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文化大拜年#

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曾說,“誰控制了海洋,誰就控制了世界”。公元1405年,一支規模巨大的船隊從福建長樂太平港揚帆出海。這支由明朝永樂皇帝派遣,由鄭和統帥的船隊,在此後的二十八年間,七下西洋,出訪了東南亞、南亞、西亞,遠至阿拉伯地區和東非;歷經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史稱“鄭和下西洋”,創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

這些東西都是鄭和帶回來的

01胡椒

唐代胡椒傳入中國時,價格非常昂貴,堪比黃金。鄭和下西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達到了鼎盛,大量胡椒得以運到中國,才逐漸成為百姓也能食用的調味料。

02榴蓮

鄭和率領船隊下西洋時,船隊的一位翻譯叫馬歡,他曾記錄一種臭果,番名“賭爾焉”,皮生尖刺,熟則五六瓣裂開,若爛牛肉之臭。內有栗子大酥白肉十四五塊,甚甜美可食。到了清朝末年,根據英語的音譯寫法,這種水果被叫做榴蓮,普及開來。

03長頸鹿

西洋渡海歸來的鄭和,曾帶回一頭“神獸”,外形似鹿,頭生肉角。當地的索馬利亞語稱之為“基林”(Giri),發音與麒麟非常相近,神獸來到中國後,當時的景象就是沈度的頌詩所形容的“臣民集觀,欣喜倍萬”。事實上,鄭和帶回來的“麒麟”是長頸鹿。

《明人畫麒麟圖沈度頌》軸

04蘇麻離青

鄭和曾從如今的伊拉克薩馬拉地區帶回一批“蘇麻離青”料,成為永樂、宣德時期官窯青花瓷器稍早的主要用料,它是一種低錳高鐵類鈷料,青花呈色濃重青翠,色性安定,在適當的火候燒造下呈現出藍寶石般的鮮豔色澤。

鄭和為什麼要從福建出海?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在海上絲綢之路上的壯舉,它與福建也結下了不解之緣。福建長樂太平港是鄭和下西洋途中的主要駐泊地。據記載,鄭和船隊屢次駐紮長樂,主要做了五件事:補給物資、招募船員、修繕船隻、祭祀海神媽祖、等候適航的風向,最長時間在長樂待了10個月之久。

福建制造的船又稱為“福船”,福船採用尖底設計,具有吃水深,抵禦風浪強的特點,特別適合在深海水域中破浪行駛。在船下設定有貫通首尾的龍骨,用來支撐船身,使船隻更堅固。福船設有三根桅杆,透過多重風帆充分利用風力,提高航海速度。福建海船最令人稱道、最獨特的設計是“水密隔艙”技術,它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一種造船工藝。我們來看這裡的展示,船艙中使用隔艙板分割成了13個小船艙,它們彼此獨立、互不透水,不僅增加了儲物空間,提升便利性。更重要的是,假使船體在航行中遇到意外,船艙相互間不會牽連影響,大大增加修補船體的時間,提升航行的安全性。這個技術我們在唐代已經較為完善,到宋代已經在福船設計中得到普遍體現。

我們身邊還有哪些鄭和留下的印記

顯應宮鄭和雕像

福州市長樂區顯應宮

上個世紀90年代初,福州市長樂漳港顯應宮出土了一尊鄭和像(巡海大臣)。這是世界上唯一的鄭和標準像,也是鄭和信仰的具象化雕塑。

鄭和寶船(模型)

福州市長樂區鄭和史蹟陳列館

鄭和寶船船長四十四丈四尺,寬十八丈,九桅十二帆,底呈尖刀型,穩定性好,抗風力強,適於遠洋航行,船模是仿造鄭和乘坐的最大帥船而製作的,模型與原型的比例是1:85。

鄭和銅鐘(複製品)

福建博物院

明宣德六年(1431年),鄭和60歲,第七次奉命出使“西洋”,受命下“西洋”的漳平人王景弘與鄭和商議在長樂鑄銅鐘一口,祈保西洋往返平安。

《天妃靈應之記》碑

福州市長樂區鄭和史蹟陳列館

“天妃靈應之記碑”是鄭和下西洋的最好見證,碑文有31行,一共1177字,記述了鄭和前六次下西洋的經過以及第七次下西洋的任務、航行時間、船隻、人員等情況。

長樂南山天妃宮石柱礎

福州市長樂區鄭和史蹟陳列館

明永樂十年(1412年),鄭和因三次航海活動皆受到天妃庇佑,遂奉請朝廷在長樂縣南山修建天妃行宮,同年行宮落成。行宮原建築在抗日戰爭中被毀,1984年在遺址上出土原行宮石柱礎5件,大小相同,建館時作為柱礎使用四件,現存一件。

鄭和行香碑

泉州市城東靈山聖墓迴廊西側

該碑是鄭和在永樂十五年(1417年)第五次下西洋時,到靈山聖墓行香,祈求靈聖保佑,由地方官蒲日和為之勒碑為記的真實印證,是迄今發現見證鄭和到過泉州的最重要實物。

寧德支提寺鄭和木刻文物

寧德市霍童支提寺

這塊木刻正面為雕版反字與圖刻,圖上刻著除佛像之外,還有整個支提寺周圍的地理環境。在下方的文字中,有“鄭和”字樣,證明鄭和曾於下西洋期間到訪寧德。

19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蘇東坡生命中的三個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