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在中華民族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從遠古時期人們就懂得用糧食製作簡單的酒,到了夏朝人們社會飲酒成風,根據現有的對夏朝的典籍記載,夏朝人飲酒經常是通宵達旦,然後在彼此的攙扶下盡興而歸。
早期社會的人都如此喜好飲酒,於是酒文化一直流傳下去,成為人們生活中的重要飲品。但是飲酒過度會不僅傷害身體,醉酒之人還會在喝醉之後做出很多荒唐事,君王如果沉迷於飲酒則會誤國亡國,因此為了約束這些行為,中國從西周時期就頒佈了關於過度飲酒的法律,同時設定酒政來限制飲酒,這一制度為後世的酒政管理樹立了標杆,也促進了西周釀酒工藝的發展。
一、酒政產生的背景
1、飲酒過度導致的國家滅亡:禁酒令的產生
酒能使人失態,因此從夏朝時就有了主張禁酒的命令,相傳大禹喝了儀狄釀造的美酒而昏昏欲睡,他因此也感覺到了喝酒之後可能會給國家帶來怎樣的危害,於是大禹下令禁酒。而夏商兩國的滅亡都與與其君王貪戀飲酒有些密不可分的關係:夏朝君主夏桀酗酒無度,日夜與寵妃妺喜和美女飲酒作樂,甚至製造了酒池在其中泛舟而行,最終因為沉迷於酒色丟失了國家;商紂王建造“酒池肉林”的典故更是婦孺皆知了,《史記.殷本紀》記載:紂王和寵妃妲己“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
從商代古墓中出土的酒器,做工精美且數量龐大,由此證明商代飲酒之風盛行,然而上層社會的過度飲酒,則會導致國破家亡,因此西周初建,周公就結合商朝滅亡的政治背景設定酒政,同時頒佈了《酒誥》,詳細說明了殷商王朝是因酒亡國,強調了酒對國家興亡的重要性,通過禁酒來維護社會的穩定發展和西周的進行。《酒誥》也是中國最早的關於禁酒令的制度化典籍,不僅限制了人們的飲酒程度,是酒文化發展史上的一塊重要的里程碑。
2、設定酒政的原因
西周初年周武王分封諸侯,他的兒子們在到了一定的年齡就要到封地去,而這些國君如何治理封地就是一個問題,周武王去世的比較早,因此對孩子管教的重任就落到了他的弟弟周公姬旦的身上。在年幼的康叔即將到衛國去擔任國君時,周公擔心他年紀太小會沉迷於玩耍以至於長大後沉溺於酒色之中荒廢政務,於是給他講了夏朝和商朝君王因為飲酒過度而亡國的故事,也告訴他本朝頒佈禁酒令就是為了不蹈夏商因酒亡國的覆轍,讓他明白嗜酒對國家的危害,康叔謹記教誨,到了封地以後兢兢業業,致力於富國安民,將衛國建設成了當時最大的諸侯國。
周公除了看到商朝末代君王飲酒亡國的教訓,同時也發現了商代前任的很多君主都是政務繁忙不思飲酒的,因此商朝出現了盤庚、武丁這樣的中興之主,使國家政治清明、百姓安康。周公認為商朝出現興亡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當時的君王不沉溺於酒色,通過商朝前期和後期的強烈對比,周公對酒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設定酒政和頒佈《酒誥》就是對於商朝前後對比引發的“酒能誤國”的深刻思考。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自古以來帝王就喜歡把自己標榜為“上順天意,下順民心”的天子,以此來證明政權和其所頒佈的法令的合理性。
在《酒誥》中數次提到“惟天降命、惟天降威”的詞語,說明了“天”在當時人們心中的重量,周公認為正是殷商的統治殘暴才觸怒了上天,才使得上天把國家從殷商的手中奪走而賜予了周王,“文王在上,於昭於天,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詩經.文王》清晰的證明了文王作為國家領導人的統治權威是來自上天的賜予,因此他們作為周王的後代,就要把祖先的權力和政策全盤繼承,而禁酒令以周文王開始,當然也要被繼承下去。
《詩經》中說:“天命靡常”把天命觀和百姓的意識聯絡在一起,來代表天子和百姓的關係,即天子受命於天,百姓就要服從上天的命令,紂王飲酒違背了百姓的意願,因此遭受了上天的懲罰,而西周統治者順應上天喝點民意實行禁酒令,把上天和百姓聯絡在一起,使酒政的實行有理有據。
二、酒政中對飲酒與禁酒的規定和處罰雖然禁酒令有很大的好處,但是飲酒作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很多重要場合還是要喝酒的,因此酒政中也對何時能飲酒做出了規定。首先是在祭祀時可以飲酒,“國家大事,在祀與戎”在祭祀祖先的時候喝酒代表了對祖先的尊重,酒在古代又稱作“醴”,與禮儀有很大的關係,因此西周時期的祭祀都離不開酒,中國人用酒祭祀祖先的歷史從商朝就有了,西周的酒政延續了這種酒祭,直到今天人們也還是會用酒祭祀祖先。
除了祭祀祖先這種最重要的場合可以飲酒,其它的例如在父母高興時、國君舉辦盛大的典禮和官員飲宴時都可以飲酒,周公的酒政並不是全面禁止飲酒,而是禁止無端飲酒過度造成的危害,周公制定的酒政既有絕對性也有靈活性。
周公對於違反禁酒令的人也毫不手軟,一旦發現有聚眾飲酒或是因為酒後誤事的人,全部都抓起來殺掉,尤其對於統治階層的人更為嚴厲,用這種近乎殘酷的方式杜絕他們憑藉身份的優越感而進行濫飲,使統治階層的人受到了約束,從而推動了“成宣之治”的盛世誕生。在西周早期和中期出土的墓葬中並沒有商朝時那樣規模龐大的陪葬酒器,說明在周公的酒政的實行下,人們因為害怕受到懲罰已經減少了酗酒的風氣。
三、西周的釀酒工藝隨著酒政制度的發展,酒政的管理事務也多起來,每個部門都各司其職,形成了系統有序的西周酒政文化,這一時期的釀酒工藝也在酒政文化的推動下蓬勃發展。
1、釀酒原料
西周時期的釀酒原料已經和現在比較接近了,只不過現在釀酒所用的原料比較精良,酒的口感喝起來也更加醇厚綿長。西周時期人們主要用稻、黍、樑、秫這幾種糧食作為釀酒的原料,在原料比較充足的情況下也用很多其它的糧食和水果釀酒。
西周時期的酒主要有“漿”,是用梅子做成的酒,帶有酸味,與今天的飲料差不多,只不過更加純天然無公害;“鬯”,是一種用黑黍釀造的酒,也是一款真正意義上的用糧食釀造的酒,因為黍本來就很珍貴,只能供貴族食用,因此用黑黍釀造的酒則更加珍貴,也只供上層社會飲用;“醪”這種酒製作方法極其簡單,就是未經過濾而得到的甜酒,度數低、入口甘甜。除此之外,考古學家還在河北藁城的西周遺址中發現了用桃核、李核、棗核泡製的果酒和藥酒,這說明當時社會相對穩定,釀酒的原材料來源也很充足,百姓的生活因為有了酒的調劑也是相當豐富多彩的。
2、釀酒的工藝
中國釀酒的工藝可以準確到遠古時期,當時主要用曲和櫱兩種發酵劑來釀酒,“曲”則是人們最常用的釀酒發酵劑,在河北藁城出土的一座上古時期的古墓中,人們不僅發現了完整的釀酒器具,而且還發現了酒麴,由此證明了中國用酒麴釀酒的歷史悠久。
到了西周時期,人們已經會根據糧食的不同產量來釀造各種風格迥異的酒,是釀酒技術進步的一大體現,根據當時釀酒的的典籍記載:“五齊亦曰酒。”其中的“五齊”指的是五種清濁程度不同的酒,在今天的研究看來都屬於濁酒的範疇。
第一種酒叫做“泛齊”是一種濁酒,史書記載這種酒的表面漂浮著一層酒糟的渣滓,這種酒也類似於上文提到的“醪”是一種未經過發酵得到的甜酒,雖然看起來混濁,但是入口甘甜,讓人回味無窮;第二種酒叫做“醴齊”也是一種表面上漂浮著渣滓的甜酒。
第三種是“盎齊”顏色為蔥白色,也像老翁的頭髮顏色一樣,比醴齊的顏色稍微清澈一些;第四種是“緹齊”顏色為赤紅色,比盎齊的顏色清澈一些;最後一種是“沉齊”因為它在製作過程中酒糟全部沉在了下面,所以比以上四種酒都要清澈。這五種酒清濁程度的不同也代表了當時釀酒工藝的不斷進步,而能夠做出這種酒,也是靠著釀酒人的心細如髮和對品質的嚴格把控。
在釀酒之前會有負責酒政全部事宜的人來其它分管部門下達命令,首先要準備好優質的原料、其次是選擇合適的時間製作酒麴以達到釀酒的最佳狀態、第三是保證原料的絕對乾淨然後進行浸泡、第四是確保製作酒麴的水為乾淨的純淨水或者泉水、第五步是檢查釀酒所用的容器,必須要選擇品質最好的和盛酒量比較大的、第六步最為關鍵,要求釀酒的人嚴格把我製作酒麴和釀酒的火候,最大程度的保證釀造出來的酒是品質上乘的佳品。
結語從酒政的發展,使上到王公大臣下到平民百姓都分場合合理飲酒,推動了人們合理飲酒的意識,到對於釀酒工藝的嚴格要求。
經過繁瑣的釀酒程式、各種釀酒技術人員的嚴格把控、酒政長官的任務分配,西周時期的釀酒工藝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酒政文化也深入到社會各階層,出現了專門的酒官,他們各司其職,有條不紊的執行著釀酒工藝的各個環節,使人們感受到釀酒工藝的辛苦而對於酒更加尊重,適量飲酒並加以節制,從而使社會穩定發展,鞏固了一週一王朝的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