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快樂心法:學而時習之。學是知道了方法,習是行,是不斷的練習,知行合一。
學習了一份技術,你就能獨立謀生,給自己與家人帶來安全感。
學習了為人處事,就能更好的與家人朋友相處,帶來更多幸福感。
只有把你學到的知識轉化為熟練的技能才能讓我們感到快樂。是能力讓我們快樂,不是知識。
就象小時學會走路、學會騎腳踏車的那種快樂。就象學會早睡早起,都會讓自己享受。如此想想我們自己應該都是擁有某些技能的,只是自己忽略了,包括眼前的工作,不是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有朋友知道你的為人、能力、學問,不遠千里前來請教、交流、分享,這種思想上的共鳴與古代環境的惡劣形成強烈對照,當然有一種被理解的快樂,甚至要搞點儀式感,以好酒好菜來來展現這種快樂。放在自媒體的今天,這種快樂還來自於變現,你快樂嗎?來自於對使用者有用。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人們不知道你的能力學問,你也不生氣,不糾結於此,這就是孔子眼中的君子了。
人們有太多的煩惱來自於自以為懷才不遇,自以為別人不理解,所以心懷怨憤。其實捫心自問,自己瞭解自己嗎?
假如我們接納自己的懷才不遇,更不斷的去努力學習,你就沒時間去抱怨,不怨天,不怨地,不怨他人,不怨時代。
仁者無敵就是你心中沒有敵人。這對家人朋友來說是一件很溫馨的事情,因為他們不會成為你的出氣筒,不會成為負面能量的垃圾箱。
減少了人生大部分抱怨的人會是怎樣的,他有更多的時間去學習,有更多的機會去成功。
學習快樂,被孔子的學生們編在了論語的第一句話裡。其實也表明了孔子門生的態度,在禮樂崩壞、環境惡劣的亂世中學習如何安身立命,“學而時習之”是成功幸福快樂的源泉。
#國學#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