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網上曾經流行過這麼一個段子,說有個福建人什麼都敢吃,可還是比不過廣東人,廣東人連福建人都敢吃。

不久之前,聽到這個梗的時候大家難免莞爾,可是在新型病毒肆虐的今天,再聽到這個梗,卻有種深入骨髓的冷洌,用現在流行的話說,就是細思極恐。

令人恐懼的不僅是因為亂吃野生動物已經造成的巨大災難,更是深植於我們民族骨子裡的,飲食文化裡無所顧忌的傳統。

一、 回溯歷史,無所不吃的飲食文化,其根源在於古代生產力不發達的時代,人們對於缺少食物的恐懼

司馬遷在《史記·酈生陸賈》中寫道:

"王者以民人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

按理說作為農耕文明集大成者的中華民族,我們從遠古時代就開始種植五穀,而且養育中華民族的這片土地,的確可以稱得上是物華天寶,得天獨厚。

我們本不應該受困於食物,但事實恰恰相反,得天獨厚的環境和先進的農耕技術,帶來的是人口的迅速增加,在歐洲還在城邦制的小國寡民的上古時代,隸屬於東方大地上的漢朝,就已經是一個人口超過五千萬的超級大國。

在龐大的人口基數下,當落後的生產力技術和社會分配製度,不能滿足百姓們吃飯的需求時,席捲天下的戰爭勢必到來,而亂世的到來又讓更多的人離開了土地,社會生產的食物總量隨之減少,如此惡性迴圈,直到人口數量能夠匹配生產力發展,又迎來新的大一統王朝。

可以說,漫長的中國古代歷史,就是一部人類對抗飢餓的歷史,在這種社會現實之下,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在尋找新的,可以充當食物的替代品,從未斷絕。

那麼古代中國人為了對抗飢餓,都找到了那些可以吃的東西呢?且不提傳統五穀雜糧的變化,但從各種奇怪的食物出發,最著名的就是觀音土。

記載三國時期東吳歷史的《江表傳》記載:

"術閉門自守,求救於曹公。曹公不救。糧食乏盡,婦女或丸泥而吞之。"

吃土已經是絕路了,然而在中國古代對抗飢餓的歷史上,這還不是最慘的,最慘的是"以人為食",其含義自不用說。

在人類需要以吃土為生的年代,又有什麼是不能吃的呢?飲鴆止渴的人,不是不明白毒藥喝了可能會死,而是不喝毒藥當時就要死,求生欲是人類作為生物最基礎的慾望,只有人活著,才有之後的一切問題。

所以說,中國古代飲食文化之中流傳下來的這種"萬物皆可食"的風俗,其實是古代中國人為了對抗飢餓,作出的權宜之計。站在今天的角度,我們無法去埋怨古人,也不能去埋怨他們。

二、 飲食文化的歷史慣性,和人類對於未知事物的好奇,共同構成了現在飲食文化中一些陋習的形成原因

如果說中國古代食物欠缺的年代,飲食文化中無所不食的習慣,是百姓們面對飢餓和死亡不得不作出的選擇的話,那麼現而今國家經濟迅速發展,人民生活上水平早已擺脫了單純的吃飽,開始想著精神文明的需求過渡,為什麼我們的飲食文化中還是有著各種吃野味的習俗呢?

《管子》中記載: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今天的中國人擺脫了飢餓的困惑,但從漫長的歷史上來看,其時間還很短。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飲食文化也不是一天形成的。

如果從飲食文化的歷史發展上來說的話,那就是強大的歷史慣性,決定了今天的中國人,雖然已經擺脫了飢餓,但飲食文化的習慣還沒能從面對飢餓的恐懼之中走出來。

另一方面,迅速發展的科技和經濟實力,讓很多人在面對自然是沒有了敬畏之心,認為今天的我們已經無所不能,無所畏懼。

這種無知加上人類對於新鮮事物本身的好奇,就催生了各種吃野味風俗的發展。

同時,從好奇的角度上來看,各種野味習俗的形成,也跟我們今天迅猛發展的科技和經濟分不開關係,大量的城市建立,使得各種野生動物在人類聚集的地方迅速減少,甚至於陷入瀕危的困境。

俗話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人類怕"井繩"的原因,是因為有被蛇咬過的經歷,現在蛇都看不到一條,很多人從出生到成年,根本沒有面對過"蛇"的危險,自然不會怕蛇。

就以這次事件的罪魁禍首蝙蝠為例,不管是吃蝙蝠導致災難的人,還是不吃蝙蝠痛恨那些吃蝙蝠的人,大多數都沒有見過蝙蝠生存的環境,是以只有在危機爆發後,才能知道蝙蝠的恐怖之處。

實際上如果真的見過蝙蝠,見過它生存的環境,只憑人本能裡對於汙穢的恐懼,足以讓人不敢將其當成食物。

三、從什麼都沒得吃,到什麼都敢吃,中國飲食文化發展遇到的問題,跟今天中國社會存在的問題一樣,同樣是迅猛發展的物質和沒能跟上物質發展的精神文明之間的矛盾

從現實的角度上講,Sars已經過去,新的冠狀病毒在已經動員起來的全民力量下,勢必也會得到解決,可背後隱藏的飲食文化現象,卻值得我們深思。

中國人能在十天之內建立起一座小湯山醫院,能在幾十年之內趕上世界發達國家的經濟,能在2020年讓全國人民步入小康,可為什麼偏偏就無法解決一個小小的吃野味的問題呢?

是"非典"帶給我們的傷痛不夠大,不夠具體嗎?是國家政策不夠完善嗎?是現在的科技還不夠發達嗎?

當然不是,問題的核心在於,吃蝙蝠的人,不知道,或者說根本不相信吃一隻小小的蝙蝠,能給全社會帶來這麼大的災難。

根據日本著名的作家東野圭吾的同名小說《白夜行》改編的電影之中,有一句臺詞:

"世上唯兩種東西不可直視,一是太陽,二是人心。"

很多人都會將其理解成為人心黑暗叵測,其實如果把這裡的人心具化一下,變成人的思維,但從物理學的角度來講,也是值得深思的。

人這種動物最不同於其他自然界的同類的地方就在於人心,或者說人的思維。換在整個社會的層面,就是精神文明。

筆者家鄉有句諺語,叫:"愚人比狼都可怕!"

也是同樣的道理,"愚人"並不是真的愚蠢或者生理科學的角度上智商不夠的人,而是那些已經形成自己世界觀,固執的不願意改變的人。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當一個智商很高的人,思維鑽進某個牛角尖的時候,他所能帶來的危害,絕對是無與倫比的。

同樣,吃野味看似是一件小事,如果要從根子上改變這種思維,卻絕非易事。國家可以從法律層面制定各種法律,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監督執行,可如果吃野味的那些人,仍然認為吃蛇可以壯陽,那國家層面的管理,恐怕還是落實不到實際之中去。

更無奈的是,在野味可能帶來公共安全危險這件事情上,只要有一個人出現紕漏,那麼危機就是全人類的。正應了那句話: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這個問題的實質,其實與今天我們社會發展遇到的問題一樣,是迅速發展的物質文明與滯後的精神文明不匹配的問題。而要改變這一切,從國家層面上說,加大對國民素質教育的力度,深度自然是不可忽略的問題,

但更重要的是,從我們每一個個體出發,都要意識到這是一件關乎自己切身利益的事情,政府無法將每一個喜歡吃野味的都抓起來,但我們卻絕對可以阻止身邊的朋友,家人做這件事情。

只有真正的當全社會都意識到這個問題,並全力為之努力的基礎上,飲食文化之中那些來源於我們遠古先輩們對飢餓的恐懼,來源於人類自身對於未知的好奇等等因素帶來的不健康的生活習慣,才能夠逐漸跟上迅速發展的科技和物質文明。

綜上,中國飲食文化之中無所不食,無所畏懼的根源,其實是來自於先民們對於飢餓的恐懼,在一觀音土為食的年代,吃蛇是無奈之下的舉動,是飲鴆止渴,杯水車薪,明知道無用甚至有危害,但依然要去做的事情,這是處於人類求生的本能。

隨著社會迅速發展,物質方面的巨大進步,飢餓已經離我們遠去了,但飲食習慣之中,繼承下來的這種對於飢餓的恐懼並沒有消失,同時城市化的迅速推進又讓很多人對於野生動物的危害和恐懼沒有直觀的感受,這就造成了現代社會吃野味的習俗仍然在不少地方氾濫的基礎。

而究這些不健康的飲食習慣的根本,是全社會的精神文明無法匹配迅速發展的物質文明的衝突。說的直白一點,就是肚子裡已經裝滿了,可腦袋裡卻還是空蕩蕩。然而想要短時間內靠著國家的力量解決這些精神層面的問題,是不現實的,只有我們每個人出於對自己切身利益的考慮,從身邊改變,才能最終改變整個飲食習慣。

能夠阻止恐懼的,只有另一個恐懼。能夠改變飲食文化裡由於飢餓恐懼形成的惡習的,只有我們對於死亡的恐懼。


參考文獻:

《論語》

《管子》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吉林現存年代最久遠的佛塔——靈光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