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朱棣剛建造故宮時,保和殿叫謹身殿,顧名思義是皇帝在從乾清宮去太和殿舉行大典前更換禮服的場所。從乾清宮出來進入前謹身殿更換衣服,中和殿休息片刻,借鑑近臣,隨後進入太和殿。後來殿名雖改,此用途一直未變。

保和殿是一座比較重要的宮殿。每年除夕和正月十五,皇帝都要在保和殿宴請新疆、蒙古的外藩王公和文武大臣,以示安撫。

封建王朝時期,新疆和蒙古是少數民族集中的地區,民族關係敏感,朝廷的主要危險大多來自這兩個地區。清王朝自建國初期就不斷征服和統一蒙古各部,後來更是武力與懷柔之道相結合,這也是康熙在塞外建避暑山莊的重要原因,年關宮廷賜宴也是懷柔之道的手段之一。宴會時殿內每兩人一桌,皇帝親臨,高坐龍椅,殿內舉行宴會,殿外表演節目。與現在宴會不同的是參加宴會的全部都是男性,沒有女性。公主下嫁時皇帝也在此殿宴請額附和朝廷三品以上大員。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以後,保和殿開始作為清朝舉行殿試的考場,在這之前,殿試是在太和殿外進行的。科舉考試是皇帝選拔國家官員的一項重要制度,它起源於隋代,結束於清末,延續1300餘年。考試分文科和武科兩種,每三年進行一次。文科考試分為4級:第一級叫童試,在縣城舉行,考中者稱為秀才;第二級叫鄉試,在省城舉行,考中者稱為舉人;第三級叫會試,在京城的貢院進行,考中者稱為貢生;最高一級叫殿試,在保和殿進行,參加者稱為進士。進士又分三甲,前三名稱進士及第,即:狀元、榜眼、探花;後兩甲為進士出身和賜同進士出身。殿試后皇帝還要進行朝考、大考和考差,進一步優中選優,精中選精,遴選出翰林人才,直接提拔到皇帝身邊工作。清朝的官僚制度分為九個階梯,謂之九品。每一品有正從之別,稱為“九品十八級”。正一品為內閣大學士;正二品為六部尚書、地方都督、巡撫;三品至六品為地市級官員;七品至九品為縣級官員。九品以下稱為“未入流”。這樣我們就明白九品芝麻官的來由了。

我國最後一次殿試是光緒三十年(1905年),共取過進士150人,最後一名狀元叫劉春霖。

保和殿在清朝初年還曾做過皇帝寢宮,清朝入關後第一位皇帝順治在保和殿住過10年,第二位皇帝康熙住過8年。明朝滅亡時,故宮遭到戰火破壞,乾清宮和許多宮殿被毀。順治皇帝由瀋陽入關進駐北京城,就住在保和殿。順治八年,虛歲14歲的順治皇帝舉行大婚典禮,據有關史料推斷,順治結婚的地點及洞房就安排在保和殿。康熙即位時國家初定,邊防和經濟還十分脆弱,朝廷還拿不出錢財整修皇宮,年幼的康熙也住在保和殿內,親政後才搬到乾清宮。康熙離開保和殿前的最後兩年將他最為憂心的三件事:三藩、河務和漕運,用大字寫成條幅掛在保和殿的宮柱上,時時提醒自己。

10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秦怡與女兒外孫女近照罕見曝光,從藝八十載,百歲壽辰,影壇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