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會用到“問鼎中原”這個成語,那麼“問鼎”從何而來呢?
話說周朝時代,天子用來祭祀的是九口寶鼎,寶鼎從某種程度上也代表的是天子的權威。
楚莊王率領軍隊到達周都洛邑郊外,向周定王派出的使者王孫滿詢問九鼎的重量,其實是覬覦周天子之位,“問鼎”便由此而來。
今天,我們就來說一下九鼎。
說起九鼎,有一個人就必須要提到,那就是大禹。
提起大禹,首先能想到的就是大禹治水,畢竟他在治水的時候有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美談。當然,治水是大禹的重大功績,整個過程可以說千難萬險,困難重重。
▼
大禹的權力
眾所周知,遠古時代實行禪讓。堯將帝位傳與舜,舜將帝位傳與禹,禹作為一個君主,自然不只是治水,他還有開疆拓土的功績。
我們首先來說一下堯舜禹三代帝王的權利大小。堯在位時,可以說比較清閒,只是管管百官和祭祀而已;到舜的時代,就已經發生了變化,關於這點,我們可以從一件事就能看出端倪:舜在攝政的時候(注意:只是攝政),因為鯀治水不力,舜便會和諸侯,在羽山處死了鯀,由此可見舜的權力超過了堯。禹繼偉後,他不僅率領軍民治水,同時還發動了驅趕三苗、滅東部九夷部族的戰爭。
堯、舜、禹
帝堯在位時,他的兒子丹朱可能不願看到自己的老爸把帝位讓給舜,所以就聯合西南很多部族起兵謀反,這些西南部族就是前邊說的“三苗”。雖然很多時候帝堯不怎麼大動,但遇到這樣的糟心事,估計也真的讓帝堯十分頭疼,所以他果斷地打敗了三苗,並殺死了自己的兒子丹朱。到了帝舜時代,三苗大有捲土重來之勢頭,禹當時攝政,請求出兵討伐,被舜拒絕了,他想用德化來解決爭端,這正是帝舜為什麼被稱為中華道德文化的鼻祖。《史記》所載:"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舜帝文化精神之魂,可稱為“德為先,重教化”,成為推動由野蠻走向文明的歷史轉捩時期的重要推手。
大禹即位後,他可不像舜那樣用德化來感服三苗,妥妥的鷹派作風,立馬聚合諸侯討伐三苗,把三苗一直向南方驅趕。當時東方有九夷部族,禹的意思是我們一塊去打三苗,結果被人家九夷部族拒絕,所以禹趕走三苗之後,立馬回過頭來滅了東部的九夷部族。所以從聚合諸侯,反動戰爭這方面來看,堯、舜、禹三帝的權力逐漸增大。
▼
劃九州、鑄九鼎
禹經過戰爭等一系列相當猛的操作後,地盤得到了大大的擴大,北到現在的內蒙古境內,西到陝西中部,東到大海,南抵長江南岸,為了自己的控制,他將天下劃分為九個行政區域,成為州,形成九州。關於九州,我們見得自然多了,比如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的《示兒》中有“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清代詩人龔自珍在《己亥雜詩》中寫道:“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所以在中華古詩詞中,九州即是中華民族的另外一種代稱。
陸游 龔自珍
好了,我們言歸正傳,禹當時劃分的九州分別為:冀州、青州、豫州、揚州、徐州、梁州、雍州、兗州、荊州。在治水的過程中,禹的足跡可以遍佈九州,對各地山川地貌、風土人情、猛獸邪神厲鬼異常熟悉,可能也是為了查閱方便,便於備案,所以他下令下邊的官員蒐集銅鐵金屬,然後開始鑄鼎,鑄造了九口大鼎。上邊的圖案和花紋大致包含前面說過的各地的山川地貌、風土人情等。
這九口寶鼎,每個鼎對應著一個州。所以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有位兄臺想去冀州旅行或者探親訪友,可以先看一下冀州對應的這口鼎,瞭解一下山川地貌、風土人情,該趨避哪些妖魔鬼怪,從這個層面來說,九鼎倒像是個上古時代的旅行手冊。
▍九鼎從夏代傳到商代,再到周代,隨著時代向前,人們的出行得到了極大的改善,所以再也沒有人把這個當旅行手冊,純粹的變成了天子祭祀的禮器,變成了一個國家權力的象徵。本文開頭所述“問鼎”也正是這層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