮的要求之一,不同的等級的人,在不同時間、不同場合所應佩戴的服飾被詳細規定。自春秋戰國以來,“禮崩樂壞”,一方面服飾的等級性遭到嚴重破壞,下級僭越上級的情況常常發生,另一方面少數民族服飾傳入中原,在服飾上出現“胡漢融合”的現象,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改革就反映了這一趨勢。
趙武靈王雕像
一般認為,第一個按照儒家理念建立起服飾制度的朝代是漢朝,對不同等級的官員、普通民眾乃至商人等的服飾都作出了明確規定。自魏晉以來,南北並立,南方仍基本保留傳統漢族服飾並有顯著女性化的特點,北方以“孝文帝改革”為例胡漢融合趨勢加強。至唐朝,服飾文化發展出新高度,風格變得開放時尚。但在宋朝,因為漢族自尊的心理和理學的興起等原因,服飾穿著的風格又變得保守起來。
元朝統一後,蒙古服飾大盛,無系統的服飾制度,蒙漢服飾相互借鑑,進一步融合。
忽必烈畫像
二、明代服飾變遷
在明朝初期,傳統漢族服飾重新興起,並對服飾制定了嚴格的的等級制度。但在明朝中後期,服飾的等級制度遭到嚴重破壞,奢靡之風流行。
1、明朝服飾的形成
明太祖朱元璋在“驅除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口號下建國,一登基就下詔廢除了各種蒙古特色的服飾,要求恢復華夏衣冠原貌。隨後他多次頒佈法令,建立了嚴密的服飾禮制,其中主要參考了唐宋典籍,尤其是在皇室、官員方面的規定主要效仿唐朝的《唐會要》、《唐六典》等,每一級的官員都有自己特定的服飾花紋,“文禽武獸”成為了明朝官員服飾的標配。
在平民的服飾上也要求十分嚴格,據《明史》載:“洪武三年,庶人初戴四帶巾,改四方平定巾,雜色盤領衣,不許用黃。又令男女衣服不得僭用金繡、錦綺、絲、綾羅,只需綢、絹、素紗;其靴部的裁製花樣,金線裝飾;首飾、釵、鐲不許用金玉、珠翠,只用銀。六年令庶人巾環不得用金玉、瑪瑙、珊瑚、瑚珀。未入流品者同。”但也結合了當時的風俗習慣,比如蒙古的部分衣飾得到保留,以及將網巾頒行天下,使人無貴賤皆裹之。
明代服飾-紅紗四獸袍
明朝的服飾制度在初期得到了較好的推行。《新昌縣誌》記載:“成化以前,平民不論貧富,皆尊國制:頂平定巾,衣青直身,穿衣靴鞋,極儉素。”《通州志》記載:“吾鄉之俗,遠者不可睹已。弘、德之間,猶有淳本務實之風。士大夫家居多素練衣,淄布冠。即諸生以文學名者,亦白袍青履,遊行市中。庶氓之家則用羊腸葛及太倉本色布。此二物者,價廉而質素,故人人用之。”這都說明在當時明朝的服飾制度還是得到了較好的推行的,甚至到了正德年間許多地方仍然貫徹執行。
明代服飾-梅花紋緞袍
這一方面是因為明朝成立後強化了專制主義制度,而且明朝的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有著極強的控制慾,建立了近乎變態的特務機構,加上當時尚有廉潔高效的官僚組織,因此政令的推行較為順利;另一方面是因為明朝趕走了異族統治者——蒙古人,出於民族自豪和自尊的心理,在這種情況下仿效前朝華夏衣冠符合大多數漢人民眾的心願,加之戰亂破壞,社會經濟凋敝,民眾也無力要求服飾上的華麗。
2、後期服飾制度的破壞
但到了明朝後期,其原本的服飾規範受到了很大沖擊。
在社會上層,皇權最為絕對的權威本身就可以不受服飾規範的約束。皇帝在選擇服飾上有較大的自主權,朱元璋就曾因為祭禮的服飾過於繁瑣而不用,後代的皇帝更為隨意。另外,皇權的濫用也是一個重要原因。雖然法令規定了不同等級的服飾,但如果有皇帝的賞賜,那就可以例外,隨著賞賜的增多,例外也就越來越多。一開始主要是文武大臣,後來甚至有很多太監都可以穿上蟒服。服飾的規範性大大降低。
戲曲中小生“女性化”
“上行”自然“下效”。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奢靡之風大盛。其實這一點在全國上下都是一致的,皇室和官員的服飾越來越華麗,民間在服飾上“僭越”已成常態,尤以江南為甚。範叔子在《雲間據目鈔》中指出:“綾絹花樣,初尚宋錦,後尚唐、漢錦,晉錦,今皆用千鍾粟,倭錦,芙蓉錦,大花樣,名四朵頭。視漢、唐諸錦,皆稱厭物矣。”女性又是這一“時尚”的領導者,文中還寫到:“旁插金玉梅花一、二對。前用金絞絲燈籠簪;兩邊西番蓮俏簪;插兩三對。鬢股中用犀玉大簪,橫貫一、二隻。後用點翠卷荷一朵;旁加翠花一朵,大如手掌。裝綴明珠數顆,謂之鬢邊花,又謂之飄枝花。耳用珠嵌金玉丁香。”衣服之華美,可見一斑,甚至許多書生都塗脂抹粉,喜穿女裝。
戲曲中小生“女性化”
三、明代服飾的消亡與殘留
明亡清興,入住中原的滿族統治者下達了嚴格的“剃髮易服”的命令,男子所著的所謂“華夏衣冠”再次消沉。民國以後,受西方文化影響,中國人又一次“易服”,在服飾上向西方看齊,影響至今。
但明朝的服飾在不同領域也有一定的保留。首先是在戲曲領域,以京劇為例,其中漢人的服飾就主要保留了明朝的服飾形式,在蟒、帔、靠、褶以及其他日常衣飾上,都顯著地保留了明朝服飾的樣式。其次,在部分農村和落後地區,尤其在特定的儀式上,比如婚禮、葬禮等,仍可以看出明代服飾文化的影響。再次,許多少數民族明代的服飾保留至今,在特定場合仍然可見。最後,當今又興起“漢服熱”,新改編的漢服多是各種因素融合的結果,其中的部分服裝也可見明朝服飾的影子。
京劇服飾主要採取明朝服飾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