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奉勸我離“國學”遠一點,與知識靠近點,這有道理嗎?
其實南懷瑾大師也告誡普通人,世間有兩種學問,不要去碰,一個是佛學一個是易學,因為讀不懂,更不好入門,剛瞭解其中奧妙,時間不在。
普通人參悟佛學和易學,容易在兔子頭上找角,自我設限,感覺自己懂了,其實沒懂,感覺自己一定要掌握知識點,卻什麼也記不住,也忘不了。
奉勸你離國學遠一點,與知識靠近點,不無道理,但也僅僅是一家之言,沒有人比你自己更瞭解你自己,知識也好,學歷也好,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金銀、珠玉不足以點綴靈魂,但是南懷瑾說得不錯,很少有人有耐力、毅力、去花大量的時間學習、參悟《易經》《金剛經》和《壇經》。
很多書,並不是固定的知識,而是流動的智慧,書非借而不能讀也,我們越在乎知識的多寡,離通透就越遠,學習不是儲存資料,而是啟迪智慧,陶冶情操,就這個意義,天下沒有什麼書不可以讀,沒有什麼事不可參與。
“國學”不僅百家姓、三字經、甚至是仁義禮智信。
事實上,狹義上的國學就包括老莊易,儒釋道。
廣義上的國學內涵和外延也發生變化,武俠小說、四大名著、四書五經、二十四史、四十二章經、武學秘籍、道家修真、黃帝內經、本草綱目、鐵板神數都是國學。
離文化的遠近,並不是我們個人能決定的要素,董卿就在一個書香世家成長,她們家庭從小給她的教育,就一定要熟讀詩書禮易春秋,也要對唐詩宋詞元曲也要如數家珍,一度成為董卿的噩夢,但是當上主持人的董卿,這些知識、經歷、學識,不但沒有起反作用,而且還成為成就人生的關鍵,所以不在於我們學什麼,想學什麼,而是成為什麼樣的人而已。
其實,未必有人講,現代人雖然有方便的網際網路,有更快的資訊,也更聰明,但離“國學”的距離並不近,很多人給孩子報這樣那樣的班,有奧數、國學、健美、外語、甚至其他課程,但是,自己卻對此一無所知。
即使是儒釋道,老莊易也是一知半解,不知其中三昧,以為自己以為的是正確的,知識改變命運,但不是所有的知識都改變命運,你學會的知識就是除去你忘掉的,還存在你腦海,並且影響你實踐的知識,才是你所得,我思故我在,存在即合理。
但是,周圍國家,甚至國外,對於中國傳統文化、國學是很在意的,一般東亞文化圈中,韓國、日本、香港,這些地方對於國學,或者中國古典哲學、歷史文化、文學藝術、美學宗教都有自己的研究。
甚至研究垂直領域,外國的心思比中國更重,網上各種漢字是韓國人祖先東籬部落發明的,日本人推崇蘇軾文學,陽明子的心學,甚至是《太乙金華宗旨》類似的修道典籍當心理學著作研究。
準確說國學還包括《黃帝內經》《奇門遁甲》《鬼谷子》《商君書》《羅織經》《傳習錄》《皇極經世》等等。
學習就是修行,人生也是修行,技術知道知識改變命運,也很難掌握特定的知識權衡利弊,趨利避害,因為學是一個角度,能否學會和使用知識是另一個範疇的東西。
那麼,離“國學”遠一點,這句話怎麼理解!
第一、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國學也有偽國學
第二、只學適合自己,不學別人認為適合自己的。
第三、帶著自己腦子,思考本身就值得思考。
第四、透過現象看本質,不要人云亦云。
第五、國學的智慧在於修行和實踐,不在於記憶和理論。
與知識靠近點,知識如果單純靠近是沒有意義的,因為知識、道理、規律、規矩、法則,只有自己親身經歷,切膚之痛的感知到知識的力量,智慧的結晶,我們才能站在巨人的角度上看世界。
如果人們把牛頓第二定律,作為這個世界的基本法則,並且確定這是真理,那麼就無法發現相對論、波粒二象性,甚至物質的第七種狀態,波色愛因斯坦分子。太多真理是相對的,絕對的真理不存在,都有範疇和立場。
其實腦補一下畫面,題主的朋友規勸題主,以題主的智商和思維,不足以能從國學中走出來,或者入門,有那個閒情逸致,做一個實用主義者,拿來主義,切勿,深入推進學習系列國學內容,因為不僅顛覆三觀,還影響價值判斷。
傳統文化觀念,我們成長經歷,文化屬性把我們認知世界的方式都製作成一個類似的模樣,太多人被系統刷上的底色,從而形成刻板效應,說什麼都可以一知半解,但是根本不懂內在邏輯和因果律變化,總是二元思維方式,並且堅信無比正確。
事實上,讀國學的人都清楚,這一切背後的套路,就是一條被設計的認知曲線,所有人都有一個道德觀念、傳統文化觀念,以及相同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樣就失去了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如實觀照內心能力就弱好多。
國學並不是知識,而是系統的認知真理真相的路,不是附庸風雅的才學出眾,而是個人修行的過程,每個人都覺得國學一定有用,但用心修行的人卻不多,靜下心來思考的人不多。
不要在意別人認為你是什麼樣的人才,做自己,最開心,不要試圖活在別人眼中、嘴中、心中,而是活在當下,活出自己的那股子勁兒,那股子精氣神,別人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內心想要什麼,要為主付出什麼,然後有所得。
沒有什麼國學不科學,儒學、道學、佛學、紅學,都可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愛好是最好的朋友,當下自己自卑、自負、以及照顧世人目光的注視,找到自己,遇見自己,遇見最好的自己,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每個人都在努力的活著,都不容易,不能用自己的方式過一生,遺憾、得失、智慧都是自己的,與其他人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