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簡介

伊尹(本名伊摯,約公元前16世紀),姒姓,空桑(今河南省杞縣空桑村)人,夏末商初政治家、思想家,商朝開國元勳、道家學派創始人之一、中華廚祖,被後人奉祀為“商元聖”。

約公元前16世紀初,伊尹輔助商湯滅夏朝,為商朝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伊尹歷事商朝成湯、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君主五十餘年,為商朝強盛立下汗馬功勞。沃丁八年,伊尹逝世,終年100歲,以天子之禮陪葬於亳都(今河南商丘市)

人物生平

伊尹,夏末商初人。《列子·天瑞》稱:“伊尹生乎空桑。”《墨子·尚賢》稱:“伊尹為有莘氏女師僕。”在甲骨文中有大乙(即商湯)和伊尹並祀的記載。可以說伊尹是中國第一個見之於甲骨文記載的教師。

伊尹出生後,被有莘國庖人收養。耕於莘野,樂堯舜之道。因後被商湯封官為尹(相當於宰相),故以伊尹之名傳世。

父親是個既能屠宰又善烹調的家用奴隸廚師,他的母親是居於伊水(今洛陽伊河)之上採桑養蠶的奴隸。他母親生他之前夢感神人告知:“臼出水而東走,毋顧”。第二天,她果然發現臼內水如泉湧。這個善良的採桑女趕緊通知四鄰向東逃奔20裡,回頭看時,那裡的村落成為一片汪洋。因為她違背了神人的告誡,所以身子化為空桑。巧遇有莘氏採桑女發現空桑中有一嬰兒,便帶回獻給有莘王,有莘王便命家用奴隸廚師撫養他。這一神話傳說曲折地反映了伊尹是依水而生的,故命名為伊,而他的母親就是那個採桑的女奴。

伊尹自幼聰明穎慧,勤學上進,雖耕於有莘國之野,但卻樂堯舜之道;既掌握了烹調技術,又深懂治國之道;既作奴隸主貴族的廚師,又作貴族子弟的“師僕”。由於他研究三皇五帝和大禹王等英明君王的施政之道而遠近聞名,以致於使求賢若渴的商湯王三番五次以玉、帛、馬、皮為禮前往有莘國去聘請他。在今嵩縣空桑澗西南,有個平兀如幾的小山,就是世傳商湯聘請伊尹的三聘臺,而在城南沙溝龍頭村的“元聖祠”右廂房則專修有三聘臺以供後人憑弔。由於有莘王並不答應商湯聘任伊尹,商湯只好娶有莘王的女兒為妃。於是,伊摯便以陪嫁奴隸的身份來到湯王身邊。

《孟子》說:“湯之於伊尹,學焉而後臣之,故不勞而王。”可見伊尹又是中國第一個帝王之師。伊尹教給商湯一些什麼知識呢?《孟子·萬章》篇說伊尹“以堯舜之道要湯”,“而說之以伐夏救民”。教湯效法堯舜的以德治天下,為救民而伐夏的方略。

伊尹首先返回伊洛流域和夏桀王遺棄於洛河流域的元妃妺喜相交,透過妺喜瞭解到夏桀王內部的許多重要情報。為了測試九夷之師對夏桀王的態度,伊尹勸說商湯,決定停止對夏桀王的貢納。結果夏桀大怒,“起九夷之師”攻湯。伊尹看到九夷之師還聽夏桀的指揮,就獻計商湯暫時恢復對夏王朝的貢納,同時積極準備攻夏。

大約在公元前1601年,伊尹決定再次停止對夏王的貢納,夏桀雖再次起兵,但“九夷之師不起”,在政治和軍事上完全陷人孤立無援的困境。伊尹看到滅夏的時機已經成熟,便協助商湯立即下令伐夏。夏桀戰敗南逃,湯在滅掉夏王朝的三個屬國後,揮師西進,很快攻佔了夏王朝的心腹地區——伊洛流域的斟鄩,斟鄩在洛陽附近的伊洛平原,今偃師二里頭村與四角樓村、圪擋頭村之間。此戰是伊尹教給商湯的伐夏戰略,不久夏朝滅亡。

商朝建立後,商湯便封伊摯為尹。《史記·殷本紀》皇甫謐注云:“尹,正也,謂湯使之正天下。“正天下”就是要以身作則,作天下楷模,師範天下。《尚書君爽》引周公語說“伊尹格於皇天”,是代天言事的。他的話就等於天意,所以,可以說伊尹是太上教師。他曾說: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也。”並自稱:“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非子覺之而誰也?”(《孟子·萬章》)。伊尹以先知先覺自居,把自己的話視為最高教義用以教育人民,大有捨我其誰的派頭。可見伊尹是全國擁有最高師權的人物。

商湯死後,伊尹歷經外丙、仲壬,又做了湯王長孫太甲的師保。傳說,太甲不遵守商湯的大政方針,為了教育太甲,伊尹將太甲安置在特定的教育環境中——成湯墓葬之地桐宮,他本人與諸大臣代為執政,史稱共和執政,並著《伊訓》《肆命》《徂後》等訓詞,講述如何為政,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可以做,以及如何繼承成湯的法度等問題。在伊尹創設的特定教育環境中,太甲守桐宮三年,追思成湯的功業自怨自艾,深刻反省,“處仁遷義”,學習伊尹的訓詞,逐漸認識了自己的過錯,悔過反善。當太甲有了改惡從善的表現後,伊尹便適時親自到桐宮迎接他,並將王權交給他,而他自己仍繼續當太甲的輔佐。在伊尹的耐心教育下,太甲復位後“勤政修德”,繼承成湯之政,果然有了良好的表現。商朝的政治又出現了清明的局面。《史記》稱“諸侯鹹歸殷,百姓以寧”。於是伊尹又作《太甲》三篇,《鹹有一德》一篇褒揚太甲。太甲終成有為之君,被其後代尊稱為“大宗”。

根據陳君儉發現並且編輯的商周干支年表,伊尹卒於沃丁丁未年,這也是眾多甲骨文為什麼記載祭祀伊尹必有丁的緣由。因此有關伊尹的各甲骨文年代,相互關係可以由此一一查證

主要成就

根據學者考證,伊尹在商的身份除了在政權為相之外,更為重要的身份他還是一個巫師。商是一個非常崇信鬼神的朝代,國家大事小情皆要透過占卜,“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因此巫師具有崇高的地位。伊尹是商代第一大巫師,上古巫、史、醫合一,巫師本身多兼有醫的功能,如蜚聲遠近的巫彭、巫咸等皆以擅長醫術聞名,《說文》釋“尹”作“治也”。古文字學家康殷就指出:尹,“象手執針之狀,示以針刺療人疾病”;官名尹“同樣是醫療治調之意的引申·轉化”。“伊尹”同時具有來自伊水的醫和相的意思,歸根結底,還是來自伊水的巫師。

西漢國家藏書目錄《漢書·藝文志》,在“道家”類中著錄有伊尹所著《伊尹》五十一篇。班固注曰:湯相。此書又與《太公》、《管子》、《鶡冠子》、《淮南王》等同被班固列為兵家,似又可以當做兵書。小說類著有《伊尹說》二十七篇。班固注曰:“其語淺薄,似依託也。”玉函山房輯佚書有《伊尹書》一卷,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也有伊尹篇。

商代給後代留下的最大一筆遺產就是殷墟甲骨文,甲骨文的產生就是由巫師主持祭祀鬼神,占卜吉凶,其中還有關於後代祭祀伊尹的內容,在甲骨文中有“伊尹”、“伊”、“伊奭”、“黃尹”諸稱皆指伊尹。甲骨文記載的疾病約有二十多種,如疾首、疾目、疾耳、疾口、疾身、疾足、疾止、疾育、疾子、疾言、蠱、齲等,還有疾年、雨疾、降疾等,雖然不能說與伊尹有直接關係,但伊尹肯定參與過類似占卜活動。

《漢書·藝文志》中有《湯液經法》,醫家都認為此書為伊尹所撰。晉代皇甫謐就認為:“伊尹以亞聖之才,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仲景論廣伊尹湯液為數十卷,用之多驗。”南朝梁陶弘景在列數古代醫哲先賢時也不忘伊尹的功績:“昔神農氏之王天下也,畫易卦以通鬼神之情;造耕種,以省煞害之弊;宣藥療疾,以拯夭傷之命。此三道者,歷群聖而滋彰。文王、孔子,彖象繇辭,幽贊人天;后稷、伊尹,播厥百穀,惠被生民。岐皇彭扁,振揚輔導,恩流含氣。並歲逾三千,民到於今賴之。”明李梴也歷代上古醫家聖賢中也記載:“伊尹殷時聖人。制《湯液本草》,後世多祖其法。”

元代王好古撰有《湯液本草》一書,他堅信湯液就是伊尹所創立的:“神農嘗百草,立九候,以正陰陽之變化,以救性命之昏札,以為萬世法,既簡且要。殷之伊尹宗之,倍於神農,得立法之要,則不害為湯液。”

歷代醫家皆對伊尹創制湯液的故事深信不疑。元代起的三皇廟中,伊尹已列配享,與上古傳說的醫家進入醫家朝拜的殿堂。清代陸以湉記載了京師先醫廟的沿革情況,在先醫廟諸位名醫中,伊尹赫然在位:“京師先醫廟,始於明嘉靖間。(按:元貞元間建三皇廟,內祀三皇並歷代名醫十餘人,至是始定為先醫廟。)本朝因之,中奉伏羲,左神農,右黃帝,均南面,句芝、風后,東位西向,祝融、力牧,西位東向,東廡僦貸季、天師、岐伯、伯高、少師、太乙、雷公、伊尹、倉公淳于意、華佗、皇浦謐、巢元方、藥王韋慈藏、錢乙、劉宗素、李杲,皆西向,西廡鬼臾區、俞跗、少俞、桐君、馬師皇、神應王扁鵲、張仲景、王叔和、抱朴子葛洪、真人孫思邈、啟元子王冰、朱肱、張元素、朱彥修,皆東向,以北為上,歲以春冬仲月上甲,遣官致祭。”

還有人將黃帝、神農和伊尹並稱為“三聖人”的說法:“隱醫醫之為道,由來尚矣。原百病之起愈,本乎黃帝;辨百藥之味性,本乎神農;湯液則本乎伊尹。此三聖人者,拯黎元之疾苦,贊天地之生育,其有功於萬世大矣。萬世之下,深於此道者,是亦聖人之徒也。賈誼曰:古之至人,不居朝廷,必隱於醫卜。孰謂方技之士豈無豪傑者哉?”

清代徐大椿則認為湯液並不是伊尹發明的,而是至商代伊尹時開始盛行而已:“《內經》中所載半夏秫米等數方是已,迨商而有伊尹湯液之說,大抵湯劑之法。至商而盛。非自伊尹始也。”

1985年,當代名醫姜春華在《中醫雜誌》撰文指出《傷寒論》與《湯液經》的淵源關係。依據除皇甫謐《針灸甲乙經·序》之外,還有一部敦煌石室唐寫卷子本的傳抄本——梁·陶弘景《用藥法要》。該書說:“諸名醫輩張璣……等,鹹師式此《湯液經》法。”並細數了其中的大小青龍湯、大小白虎湯、大小朱烏湯、大小玄武湯、大小陽旦湯、陰旦湯等。其實關於《傷寒論》來源問題歷代醫家並不避諱,王好古曾說:“殷伊尹用《本草》為湯液,漢仲景廣《湯液》為大法,此醫家之正學,雖後世之明哲有作,皆不越此。”清代陳修園也指出:“明藥性者,始自神農,而伊尹配合而為湯液。仲景《傷寒》、《金匱》之方,即其遺書也。”

伊尹的《湯液經》在宋代時民間還有殘存,如《普濟本事方》在大柴胡湯方的最後一味藥大黃後即以小字說明:“伊尹《湯液論》大柴胡同姜棗共八味,今監本無,脫之也。”[再如朱肱《類證活人書》在桂枝加葛根湯方後注中也說明:“伊尹《湯液論》桂枝湯中加葛根,今監本用麻黃誤矣。”《陰證略例?伊尹湯液論例》也進一步指出:“朱奉議雲仲景瀉心湯比古湯液則少黃芩,後人脫落之。許學士亦云伊尹《湯液論》大柴胡湯八味,今監本無大黃,只是七味,亦為脫落之也。以是知仲景方皆《湯液》也。”

伊尹雖然不是最主要的醫藥行業神,但大多數民眾相信,湯液是由他發明的,湯液的發明提高了醫藥的療效,成為中醫藥學最主要的特色之一。

廚藝

五味調和說與火候論

伊尹由廚入宰的經歷,從史料記述中可知,伊尹先是當過奴隸的,幼年的時候寄養於庖人之家,得以學習烹飪之術,長大以後成為精通烹飪的大師。並由烹飪而通治國之道,說湯以至味,成為商湯心目中的智者賢者,被任用為相,影響較大。

以伊尹來比喻技藝高超的廚師的詞語也不少。

“伊尹煎熬”(枚乘《七發》),“伊公調和”(梁昭明太子《七契》),“伊尹負鼎”(《史記》),“伊尹善割烹”(《漢書》)等。《鶡冠子·世兵篇》還有“伊尹酒保”的記載,表明伊尹曾在餐館幹過。伊尹建樹卓著,烹飪理論與實踐較全面。記載伊尹烹飪實踐的倒不多,只有說他去見商湯時烹調了一份鵠羹(天鵝羹)很受青睞。但從《呂氏春秋·本味篇》伊尹說湯以至味那些話來看,他的烹飪理論水平絕對是一流的。雖然他是借烹飪之事而言治國之道,但若無對烹飪理論的研究和烹飪實踐的體會,是不可能說得那麼在行、那麼精闢的。

中國著名烹飪理論學者熊四智先生在《當立伊尹為廚壇始祖》一文中說:伊尹說,烹調美味,首先要認識原料的自然性質:“夫三群之蟲,水居者腥,肉玃者臊,草食者羶。臭惡猶美,皆有所以。” 伊尹說,美味的烹調:“凡味之本,水最為始。” 伊尹說,烹飪的用火要適度,不得違背用火的道理:“五味三材,九沸九變,火為之紀,時疾時徐。滅腥去臊除羶,必以其勝,無失其理。” 伊尹說,調味之事是很微妙的,要特別用心去掌握體會:“調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鹹。先後多少,其齊甚微,皆有自起。” 伊尹說,烹飪的全過程集中於鼎中的變化,而鼎中的變化更是精妙而細微,語言難以表達,心中有數也更應悉心去領悟:“鼎中之變,精妙微纖,口弗能言,志弗能喻。若射御之微,陰陽之化,四時之數。” 伊尹說,經過精心烹飪而成的美味之品,應該達到這樣的高水平:“久而不弊,熟而不爛,甘而不噥,酸而不酷,鹹而不減,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膩。” 與此同時,伊尹又為商湯講了當時可以製作美味的各種名特產品。

在中國幾千年烹飪技術發展長河中,曾經出現了許多的技藝高超的名人,如帝堯時代傳說中的彭鏗、周朝的太公呂望,春秋時代的易牙等。這些人都各有專長,而且在烹飪技術的發展中都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伊尹在烹調技術及其烹飪理論等方面獨樹一幟。廚藝,只是伊尹眾多本領中的一種。伊尹是中國烹飪之聖。如今在中國香港、中國臺灣、新加坡等地中國烹飪的同行也都奉伊尹為中國的“廚聖”、“烹調之聖”。

軍事

伊尹在軍事方面的活動,主要是參與了滅夏戰爭的策劃、準備與實施。關於湯滅夏之戰,史料欠缺,現今所知的有關記載亦多是語焉不詳,尤其是對戰役戰鬥的記載極少,難以全面詳實地敘述,但關於滅夏戰略的謀劃、準備和實施,古文獻中略有涉及。透過對這些文獻資料的歸納,我們可以看出伊尹在滅夏之戰中所起到了重要作用及其對軍事認識的深刻和駕馭軍事的傑出才能。他對中國軍事發展所作出的巨大貢獻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將人心向背的政治因素用於指導戰爭。

人類社會自從有了階級和國家之後,政治與軍事便形成了一種密切的關係,政治的興衰與戰爭的勝敗密不可分,而人心的向背正是政治形勢的反映,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人心向背的內容和表現形式又各有不同。在夏商之交,中國處於奴隸社會發展時期,當時社會生產力不高,占主導地位的社會生產部門——農業的生產水平還很低,還具有對自然不可抗拒的依賴性。有神論的唯心世界觀在人們的頭腦中佔據統治地位,唯天是尊,唯天是教,人們認為上天是人世的最高主宰,一切自然現象和人類行為都受上天支配,這反映到政治上就是神權政治。最高統治者以上天之子自居,其權力和行為被視為上天意志的體現,因此,每有重大舉措必祈請上天,祭祀神祖,以求福佑。每次戰爭更是如此,戰前除向上天和神祖祈禱外,還要占卜請示,以決定行動和指導作戰。但就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伊尹透過對過去戰爭的總結,隱隱約約地發現政治與戰爭的關係,意識到人心向背對戰爭的影響,於是開始衝破天命思想的束縛,把注意力用於研究人心向背這一因素在戰爭中的作用,初步形成了“視民知治不”(《史記·殷本紀》)的思想,即把民眾是否擁護最高統治者,看作是衡量國家統治興亡的一個重要尺度,進而將這一思想用於指導滅夏戰爭。

為了弄清民眾對夏桀的態度,伊尹前往夏任官,藉機探察民情。當他看到桀“不恤其眾,眾志不堪,上下相疾,民心積怨”的情況後,即大膽判斷“夏命其卒”,認為夏已出現了滅亡的徵兆,因而與湯共同下定滅夏的決心。在戰爭準備期間,伊尹仍以此為指導,一方面極力宣傳夏之暴政,進一步促使人們對夏的厭恨;另一方面針對“桀不務德而武傷百姓”的現實,強調廣佈仁德,寬以治民,並採取一系列具體措施(參見前文湯滅夏之戰),對內擴大民眾的擁護,對外爭取其他方國的支援,頌聲四起。不少方國歸附,從而收到了抑彼揚己之功,使人心背夏而向商,九夷不起即為明證,為滅夏戰爭的具體實施提供了有力的保證。

人心向背影響戰爭的觀點,在今天看來是眾所周知的公理,但在三千多年前的奴隸社會,卻是前無古人的創造。伊尹第一次認識到這一點並用於指導戰爭,不能不說是對中國軍事發展的重大貢獻。

第二,“上智為間”的謀略。

間諜情報戰,在現代戰爭中已不新鮮,但在中國古代早期戰爭或者說在伊尹之前則是未曾有過的。當然在人類早期戰爭中也注意到了偵察敵情的重要,但在神權統治時代,這種偵察只是純軍事的戰場偵察,而沒有深入到敵人內部從事情報蒐集和瓦解敵人關係的工作。只有當伊尹認識到民心向背對戰爭的作用之後,才以到夏任官的名義打入夏王朝內部開展情報工作。如果說伊尹第一次赴夏是為了偵察夏王朝的政情民情,以便制定滅夏計劃的話,那麼第二次赴夏則不僅僅是為了瞭解情況,而且還利用所掌握的情報,聯絡夏臣和當時已失寵於桀的妺嬉,擴大敵人內部的矛盾,以削弱其實力,為後來滅夏戰爭的勝利打下了基礎。據《竹書紀年》載:桀“命扁伐山民,山民送女於桀,二人,曰琬、曰琰。後愛二人,……而棄其元妃於洛,曰妺嬉(喜)氏,以與伊尹交,遂以亡夏。”《呂氏春秋》亦有類似記載,充分肯定了伊尹用間的作用。後來孫武總結說:“能以上智為間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軍之所恃而動也”(《孫子·用間》)。“用間”的重要性隨著戰爭的發展越來越受重視,而伊尹作為中國軍事史上“用間”第一人,其功勞不言可知。

第三,根據敵我力量變化選擇有利戰機。

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不斷運動發展的,能否運用發展的觀點,根據形勢的變化決定行止進退,是謀事成事的關鍵。對於戰爭而言,能否正確認識判斷形勢並選擇有利戰機顯得尤為重要。

商湯經“十一徵”後,不僅剪滅了親夏的方國,而且擴大了統治區域,實力大增,滅夏的戰爭準備工作業已完成。當時夏王朝內部矛盾更加尖銳,呈現出分崩離析之勢,在此形勢下,向夏發起最後總攻的時機似乎已經成熟。但伊尹為確保戰爭的勝利,考慮到夏雖然已近末日,然而它為中原之主已歷時 400 餘年,其聲威餘緒,不可忽視;再者商為夏之方國,商伐夏有以下犯上之嫌,沒有十分的把握不可輕動,因此認為一定要等大多數方國都不支援夏桀時方可進攻。於是為試探各方國諸侯的人心向背,伊尹建議湯停止向夏進貢,以觀反應,桀怒而“起九夷之師”,準備大舉伐商。伊尹見九夷等方國仍心向夏桀並聽從桀的調遣,因此認為決戰時機沒有完全成熟,遂與湯復朝貢謝罪,假意忠誠以伺時機。第二年伊尹建議再次絕貢,桀又召諸侯在有仍(山東濟寧南)會盟,準備伐商,此次不僅九夷之師不奉夏命(《說苑·權謀》),而且有緡氏(山東金鄉南)首先叛反(《左傳·昭公四年》)。伊尹看到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夏桀已完全陷入孤立,認為時機已經成熟,抓住這一有利時機,立即向夏發起總攻,結果大獲全勝,一舉滅夏。

在天命思想佔統治地位的時代,伊尹不是透過占卜、觀象來決定是否發動和何時發動戰爭,而是根據對客觀形勢的分析,充分認識人在戰爭中的主導地位,由人〈即他自己〉來把握和選擇戰機,實屬難能可貴。

伊尹在軍事上的成就除以上幾個方面以外,在前文所述的諸如孤立敵人、壯大自己、迂迴包抄和切斷敵人後路等都有其獨到之處,但其最突出的貢獻則在於不受時代的束縛,大膽衝擊天命觀禁錮,較清醒地認識到人在戰爭中的主體作用;其戰略和選擇有利戰機均得於人心向背影響戰爭勝敗的觀點,這對於中國軍事的發展尤其是戰略學說的建立,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不愧為中國軍事史上第一個軍事謀略家。

典故

伊尹是商初重臣之一,原名伊摯,尹為官名,甲骨卜辭中稱他為伊,金文則稱為伊小臣。

相傳伊尹生於伊水邊,成年後流落到有莘氏,以耕地為生,地位雖卑,而心憂天下。他見有莘氏國君有賢德,想勸說他起兵滅夏。為接近莘國君,他自願淪為奴隸,充任有莘國君貼身廚師。國君發現其才幹,提拔為管理膳食之官。經長期觀察,伊尹終於發現,有莘氏與夏同姓,均為夏禹之後,血緣聯絡難以割斷,況且有莘國小力弱,不足以擔當滅夏重任,只有湯才是理想人選,決定投奔湯。

其時湯娶有莘氏之女為妃,伊尹自願作陪嫁縷臣,隨同到商。他揹負鼎俎為湯烹炊,以烹調、五味為引子,分析天下大勢與為政之道,勸湯承擔滅夏大任。湯由此方知伊尹有經天緯地之才,便免其奴隸身份,命為右相,成為最高執政大臣。

伊尹不僅是輔佐湯奪取天下的開國元勳,還是後來三任商王的功臣,因此,伊尹在甲骨卜辭中被列為“舊老臣”之首,受到隆重祭祀,不僅與湯同祭,還單獨享祀。

發明湯藥

有資料記載中藥湯劑創始人就是伊尹。相傳伊尹很有學問,天文地理無所不通,最拿手的是用草藥為人治病,藥到病除,人稱活神仙。《史記·殷本紀》有“伊尹以滋味說湯”的記載。《資治通鑑》稱他“憫生民之疾苦,作湯液本草,明寒熱溫涼之性,酸苦辛甘鹹淡之味,輕清重濁陰陽升降走十二經絡表裡之宜。”《甲乙經·序》亦謂“伊尹以亞聖之才,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從《史書》記載中可以看到伊尹對中藥湯劑的研究有多麼深奧。

大濩樂舞

湯即位之初,商王畿之內連續五年大旱,驕陽如火,河井枯竭,田地龜坼,草地枯萎。湯命史官在郊外燃燒積薪,以牛羊豕作為犧牲,祭祀上帝。湯祈禱時引咎自責,列舉六條自己可能犯的錯誤,哀求上帝賜福降雨,但毫無效果。大旱延續到第七年時,湯又在桑林之地設壇,祭天求雨。史官占卜後說,要用活人作犧牲,上帝才肯降雨。湯認為,祈雨本是為民,豈可再又殘害於民?便決定由自己充任犧牲。他剪去頭髮指甲,沐浴潔身,向上天禱告:“我一人有罪,不能懲罰萬民,萬民有罪,都在我一人,勿因我一人之過,而傷害村民性命!”禱畢便坐到柴堆上。正當巫祝要點火燃柴,大雨驟然而來,萬民一片歡呼,作歌頌揚湯的德行,樂曲取名為“桑林”,又名“大”,後人稱其為“湯樂”。

成湯滅掉暴君夏桀後,命大臣伊尹改編這一舞蹈,就是《大濩》,持矛以舞,象徵成湯東征西怨,南征北怨,救護萬民,因此稱“護”[古代濩和護(護)相通]。《大濩》雖然是武舞,但音樂寬厚溫和,充滿勸善仁愛的厚義。吳國公子季札欣賞《大濩》後,感嘆地說:“聖人之弘也,而猶有慚德,聖人之難也。”(聖者如此偉大,仍會為不足感到慚愧,做聖人真是不易呢!)

這裡不但有鏗鏘的音樂,還有美妙的萬舞,萬是一種舞的專名。此外還有“嘉客”,就是唐堯、虞舜和夏禹的後代子孫以及諸侯們,前來助祭的。可以想像到這種典禮是怎樣隆重了。並且祭的第二天,按例還有舉行一次祭的,叫做“肜”祭。

商湯見伊尹

昔者湯將往見伊尹,令彭氏之子御。

彭氏之子半道而問曰:“君將何之?”

湯曰:“將往見伊尹。”

彭氏之子曰:“伊尹,天下之賤人也。若君欲見之,亦令召問焉,彼受賜矣!”

湯曰:“非汝所知也。今有藥於此,食之,則耳加聰,目加明,則吾必說而強食之。今夫伊尹之於我國也,譬之良醫善藥也,而子不欲我見伊尹,是子不欲吾善也!”

因下彭氏之子,不使御。

人物評價

齊管妾婧:“昔者太公望年七十,屠牛於朝歌市,八十為天子師,九十而封於齊,由是觀之,老可老邪?夫伊尹,有莘氏之媵臣也,湯立以為三公,天下之治太平,由是觀之,賤可賤邪?皋子生五歲而贊禹,由是觀之,少可少邪?駃騠生七日而超其母,由是觀之,弱可弱邪?”

孟子《孟子●萬章》:“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被堯舜之澤者,若己推納之溝中,自任以天下重如此,故以伐夏救民。”

荀子《荀子·臣道》:“殷之伊尹、周之太公,可謂聖臣矣。”

高柔:“天地以四時成功,元首以輔弼興治;成湯杖阿衡之佐,文武憑旦望之力,逮至漢初,蕭曹之儔並以元勳代作心膂,此皆明王聖主任臣於上,賢相良輔股肱於下也。”

曹髦:“"伊摯之保乂殷邦,公旦之綏寧周室,蔑以尚焉。”

劉勰《文心雕龍》:①“伊尹以論味隆殷,太公以辨釣興周,及燭武行而紓鄭,端木出而存魯,亦其美也。”②“商周之世,則仲虺垂誥,伊尹敷訓,吉甫之徒,並述《詩》、《頌》,義固為經,文亦足師矣。”

趙瑩、劉昫等《舊唐書》:“雖堯、舜之聖,不能用檮杌、窮奇而治平;伊、呂之賢,不能為夏桀、殷辛而昌盛。君臣之際,遭遇斯難,以至抉目剖心,蟲流筋擢,良由遭值之異也。”

李贄《續藏書》:“古唯湯武庶幾近之,然武末受命,非周公,則無以安殷之忠臣。湯之受命也晚,非伊尹,則決不能免於太甲之顛覆。”

竹書紀年

《竹書紀年》說伊尹放太甲是自立為天子,以後太甲潛出桐宮,殺了伊尹。對於這個說法目前眾說紛紜,雖然在商代的卜辭中屢見致祭伊尹的記載,但是也存在太平天國誅殺楊秀清後設立東王昇天節的事例,僅憑伊尹在商代受到祭祀就否認竹書紀年的記載是不可取的,伊尹在商代的地位之尊介於殷先王與先公之間,而且還有大乙(成湯)、伊尹並祀的卜辭。直到春秋時叔夷還說:“伊少(小)臣佳輔,鹹有九州,處(土禹)(禹)之堵(土)”(《叔夷鍾》銘),讚揚伊小臣(即伊尹)輔佐商湯取得天下。這同《尚書》、《詩經》稱頌伊尹“左右商王”的功業是一致的。可見,伊尹不僅授成湯以帝王之術,輔佐成湯建立商朝,取得天下,而且對“顛覆湯之刑”(《孟子 萬章》)、不守成湯法度,胡作非為的太甲的教育,也是卓見成效的。在帝王教育方面,伊尹堪稱典範。

隋唐孔穎達(秦王李世民十八學士之一)在《尚書正義》中,對《竹書紀年》的相關記載,做了辯證。《書.太甲下》:伊尹既復政厥闢(還政太甲),將告歸,乃陳戒於德(告老歸邑,陳德以戒)。孔穎達雲:紀年雲:殷仲壬即位,居亳,其卿士伊尹。仲壬崩,伊尹乃放太甲於桐,而自立也。伊尹即位於太甲七年,太甲潛出自桐,殺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奮命復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案此經序,伊尹奉太甲,歸於亳。其文甚明。左傳又稱:伊尹放太甲而相之。孟子云:有伊尹之志,則可;無伊尹之志,則篡。伊尹不肯自立,太甲不殺伊尹也。必若伊尹放君自立,太甲起而殺之。則伊尹死有餘罪,義當汙官滅族。太甲何所感(音憾)德,而復立其子,還其田宅乎?紀年之書,晉太康八年,汲郡民發魏安僖王冢得之。蓋當時流俗,有此妄說,故其書因記之耳。

歷史名相

由於商代有關伊尹的文獻極缺,所以伊尹在做“師僕”時如何對奴隸主貴族子弟施教,在被封為尹後,又是怎樣在宮廷中施教,很難勾畫出一個像樣的輪廊。但他的哲學思想、教育思想,還可以從《尚書》、《孟子》、《呂氏春秋》、《史記》等書中找出一些零星的記載。

“殷人尊神”既是商代思想的主要特點也是商代教育的主要特點。伊尹就是被稱為“格於皇天”的天的代言人。“格”,也稱“格人”,是人和天之間的媒介。商代 “率民以事神”在教育上的體現就是巫教。說伊尹是太上老師,就是因為他是“格於皇天”的“格人”,亦即巫師。他可以刺探天意,他可以代傳天意,在《伊訓》中,伊尹告誡太甲說:“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就是代天傳意,說明老天爺要用降百祥獎勵作善者,降百殃懲罰作不善者。就是伊尹用天命、人事、禍福對太甲的申戒,也是神道設教思想的體現。

雖然伊尹抬出皇天以先知先覺的天意代言人教育太甲,但那只是借天之威,給君權塗上神授的色彩,以統治百姓。伊尹一方面用君主若不從天意,天必警以禍殃的思想教育太甲,另方面他更重人,特別是帝王的道德修養。在《太甲》篇中,伊尹透過太甲反省的認識說:“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逃)”。這句話強調的是自我修養的重要作用。伊尹還申誥太甲說:“惟天無親,克敬惟親。”意思是說,只有自己克敬、克明、克誠,才能取得臣民的忠和親。他還說:“天難堪,命靡常;常厥德,保厥位。厥德匪常,九有以亡。……漫神虐民,皇天弗保。”意思是說老天爺是難以相信的,命運也是靠不住的。只有常於有德,才能保住王位,否則統治九州的權利就要失去。如果輕漫祖先和神靈,虐殺老百姓,皇天也保不了你的王位,唯一有效的辦法就是“眷求一德”。“一德”就是純一之德。雖然伊尹的整個思想體系是為神權政治服務的唯心主義,但其更重視個人道德修養,以“眷求一德”,以求天佑,以求民歸於一德的思想,在當時是具有進步意義的。

在政治上,伊尹主張“居上克明,為下克忠”。做國王的要“惟親厥德,終始維一,時乃日新”。就是說要始終如一的注意自身道德修養,不斷更新自己的道德意識,使自己“時乃日新”,處於時時追求新的的狀態中。他還強調“任官惟賢材,左右惟其人”。主張尊賢、用賢,用人適當。他強調“臣為上為德,為下為民”。就是做大臣的要上對天子負責,下保庶民安定。並視此為大臣之職。

在教育上,伊尹認為“習於性成”。就是說人的性格、品質是在日常生活行為的習慣培養中形成的。他還說過“慎終於始”的話,可以推知他在做“師僕”時一定是十分重視幼兒的起始教育的。從他放太甲於桐宮,並著訓詞以促太甲覺醒的教育實踐看,他已經懂得並自覺地創設特殊環境教育太甲。這說明,他已看到了環境在教育中的作用。太甲改惡從善,伊尹立即親自到桐宮迎太甲還朝當政,並著書加以褒揚,這一教育實踐,至少說明伊尹對太甲的激勵是適時的。這叫懲惡於前,獎善於後。正確運用獎懲實施教育,這一思想即使在今天也仍不失為教育方法之一。

伊尹對於道德教育是尤為重視的。這從太甲改惡從善後向伊尹作反省檢討的話中可以看到。太甲向伊尹拜手稽首檢討說:“我小子不明於德,自己的根底很不象我爺爺成湯。結構是欲敗度,縱敗禮,敗壞了爺爺的法典,很快使災難降於我身。老天爺作孽還可以補救,自己作孽可就沒有了逃路。我過去違背師保您的教訓,……只是由於你的教育、挽救,才使我知道做人、稱王要善始善終。”伊尹向太甲回拜時繼續教育太甲要“修厥身,允德協天下”。在《鹹有一德》中,伊尹用夏朝所以滅亡是因為“夏王弗克庸德”,商湯所以能代夏而立是曲於湯王“眷求一德”的歷史事實教育太甲。告訴太甲,商朝所以稱王天下,不是蒼天偏愛商王,而是老天爺保佑有德的人,不是商王哀求於老百姓,而是老百姓願意歸順有德之王。在伊尹看來,失德則失天下,求於一德,則能得到天的佑助而得天下。他把帝王的道德教育亦即修德、修身看成是關乎國家存亡興衰的大事,所以處處強調“惟新厥德,終始如一。”在道德教育中,他強調“居上克明,居下克忠,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就是說要求居上的商王要克誠克明,明斷是非;居下的臣民對君上要克誠盡忠。修身的原則是不求全責備他人,對自己則要經常檢點不及他人處,做到自我完善。“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這種道德修養的方法在今天仍不失其教育意義。運用歷史的經驗教訓,教育當代的人,這是伊尹在進行道德教育中的一個有效方法。

在道德上,伊尹主張“德無常師,主善為師”。就是說誰能積眾善之德,誰就可以為師。對於德和政的關係,伊尹說:“七世之廟可以觀德,萬夫之長可以觀政”。意思是說德、政是否修到以德兼眾善以一貫之的程度,這要從萬民是否悅服今王和後世是否尊祀七廟上得到驗證。可見伊尹是主張德政的。

傑出庖人

伊尹是歷史上第一個以負鼎俎調五味而佐天子治理國家的傑出庖人。他創立的“五味調和說”與“火候論”,至今仍是中國烹飪的不變之規。他“教民五味調和,創中華割烹之術,開後世飲食之河”,在中國烹飪文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被中國烹飪界尊為“烹調之聖”、“烹飪始祖”和“廚聖”。據《呂氏春秋·本味篇》記載:“有侁氏女子採桑,得嬰兒於空桑之中,獻之其君,其君令烰人養之。察其所以然。曰:其母居伊水之上,孕,夢有神告之曰:‘臼出水而東走,毋顧。’明日,視臼出水,告其鄰,東走十里,而顧其邑,盡為水,身因化為空桑,故命之曰伊尹。此伊尹生空桑之故也。” 《陳留縣誌·山川》(卷九)載:“伊水,在陳留東北二十里,環繞伊尹故里。”《河南通志·山川》(卷之七·山川上·開封府)載:“伊水,在陳留東北二十里,環繞伊尹故里。” 南宋人范成大在《攬轡錄》(《河南通志》卷八十拾遺附)中記載“……丙寅過雍邱縣(今河南開封杞縣)空桑,世傳伊尹生於此,一里過伊尹墓,道左磚堠石刻雲湯相伊尹之墓。”南宋人周燀在《北轅錄》(《河南通志·古蹟·開封府》(卷之五十一)載:“空桑城,在陳留縣南十五里。《世紀》雲:“伊尹生於空桑。”《杞縣誌·地理志》(卷之三)載:“空桑城……在雍邱縣(今河南開封杞縣)西二十里。” 《杞縣誌·重修伊尹廟碑》(卷之二十一《藝文志》)載:“開封屬邑曰杞,去邑二十五里有空桑城。《帝王世紀》曰:‘伊尹降生於空桑,即其地也……舊嘗有伊尹廟,考之建於商、周時。邑人水旱、癆疫無不禱焉……’迨宋大中祥符七年,宋真宗車駕幸其廟,親灑寰輪,刻序銘於石。” 開封杞縣西空桑村現存有“宋真宗御製碑”一通,碑額為浮雕“二龍戲珠”圖,下面是“宋真宗皇帝空桑伊尹廟碑贊”12個字型剛鍵秀麗的隸書字。碑文內容《杞縣誌》及《河南杞縣伊氏家譜》均全錄。另有數塊殘碑,一是記載明弘治九年杞縣知縣徐鍾重修伊尹廟時部分捐款人姓名及錢數的殘碑,一是清乾隆八年河南巡撫雅爾圖奉敕修伊尹廟時《商元聖伊尹廟碑記》,還有幾塊碑刻字跡漫漶,難以識別。據空桑村村民講,伊尹廟原有一座大殿,無風雨時,能在其中聽到風雨之聲。伊尹廟於“文革”拆除,廟是村民集資新建起來的。伊尹後人主要居住地——開封縣八里灣鎮伊寨村 伊寨村又名伊尹村,村中現居住400多人,均為伊姓,已按續143代。據村民講,他們原居住在伊莊村(現開封縣羅王鄉),伊莊村已無伊姓,因為伊姓都搬到伊寨村居住了。村東一里處是伊思禮葬處。墓前有清嘉慶九年伊六壁後立之碑,刻有“伊氏莘野世系表”。該村距被伊氏後人稱為故里的伊莊約4公里許,伊莊周圍被伊水環抱(現稱圈章河),此地距陳留有莘國(即今莘口)17公里,距杞縣空桑村15公里。伊寨村現存有“伊氏祖塋”、“伊尹畫像”、“伊尹廟圖”、《河南杞縣伊氏家譜》等遺蹟。據伊氏族人講,在清康熙年間,伊尹後裔伊廣雨曾身背伊尹畫像到開封府要求資助,被封為“鐵榜秀才”。此稱號可世代相襲,哪怕不識字,只要是長門長孫,就可當鐵榜秀才。在伊思禮的墓碑上亦有“□得祭田兩頃四十餘畝復”的文字。清嘉慶九年,伊尹後裔伊六壁續修《河南杞縣伊氏家譜》。《家譜》有正本與手抄本兩冊,正本邊角殘缺,與手抄本對照,文字尚能補齊。譜中從伊尹起記134代325人,並收有伊尹畫像。清嘉慶九年(公元1804年),孔子七十三代孫衍聖公孔慶鎔、明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伊氏一百二十代孫伊思禮、清嘉慶九年(公元1804年)伊氏一百三十三代孫伊六壁的序文三篇,宋真宗御製碑文及歷代文人詩讚十篇;明清增修、重修伊尹空桑廟的記載三條,及空桑、陳留、商丘、偃師、內黃伊氏祠堂的記載。從伊氏家譜的序文中可以看出,伊氏後人從漢昭烈為官的第六十六代伊籍和魏時官拜司空的第六十八代伊睿起就著意於譜牒,明第一百二十代伊思禮增修成譜,伊六壁於清嘉慶九年(公元1804年)又續修,距今200餘年。伊思禮在家譜序中說:“我伊氏家譜自商、周、秦、漢以至於今有背井離鄉,流寓外省者不能遍載。又有遷居他鄉越數代而復故土者。” 宋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宋真宗車駕幸杞縣空桑伊尹廟,並勒石紀盛。碑文《家譜》有記載。其文曰:宋真宗御製碑贊 始就於桀,以勸人臣之忠;後歸於湯,以濟天下之難。鹹有一德,敷祐萬方。大節昭明,嗣王服其訓;餘慶不墜,令子承其家。舊禮攸存,明祀新享。朕因駐蹕,永用懷賢,聊復刻銘,庶幾旌善。贊曰:成湯之仁,溥率來賓,阿衡之忠,天輔成功。民難既平,嘉謨賓貞,五室不衰,大訓可知。蘋蘩之祭,傳於永世,金石之刻,表予褒德。《家譜》對伊尹的記載較為詳細,是珍貴的歷史資料:“一代元聖名尹又名摯,夏後皋八歲庚辰四月初八日生於空桑,夏後癸三十七歲己卯耕於有莘,湯使人以幣聘之,三反而後從。孟子曰,伊尹耕於有莘之野,而樂堯舜之道焉。非其義也,非其道也,祿之以天下弗顧也,擊馬千駟弗視也;非其義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與人,一介不以取諸人。湯使適夏以觀桀之政,及入夏,知桀之不可為也。復歸於亳,相湯,湯崩傳至太宗太甲。元祀戊申,伊尹作伊訓,冬十有二月,伊尹詞告於先王,奉嗣王祗見厥祖,百官總已,以聽冢宰。伊尹乃名,明言列祖之成德,以訓於王。太甲不能用,二祀己酉,因即湯之墓營桐室以訓太甲,使居憂焉。太甲悔過,終喪三年。三祀冬十有二月朔,遂冕服奉嗣王歸於亳,作太甲三篇,以申戒之,於是尊之曰阿衡。及其老,作鹹有一德,以政歸太甲。至商王沃丁戊子八祀卒,年百三十歲,大霧三日,沃丁祀以太牢,親臨喪以報大德,葬於亳。” 《河南杞縣伊氏家譜》從夏末至清,歷三千四百多年,且中無缺失,實在是個奇蹟。它對於伊尹研究,對於中國歷史的研究,對於族譜學、人類學、姓氏學皆有莫大意義。

19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古代詩人對項羽的4種評價,一人一首代表作,誰的影響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