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兌,閉其門,

挫其銳,解其紛,

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

故為天下貴。

譯文:

有智慧的人不多說話,

多說話的人不是有智慧的人。

閉上嘴巴,關上(感官的)門戶,

收斂鋒芒,解除紛擾,

與光同在,與塵同一。

這就是神奇的同化境界。

所以人們無從與他親近,也無從與他疏遠;

不能得利,也不會有害;

沒有高貴,也無卑賤。

所以被天下所珍貴。

這一章的內容相對比較容易理解,也是我們在生活中能常聽常用的名言警句,下面逐句解讀一下。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擁有大智慧的人是少言寡語的,觀察一下我們身邊的成功人士,大多都有這個特點,當然他們也不是不說話,只是不說廢話,一說就切中要點,簡明扼要又特別中肯。而那些總喜歡誇誇其談,認為自己無所不知的人,通常沒有什麼大智慧。至於那些喜歡多嘴多舌,不負責任地亂說亂講的人就更談不上智慧了。

塞其兌,閉其門,

挫其銳,解其紛,

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兌” 是掛名,代表了嘴巴,閉上嘴巴,關上所有感官的門戶,包含眼耳鼻舌身意。老子在這裡告訴我們一個修行的方法,透過對感觀的控制,拉開與外界世俗的距離,減少慾望,就能加強自己的定力和靜力。

塞其兌,閉其門,並不意味著要與世隔絕,躲到山裡、廟裡修行,斷絕一切塵世往來。老子的主張是與世界“玄同”(外圓內方式的統一,同一),怎麼做呢?“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不要鋒芒外露,製造矛盾,才能解除世間的紛紛擾擾;把自己的光芒收斂起來,不要顯露自己的特別之處,看起來就和平常人一樣。和光同塵,但不同流合汙,也就是外圓而內方。

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

故為天下貴。

這一段重複性文字較多,簡單翻譯就是對人對事,不要有親疏之別,利害之分,貴賤差別。因為有親近就有疏遠;有利益就有危害;有尊貴就有卑賤,這樣就不是“玄同”的境界了,而是起了分別心。

就像單位領導在會議上表揚了某位員工,雖然沒有批評其他人,但沒有被表揚的已經自動成為了被表揚的對立面。這種做法在充滿競爭的現代社會里,人們已經習以為常,大家都希望成為那個獲得親近,得到利益,受到尊重的人,而不想被疏遠,被損害,被瞧不起。

這樣的社會現象,在老子認為就是有問題的,什麼才是做人的最高藝術呢?就是不好也不壞,不高也不低,非常平淡自然,和光同塵,平凡做人,安穩一生。

這種境界充滿了老子的理想主義,非常難做到,試想有多少人會甘於平凡?事實上,我們大多數人總是會不自覺地要區別於他人,標榜自己,彰顯自己,總想立言,爭利,常常會鋒芒必露甚至張揚跋扈,為所欲為。

老子認為這樣的人最終並不能獲得長久圓滿,得到別人的尊重。只有那些謹言慎行,和光同塵,不分親疏貴賤的得道智者,才能“為天下貴”。

11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白紙黑墨,灼灼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