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一個國家的貨幣,可謂意義非凡,是這個國家的繁榮程度,與科技水平的綜合體現,而生產錢幣的工具和工藝,更是綜合國力的直觀展現。在紙幣尚不普及,更強調貨幣本身價值的古代國家,更是如此。

一枚小小的錢幣,或是一個已經斑駁的鑄造錢的模具,所蘊含的資訊,能夠讓我們從經濟、文化、科技、對外交流等各個方面,清晰的認識這個國家,領略這個國家的全貌。

2016年出土的秦國錢模,意義非凡,作為華夏大地上首個大一統王朝,秦朝擁有著幅員遼闊的統治區域,那秦始皇嬴政究竟是如何在如此廣袤的國土,推行自己的貨幣的?秦國錢模展現出當時怎樣的經濟水平,這個刻滿歲月痕跡的錢模,又代表了怎樣的工藝與技術?

垃圾堆裡翻出的“文物”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經常設立有一個古代錢幣的專題展廳,裡面成立了上下幾千年,不同時代的,各種各樣的錢幣,和與錢幣相關的文物,其中很多都是國寶級的藏品,要是對中國古代錢幣進行研究的話,肯定離不開這些實物。

秦都咸陽城遺址,出土一些秦國的錢,一點也不奇怪,可以說是司空見慣,但是這些錢是在咸陽的哪個地方鑄造的?又是如何鑄造的?

考古發現的資料其實並不多,2016年我們發掘了一處秦代的國家庫房,出土了一堆的殘石磬,附近的村民看到以後就說這樣的石頭我們那的垃圾堆裡有很多呢。

錢範的研究價值

所謂“錢範”第1層次的研究價值,反映了國家造錢工廠的規模,方法和地點,“錢範”是秦國政府用來鑄造半兩錢的模型,泥土燒製而成的,大大小小有很多塊兒,胎質非常細膩,外形近似一個鏟型,喇叭形的澆口,有主次的澆道,還有半兩的錢腔,他的錢徑是2.7釐米,雖然這些殘塊,不能完全的拼接完整,但基本上的形狀是能確定下來的,那這些十幾塊兒的殘塊,也不是同一件東西。

通過查閱文獻資料,在磚廠附近也就是上世紀的時候,有學者發表過文章,說採集到了一批秦代的鑄錢遺物,對照一看,竟然和這一次的收穫完全一樣,可見這個國家工廠的規模還是比較大的。

第2層次的研究價值是半兩錢在秦國曆史的重要性,這些被專場篩子淘汰的垃圾大部分是有凸起的“半兩”兩個字,鑄造的肯定是跟半兩錢有關的東西,它是圓形的方孔,標準的重量應該是12株,中國古代規定一兩是24株,12株剛好是半兩。

從公元前336年到公元前的206年,秦半兩的延續推行一共有100多年,100多年中我們僅看其中涉及的重要的政治事件,就顯示出了這半兩對於秦王國秦帝國的重要性。

文獻是這樣記載的。

第一條《史記》記載說,惠文王二年,“初行錢”可以自己製作貨幣了,表示你的經濟開始完全獨立,這個“初”字不能理解為才開始,應該是正式確定制度的意思。

第二條文獻記載是《史記 平準書》,說秦始皇時期的錢有兩類是流通使用的,一個是黃金屬於硬貨,稱為“上幣”,提供鉅額支付,包括進貢、饋贈,另外一種錢是圓形方孔的半兩銅幣稱為“下幣”是日常交易使用的珠寶,這類東西是不能當錢使的,你放到家裡當成一個寶貝就行了,統一貨幣都認為是秦始皇治理帝國的政治手段之一。

第3條文獻記載是《史記 六國年表》說的是,秦始皇三十七年十月,

帝之會稽 琅邪,還至沙丘崩,子胡亥立,為二世皇帝,殺蒙恬,道九原入,復行錢。

意思是:三十七年的時候,秦始皇在出行的途中突然生病去世了,接下來就發生了胡亥繼位事情。胡亥在回到咸陽之後,推行了一個政策叫“復行錢”,顧名思義,再次推進半兩錢的幣制,實際上是整頓混亂,雖然也有學者認為復行錢是秦始皇生前預定的事務,只不過他病死沙丘,沒來得及落實,到了他的繼任者秦二世的時候把這個事兒具體的完成了。

秦二世“復行錢”以後,鑄造出來的半兩錢,金屬含量大減,但是幣值不變,仍作為秦帝國認可的貨幣流通,儘管對於秦二世“復行錢”的初衷史學界有各種理解,但不容否認的是他確實為半兩錢的推行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半兩錢造型的奧妙

對於半兩錢是外圓內方的造型,很多人的解釋說,此形狀象徵中國古代哲學的思想,是天圓地方的概念。其實不是的,天圓地方說的不是自然的宇宙,是天道和地道的哲學。

錢要易於製作,便於流通,外圓的這個輪廓是具有絕對的優勢,方孔是便於固定 、銼磨。秦半兩確定下來的這個錢幣造型,在中國古代錢幣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直至清代一直沿用不棄,就是這種方孔圓形,現在我們常說一個人愛錢就說你掉錢眼兒裡了,又把錢稱為“孔方兄”,原因就在這兒。

同樣的圓形方孔之功,也不能貼金給秦始皇一個人,先秦時期,各諸侯國的貨幣有刀形、鏟型、鬼臉、圜錢等等,各種形狀五花八門,在魏國和秦國戰國時期,曾先後使用圜錢,圜錢的錢眼兒是圓的而不是方的,方孔圓錢大量出土於燕國和齊國,後來才又在秦國出現,秦國的方孔錢戰國晚期就有,比秦始皇還要早,所以只能說是秦始皇統一貨幣之後,外圓內方的形狀徹底的固定了下來。

“孔方兄”絕非秦始皇的發明,秦帝國的建立不僅承蒙祖宗的庇護,也有整個中華民族整體發展的一個基礎,當然也有一些外來文明的衝擊。

在秦國,所有的豐功偉績還有功過是非,全部都甩鍋給秦始皇或者貼金給秦始皇,這顯然是不對的,在垃圾堆裡翻出來的鑄錢遺物,澆口、澆道半兩錢的字樣,都是赫然突起的,這個東西叫作錢模,也就是很多研究文章中,稱到的錢模範,模和範,現在看起來是一個名詞,我們經常說模範,是製作器物所用的模型,有時候也當成我們學習的一個標本。

錢幣的鑄造流程

錢幣鑄造過程當中有兩個流程,先得做模,然後根據這個模去脫出來範,簡單的說,鑄造金屬器物必須先有模,然後用範,脫模翻範,以範成器,金屬器製作都是模、範分開說的,陽文的一般為模,陰文的一般為範,最後成品上才能有凸出的文字或者紋飾,成品上凡是突出的地方,那範對應的就要下凹,範上對應的下凹的地方,那對應的膜又是凸起的。

鑄錢也是一種金屬器的製作,應該按照金屬鑄造的流程,使用標準的術語。在國家博物館的展板上有這樣子的介紹,他主要的內容介紹了造錢的鑄幣工藝,先用祖範翻至母範,再用母範翻制子範,然後叫作祖母孫三代這樣子的關係述說了造錢的這個工藝流程,這種習慣可能反映了錢能生錢的心理吧。

從模到範到錢文字的特點是正反正,模和錢完全是一樣的,我們現在採集的這些遺物,看澆道,澆口,半兩的字,都是凸起的,所以我認為應該叫做錢模。

錢的鑄造,源於生產工具和武器的製作,使用的是“單範”,這個“單”的意思可不僅僅只是一塊兒範,就是說用一塊兒範就能澆築產品,那是不行的,上面還要有個蓋兒,為“背範”,覆蓋在這個面範的上面,背範可以理解成,防止金屬液體四處胡亂流動,所以它這個平面是非常的平整的,沒有凹槽,但因為他接觸了金屬的液體,就會留下鑄造物外形的一些痕跡。

模脫胎製作金屬範,也是這樣子的情況,我們採集的這些殘塊,空腔表面有非常明顯的黑色物質,應該就屬於背膜部分,別小看這些黑色的東西,它是液體的殘留,通過儀器的檢測,可以檢測出金屬合金的成分。

使用錢模製作錢範的優點

有關秦代金屬製作的遺物前幾年在磚廠東邊還採集到了一大批成品,主要是容器和兵器,其中的器物,我們就檢測出有銀質的成分,說明那個地方生產的產品有銅器也有銀器,當然也有人提出了說這種黑色的物質,可能是塗抹了一層漆作為鑄造過程當中的一個脫模劑,確定了採集殘塊的用途,定了名,再觀察他們有哪些特點是怎麼製作的呢?澆道、錢腔,錢文都非常規整,是在泥胎上用模印而成的,它不是直接挖刻出來的。

這樣做的優點是什麼呢?

優點之一效率高,在河北易縣的燕下都,曾經出土過平手尖足部的錢範,他是在一塊兒陶板上,直接挖刻出來的,這樣挖刻出來的模或者範,那得一次一次的操作,顯然就費工費力,而模印可以批量生產。

第二,可以更好的控制錢幣的規範和統一性,模印的外形整齊劃一,純手工的挖刻,是達不到這種程度的,多少都會有點區別,秦始皇時期統一貨幣理論上必須要有一個標準的版型,模一致,才能保證範一致,才能保證錢一致。

秦始皇尊崇法家的治國理念,他在最短的時間內統一貨幣文字和度量衡,改變了春秋戰國以來的混亂局面,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與發展,然而在秦始皇陵園中卻出土了許多大小不一版形各樣的半兩錢,為什麼秦始皇要求統一的貨幣竟然會有這麼大的誤差?這究竟是生產的失誤還是另有隱情呢?

秦始皇的變通,錢幣如何使用

今天我們使用的紙幣,一張紙印上100的數字就代表了100元,這叫“名目幣”,半兩屬於“稱重貨幣”,每一枚的重量是半兩,但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儘管從我們採集的標本上來看,秦代曾經制作了標準的錢模,並翻制了範,但是不是秦始皇時代的半兩錢鑄造和使用,就真的能夠達到整齊如一了呢?

最晚從公元前的336年,秦惠文王鑄錢到秦朝滅亡,半兩錢範是多種多樣,考古出土的,半兩錢的大小版型的區別也很大,比如我們有錢徑2.5~2.77釐米的,一般稱為小半兩,它的重量是2.5~3.35克,甚至有的更小,還有重量更輕,另外就是錢徑在3.12~3.7釐米的,我們叫大半兩,它的重量一般是7~14克左右,即使是在時代非常明確的秦始皇陵園考古出土的半兩錢也是大小不一樣,版型多種多樣,曾經1號兵馬俑坑考古發掘,出土了4枚半兩錢,有直徑3.1釐米的大半兩,也有直徑2.4釐米的小半兩,陵園內的建築遺址中出土的半兩錢甚至更小的離譜,直徑只有1.9釐米,很顯然在考慮銅錢或破損或生鏽造成的這種誤差之外的秦朝錢幣的多樣性是不容置疑的。

這種情況我們該怎樣理解,秦始皇又採取了哪些措施呢?具體如何用於交易的呢?

秦始皇尊崇法家,但是秦始皇也是一個知道變通務實的人,他絕對不軸,政策的實施必然要有一個逐漸的過程,在統一貨幣的推行階段,秦始皇時期是允許具有相當差異的,半兩錢甚至是六國的貨幣仍然可以通用有一個過渡期。

據史料記載,一簸箕是1000枚,1000枚是一個技術單位,裝好以後由官員蓋章,從這段記載我們可以看成是我們現在的百元大鈔,100張打一個捆,然後攔腰豎一個紙條,營業員和主管分別蓋章。

錢只按照數量計算大小輕薄,不用考慮交雜在一起,老百姓使用的時候你不用管品質的好壞,這是法律上規定的。

1962年冬天,在西安市出土了一個陶器,陶器裡面裝著銅錢,剛好是1000枚,清點的過程中就發現這1000枚銅幣中還有幾枚其他的錢幣,比如還有戰國時期齊國的貝益化,秦國戰國晚期的兩甾錢,兩甾錢是圓形方孔,文字是兩甾,可以看成是半兩的異形錢,與半兩錢的面值是相同的,兩種錢是同時流通半兩,只是一種幣值,支付的時候不找零,商品都有自己的價值。

錢模印記來自哪個年代

秦帝國覆滅之後,漢承秦制,大量錢繼續在民間流通和使用,在秦漢遺址交錯分佈的地方,出土的錢模,究竟是生產自秦還是漢

半兩錢流通使用,經過了三個階段,秦國、秦代和西漢前期,秦咸陽城遺址,又是和西漢帝陵遺址,交雜分佈的,怎麼判斷這一次垃圾堆裡翻出來的這些錢模是屬於秦還是屬於漢呢?

首先用排除法,秦錢幣的規格和西漢半兩是不一樣的,西漢時期曾經鑄造四株,一系列的半兩錢,它的直徑一般是在2.3釐米左右。

既然要決定統一貨幣和度量衡,即使一定時間內錢幣可以“各隨時而輕重無常”,秦始皇在位期間,他應該首先制定有標準的錢版,官方模板的錢文、錢型,應該非常規範,現在從垃圾堆裡翻出來這些錢模,正是如此的特點,尤其是錢文,雖然是篆體,但是這個筆畫已經是非常方正了,很接近隸書了,並不是戰國晚期的那種篆體的風格。

英國有位學者伊恩霍德,他曾經說我們要相信過去是可以被閱讀的,任何事物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形成的,一件事物意義的確定是與其他事物的聯絡中取得的古物學理器物,脫離具體的初步環境對考古學就可能沒有意義。

所以從出土環境看錢模緊鄰咸陽城宮區,整體上這一個大片區屬於官屬的手工業區,有“國字號”的工廠,李斯的字跡,他的可能性遠遠大於在其他郡縣發現的同類遺物。

在考古發掘中經常會看到一些文字,比如兵馬俑身上的陶文,兵馬俑陪葬坑兵器上的一些刻文,很多都有隸書的韻味,採集的前模的錢文,也是筆畫方折接近隸書,經歷了一個漸進簡化的過程,這個演化是從底層而起的,隸人就是職位很低的官吏,或者是因為犯罪淪為的官奴,他們書寫的文字簡潔便當。從此一筆一畫的漢字,才終於打破了彎彎繞繞的形體結構,成為官方的正式書寫體。

始於秦,盛於漢,直到魏晉,魏晉時期出現了楷書,楷書流行了才把隸書取而代之,所有的資訊彙集起來,顯然這次專場垃圾堆中挑出來的錢模,應該是秦始皇建立帝國時期的標準錢版。這些在磚廠的垃圾堆裡翻出的錢模,它的形狀凝結了中國古代貨幣發展的歷史,他上面的文字連線了漢字的演化,他背後的故事衍生了秦朝真實的生活。

咸陽唯獨建立的帝國,雖然已經天下一統,但是百廢待興,這個被認為最整齊劃一的秦國,它內部的多元性實際上一直影響到兩漢,秦始皇時期推行統一堅定不移,但是又變通繼承發展,這才是秦朝的面貌。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1929年的重陽節,毛主席觸景生情寫下怎樣的詩,如此詩情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