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項羽是中國歷史上知名度極高的人物之一,也是歷代詩人們吟詠最多的歷史人物之一,在詩中,他們從多方面描繪了項羽,表現了自己的觀點。我認為,有四種觀點影響比較大。

第一種,是“捲土重來未可知”

這種觀點,來自唐代最優秀的詠史詩人之一,晚唐杜牧。杜牧是晚唐最著名的詩人之一,他的詠史詩,更是獨闢蹊徑,常常帶給人耳目一新的觀點。

他在《題烏江亭》一詩中寫道: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這首詠項羽的詩歌,對後世影響極大,杜牧認為,勝敗乃兵家常事,項羽不渡烏江,給後世留下了很大的遺憾,倘若他能回到江東,再整旗鼓,回來後與劉邦再決雌雄,勝敗尚未可知。

項羽本人用兵如神,深受後世推崇,而烏江自刎,是項羽主觀的選擇,如果當時他選擇渡江,其實不會身死,這就給後世留下了無盡的唏噓和假設:假如項羽沒有自刎,劉邦還能坐穩皇位嗎?

杜牧將這種想法說了出來,引起了無數人的共鳴。

第二種,是“中原一敗勢難回”

這一觀點,來自於宋代大改革家王安石,他在《烏江亭》一詩中寫道: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捲土來?

作為政治家的王安石,給出了和杜牧相反的觀點,他認為,雖然項羽用兵如神,但是,當時的社會發展大趨勢,是嚮往和平與安定,而不是永無休止的戰爭,於是,他在開篇便指出了一個重大問題“兵疲”!

東山再起,只不過是一廂情願罷了。

王安石的觀點,對後來影響也很大,自此之後,假設項羽不死,渡江之後能否東山再起,成為了人們爭論不休的話題。

第三種,是“聞漢購吾首,持將贈故人”

這一觀點,實際上是肯定了項羽的個人魅力,出自於宋代劉克莊的《項羽》一詩,他認為,項羽能夠東山再起,都是假設,但項羽的人格魅力,卻永遠流傳後世,詩曰:

頓無英霸氣,尚有婦兒仁。

聞漢購吾首,持將贈故人。

項羽一生英勇霸氣,用兵如神,但是垓下一戰,四面楚歌,烏江自刎,連自己的虞姬都保不住,韓信曾評價項羽有“婦人之仁”,劉克莊似乎也這麼認為,但是,面對絕境和生死,項羽的豪氣,一點也沒有消減,反而令人敬佩無比!

聞漢購吾首,持將贈故人”!這是用了項羽割頭贈故人的典故,據《史記》記載,項羽將寶馬送給烏江亭長後,又步行和漢軍交戰,殺敵百人,身受十幾處創傷,項羽自知迴天無力,看到漢軍中有一個故人,那便是曾經自己的部下後來卻投靠了劉邦的呂馬童,於是項羽便對呂說,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嗎?聽說劉邦懸賞千金和封邑十萬戶來換我的人頭,那我就做個人情送給你吧!於是,項羽橫劍,自刎。

項羽此舉,豪氣沖天,深受後人讚賞,面對叛將,還要成全人家,這種勇氣和豪氣,的確讓人無比欽佩。劉克莊雖然是用“冷眼旁觀”的筆調來描述這件事,但是在這表面的掩蓋之下,是對項羽的讚佩、敬仰之情!

所以歷代吟詠項羽人格魅力的作品,也佔了很大篇幅,劉克莊這一首,只是其中一個代表而已。

第四種,是“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這一觀點,來自於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出自於她的《夏日絕句》,在李清照的古詩(不包括詞)中,這一首是最為著名的,她說: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李清照的這首詠項羽詩,已經跳出了項羽本人,有很大的象徵意義,也是對項羽的一種評價,對後世影響也很大,她讚揚項羽生前是人中豪傑,死後也必定能夠成為鬼中英雄,項羽不肯過江東的故事,至今還在流傳。

李清照覺得,人活一世,就應該像項羽一樣轟轟烈烈,人們之所以到現在仍然在思念項羽,就是因為他不願意獨自渡過烏江,而是力戰而死,讓人佩服!這首詩提出了一個鮮明的價值取向,那就是:活就要活得精彩,就要為國建功立業,就算是死也要重於泰山,成為後人紀念的英豪。

據說李清照這麼寫,第一是諷刺了自己臨陣脫逃的丈夫,第二是諷刺了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政權。千載之下讀來,仍然振聾發聵。

其實詠項羽的詩歌和觀點,非常之多,其中,影響最大最廣的,應該是杜牧的那首,或許也正因為人們太喜歡項羽了,所以總期望有奇蹟能夠發生,所以才願意相信“捲土重來未可知”,但於我而言:

在政治軍事上,我反而覺得王安石說得更對一些,戰爭不可能是主旋律,當時的社會和人們,苦於戰爭久矣,急需穩定的發展和休養,既然劉邦已經贏了,百姓們也不願意再有戰爭了,兵疲是既成的事實,很難逆轉。

從項羽的人格方面講,其故事自然可歌可泣,令人唏噓,其人格也有獨特的魅力,作為歷史中的風流人物,是值得肯定和紀念的。

對項羽,你又有什麼看法呢?不妨和大家分享一下。

19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紅樓夢:秦可卿為何不反抗公公賈珍?一個耳熟能詳的綽號裡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