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讀過餘秋雨的《歲月之味》頗有感觸!作者把人一生的不同年齡段比作一年中的四個季節,每個季節要有每個季節的景物特點,溫暖的冬天和涼爽的夏天偶爾有之,但不能成為常態。正如人的一生要經歷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的過程,每個年齡段要有對應的人生感悟和生活方式。 作者用了三個故事來講述人生各個年齡段的差異:一個美國的社會學學生要完成畢業論文,她作了一個社會實驗,把自己化妝成一個步履蹣跚的老嫗,用一天的時間來體驗老年人的生活,在車站、商場、餐廳等不同的場景中,她發現似乎所有人在對待她的態度上不是很積極,人們的語氣中少了熱情、眼神中少了光亮,甚至有的人見到她還有嫌惡的神情,後來她走到海灘,遇到一群孩子,這群孩子高興的圍著她嬉戲,親切的稱呼她奶奶,灰暗的心情得到了些許蔚籍。第二天,她恢復到本來的面貌,又重複了一遍昨天的行程,所有的人,無論男女,對待她的表情都熱情,光亮了起來,彷彿一幅單色的風景畫一下有了顏色。論文完成了,但這樣的結果讓這個將要邁入社會的女學生有些沮喪,她不明白為什麼人們在孩提時代能有對老人的親切和尊敬,步入成年卻變得冷漠。這是人生的可悲! 第二個故事來自於一部法國歌劇,一個國王出於對法律尊嚴的維護,判處了一個青年人死刑。這個青年人有個妹妹是王子將要迎娶的姑娘,王子深深的愛著這位姑娘。姑娘為了救自己的哥哥找到國王,希望國王能網開一面,免去哥哥一死,但是沒有成功。在哥哥被絞死後,姑娘因沒能救下哥哥而自殺,王子因傷心而自殺,王后因王子之死而自殺,最後只留下國王面對著滿舞臺的“屍體”而發呆。這個故事中每個人的出發點都是基於善良和正義的考量,卻得到了悲劇的結局,姑娘作為一個青年,她認為世間萬物均有著無限的生機和希望,自己不能看著哥哥就刑而見死不救!國王有著豐富的人生經驗,他明白沒有了法律的約束,人們就沒有安定可言!國王在青年時代或許也會為了某件自己認為應該做的事以命相搏吧,姑娘到了國王的年齡或許也會為了法律的莊嚴而大公無私,但是因為年齡的侷限導致看法的不同產生無法調和的分歧。這是人生的無奈!

第三個故事發生在俄國,一個40多歲的男人和一個30多歲的女人不期而遇,她們無意間交談,發現彼此對人生的看法、生活的見解、理想的規劃、處事的風格都符合自己對理想伴侶的要求,這是多麼可遇不可求的事啊!於是他們相談甚歡、不捨相散,於是他們依依惜別、不再聯絡,僅此而已。人吶!在充滿激情但不知生活為何物的年齡迎來愛情、迎來婚姻、迎來子女。在性格逐漸成熟、生活的目標逐漸清晰、人生的感悟逐漸豐富時卻少了選擇的權力,這是人生的錯位! 一個人能夠獨立的承擔社會責任要從青年時代說起,青年時代因為存在著無限的可能性而讓人們羨慕,所以人們大多讚美青年時代,這就給青年們造成了誤解,以為這是放縱的資本。他們敢想敢為、勇於人先,他們縱情狂歡、青春不廢,但是,他們也容易因一時激情、做錯事情,追悔莫及。作者用青年的陷阱來定義青年時代的特點,中年時代最突出的特點是學會當家。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要成為家庭的依靠,就不能再留戀青年時代別人對自己的包容,也不能妄求老年時代別人對自己的尊重。至於老年時代,甭管夕陽怎麼美,繼之而來的是消亡,也總免不了有時日無多的感嘆!所以能不能參悟生死、平靜的面對死亡是老年時代的修為。

人的一生從對世界充滿好奇開始,到逐漸的融入社會,被社會認可成為社會的中心,再到慢慢的淡出社會等待死亡,整個過程如果用莊嚴、端正的視角看,本質上是一出悲劇。生活中出現的喜劇,僅是人們識破了他人的“低水平”,從而透過嘲笑他人來享受自己智慧的過程。於是,作者得出結論:從審美視角上,喜劇出自於對生活的附視,正劇出自於對生活的平視,悲劇出自於對生活的仰視。喜怒哀樂,都是生活的原色,不用特別的再意,重要的是在什麼樣的年齡選擇什麼樣的態度!

11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論語》學習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