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接經配穴法是針灸配穴方法的一種,它是根據“十二經脈,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的理論,選取經脈之間脈氣相通的經脈的腧穴進行配伍應用,透過針刺腧穴,激發經氣,使經脈暢通,氣至病所,而達到平衡陰陽,協調臟腑之效的方法。

接經是指“通經接氣”或“接氣通經”,早在《濟生拔萃》中就有記載。但內容簡單,僅記載了12個井穴,並無具體運用。

“接經”的概念是廣義的,故其配穴方法亦多種多樣,經後代針灸醫家的不斷完善,逐漸形成一系列的配穴方法,可具體歸納為大接經、表裡接經、首尾接經、同名經接經、區域性接經、經筋接經等方法,現分論之,今介紹大接經法。

大接經法

大接經之理,可追溯於《靈樞·終始》:“凡刺之道,畢於終始,明知終始,五臟為紀,陰陽定矣”,“陰者主髒,陽者主腑,陽受氣於四末,陰受氣於五髒”。

大接經法是接經配穴法之一,是指標刺十二井穴,以溝通十二經脈氣血,使十二經脈氣血陰陽交注,正常執行的方法。“大接經”法首見於張璧的《雲歧子學醫新說》,後被收錄在羅天益的《衛生寶鑑》中,有“從陰引陽”“從陽引陰”兩法。

“從陰引陽”和“從陽引陰”之說首見於《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分別指從陰的部位針刺,引導陽的部位的經氣;從陽的部位針刺,引導陰的部位的經氣。十二經雖首尾相接,氣血流注,如環無端,但各經屬性不同,功能殊異,每經歷一次陰陽交會之後性質即有變化,所以在循經取穴時始穴不同,作用是不一樣的。

從陰引陽法,始自手太陰,終於足厥陰。手太陰氣血所注之時為寅時,從寅時到未時,是平旦至日中,陰氣漸消,陽氣漸盛的過程,故此法適用於陽病在陰。

其穴位依次是:少商(肺)、商陽(大腸)、厲兌(胃)、隱白(脾)、少衝(心)、少澤(小腸)、至陰(膀胱)、湧泉(腎)、中衝(心包)、關衝(三焦)、足竅陰(膽)、大敦(肝)。

從陽引陰法,始自足太陽,終於手太陽。足太陽氣血注於申時,由申時至丑時為一日之中,陽氣漸消,陰氣漸盛的過程,故此法適用於陰病在陽。

其穴位依次為:至陰(膀胱)、湧泉(腎)、中衝(心包)、關衝(三焦)、足竅陰(膽)、大敦(肝)、少商(肺)、商陽(大腸)、厲兌(胃)、隱白(脾)、少衝(心)、少澤(小腸)。

各穴依次針刺,不留針。大接經取穴規律,是張元素在《黃帝內經》相關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的深化和擴充。《靈樞·海論》雲:“十二經脈者,內屬於府藏,外絡於肢節”。經脈是人體氣血執行的主要通道,井穴為五輸穴之一。

《靈樞·九針十二原》雲:“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輸,所行為經,所入為合”。又有“陽氣發於四末”之說,說明經氣由肢端之井穴發出,並經滎穴、輸穴、經穴、合穴等處,由小到大,流向軀幹,這種從四肢末端,流向本經臟腑的經氣,對本經臟腑的氣機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對本經臟腑具有營養化生的作用,是陰陽經氣相互滲透的結果。

十二井穴正當陰陽經氣相互銜接之處,陽經經氣和陰經經氣相互交融,“陰得陽升而源泉不絕,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這種陰陽交融體現了陰極生陽,陽極生陰之理。透過氣血的交接,逐步調動人體全身的氣血活動,可暢通十二經氣血,溝通氣血交接,改善全身氣血執行,振奮全身氣機,運用得法,可從陰引陽,從陽引陰,而起到桴鼓之效。

15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賈淺淺的詩,深還是淺,近來網友熱評,賈平凹說這和我沒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