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巖松曾說:“人生的兩個基本點是,糊塗點,瀟灑點。”
糊塗的人,有時候並不是真糊塗,而是做人的一種境界。
瀟灑的人,很多時候並不是放任自流,隨心所欲,而是一種灑脫的人生態度。
那些糊塗到一定境界的人,往往都活得比較瀟灑。
這與季羨林的人生態度不謀而合,也正是我要為大家分享的這本書:《季羨林:糊塗一點,瀟灑一點》傳遞給我們的人生哲學。
在這本散文集中,彙集了關於人生、關於自己,還有關於親人之間的一些故事。看似淡如水的日常記錄,卻有著如水般柔軟的情感。
讀了此書,才會真正讀懂人生:原來人活一世,不一定要很聰明,糊塗一點,真實一點,未嘗不是一件幸事。
現在,就跟著我一起來看看這本書,究竟有什麼魔力吧!
1、人生不完美,常有缺憾在
我們每個人的一生,可能都不會太過完美,哪怕是那些堪稱完美的人,也會有自己不敢面對的遺憾。
季羨林就是這樣的人。
在世人眼中,他是大師級人物,在學術上有著了不起的成就,人生應該是完美的才對。
可是,季羨林的一生,看似完美無缺的背後,卻有著深深的傷痛,無法言說。
季羨林只在母親身邊待到六歲,便由叔父接到濟南上學。
從此之後,他的故鄉就成了他鄉,與父母也很少再見面。
他僅有的幾次回老家,就有兩次是為雙親奔喪。
最讓他心痛的是,卻連母親的最後一面,他也沒有見到。
以至於多年以後,即使母親常常出現在他的夢裡,他也很難看清母親的真面目。
這成了季羨林一輩子的缺憾。
季羨林曾說:“我雖有娘,卻似無娘,這痛苦我感受得極深。
對享受母親的愛來說,我註定是一個永恆的悲劇人物。”
他六歲之前享受的母愛,放在人生長河中,也只不過是滄海一粟,難以溫暖他整個人生。
從小便沒有得到足夠多母愛的他,一生都在渴望享受母愛。
只是,人生哪會完美無憾,總會有一些遺憾,影響著一個人的一生。
就像季羨林在書中說的:“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美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所以我說,不完滿才是人生。”
人生的遺憾,我們無法預知,但我們能做到的是,該見的人,儘早去見;該做的事,儘快去做,不要讓人生留下太多的遺憾。
畢竟,人生是一條單程跑道,錯過的永遠不會再來。
人生或許不完美,但希望我們都能與遺憾和解,珍惜這一生。
2、活得太明白,未必就幸福
人這一生,最怕活得太明白,把什麼都弄得清清楚楚,反而會缺少很多快樂。
季羨林在書中講到一段往事。
他剛大學畢業時,受邀回到故鄉母校高階中學教學。
剛開始,他還十分欣喜,自己一畢業就有了一個飯碗。雖然學的那些東西,很少能用得到,但畢竟這個飯碗也算來得及時。
到了學校,他才發現,是校長想把本校的畢業生組織起來,好在對敵鬥爭中為他助一臂之力。
而他剛好是第一屆甲班畢業生,又畢業於名校,校長當然不會錯過他這棵好苗子。
只是,在後來的日子裡,季羨林活得膽戰心驚。
經常聽到風聲,有人為了保住這份工作,私下給校長送禮。
有一次,校長還暗示過他不要太“安靜”。他心裡明白,若自己一直不行動,這份工作怕是隨時會丟掉。
尤其是每到春末夏初,大家的頭上就像懸了一把劍,隨時能一劍刺穿自己殘留的那點幻想。
其實,只用看大家的神色,就明白了誰被留下,誰被辭退。
季羨林就是在這種提心吊膽的狀態下,度過了一年時間。
他太清楚裡面的利害關係,所以才會活得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季羨林只在那個學校待了一年,但對於他來說,卻是永世難忘。
活得太過明白的人,反而不夠從容,也不夠灑脫。多了一些世俗的約束,也少了一份塵世間最簡單的快樂。
活得太過明白的人,往往看得太透,也會傷得太深。
很多時候,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反而是一種智慧。
所以,凡事看清,不如看輕。
3、做人,糊塗一點,瀟灑一點
季羨林在書中講過一個故事。
他重返哥根廷時,去見了曾經的一位老教授。
老教授看到他的到來很是欣喜,每當他起身想走的時候,老教授都十分不捨,乞求他能多待一會。
最後離開時,他對老教授說:“過一兩年,我再回來看你。”
其實,他自己心裡清楚,這一面很可能就是最後一面。
老教授很開心地對季羨林說:“你可是答應了我,過一兩年再回來!”
也許老教授也很清楚,這一別便是永別,才假裝很開心。
這樣一來,老教授才能在期待中,感受到快樂和滿足。
季羨林在書中提到過,有些人心裡一點也不糊塗,但是又因為各種原因,不得不裝糊塗。
從他們內心來講,其實這是違背了自己的本意,只是為了讓彼此都不為難,才不得不讓自己看起來不那麼聰明。
季羨林說,他祈禱老天爺能夠賜給他們一點真糊塗。
我在想,他的意思應該是,讓他們活得真正糊塗一點,才會更自在瀟灑一些。
對於瀟灑,季羨林在書中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位教授,把頭髮剃光,瀟灑地走進清華園。
哪怕別人都對他的光頭指指點點,他也不在乎,照樣登上講臺,怡然自得地朗誦宋代名詞。
在很多人眼中,這種敢於做自己,或許才是真正的瀟灑。
有時候會想,人為什麼要糊塗一點,瀟灑一點?
或許是因為:糊塗的人,能感知到更多的幸福;瀟灑的人,能感知到更多的快樂。
人活一世,糊塗一點,瀟灑一點,才是人生至境。
4、人生最好的狀態是,活得真實
他之前寫了一篇敘事散文《兩個小孩子》,裡面提到白居易三歲識“之”“無”。
後來《海口晚報》的張竺夫先生指正他,白居易的《與元九書》中提到,自己在六七個月就能認識這兩個字。
季羨林對此很是感激,對於自己來說,增長了知識;對於讀者來說,得到了正確的資訊。
但是,他不想改動原文。
因為,在他看來,自己錯了就是錯了,這是真實存在的。若自己偷偷摸摸把之前自己犯下的錯誤抹去了痕跡,那隻會讓他更加不安。
他不喜歡修改文章,因為在他看來,當初寫下的文字,就代表當初的思想境界,沒必要再以現在自己的思想高度,去改變當初思想的淺薄。
就像他說的:“不管現在看起來是多麼幼稚,甚至多麼荒謬,我都不加掩飾,目的仍然是存真的。”
季羨林就是這麼真實的一個人。
對自己的一切,從來都是坦誠的,沒有過多的修飾,就是原原本本的自己,展現在世人的眼前。
很多人會在這個高速運轉的時代裡,丟掉最真實的自我。
在路上狂奔的人,大多戴著各種各樣的面具,或喜或憂,只有自己心裡最清楚。
可是,如果一個人不能做最真實的自己,便無法面對最真實的生活。
你會在生活中迷失了自我,變成連自己也認不出的樣子。
季羨林在文章《做真實的自己》中也提到的:“他主張,一個人一生是什麼樣子,年輕時怎樣,中年時怎樣,老年時又怎樣,都應該如實地表達出來。”
人這一生,活成什麼樣子,無論好壞,都是最真實的,無須過分掩飾,也無須過分粉飾。
一生並不長,做最真實的自己,才是人生最好的狀態。
5
在網上看過一個問題:“人生哪一刻,你覺得自己活得最通透?”
下面有一個回答很扎心:“終於戒掉了清醒,學會了適時糊塗。”
人的一生,最難得的便是:難得糊塗。
就像季羨林說的:“人生在世,有時的確需要聰明,但更少不了糊塗。”
糊塗,並不是一種笨,而是一種通透,一種灑脫。
其實,生活本就不完美,我們又何苦與生活較真,必須要弄得明明白白?
糊塗一點,又何妨?
餘生,只願我們都能如季羨林一樣,活得通透一點,不必活得太清醒,也不必事事都較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