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安徽文學》作家檔案
依據百度百科的介紹
《詩刊》是中國作家協會主管,中國作家出版集團主辦,詩刊社編輯出版的全國唯一的中央級詩歌刊物,是榮獲國家新聞出版總署評定的“國家期刊獎”的優秀品牌期刊。於1957年1月創刊於北京。“文革”期間停刊,1976年1月經毛澤東主席批示“同意”復刊。
《詩刊》一直堅持“刊載詩歌作品,繁榮詩歌創作”的辦刊宗旨,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團結和推出了一代代中國當代詩人,名篇佳作如林,為我國詩歌事業的發展和繁榮做出了獨特的貢獻。
圖源《詩刊》
首先,放專業作家詩人的評價:
推薦語:賈淺淺的詩歌實驗性很強,其豐富的閱讀經驗,以及對日常生活場景所進行的細緻刻寫,使她的詩歌具備了抵達生命深處的可能。
(指導老師:傅菲、隋倫)
圖源《詩刊》
宣告一下,我不是一個專業的文藝批評家,也算不上一個會寫詩的人,所以我可能更接近普通的文學愛好者吧,和那些頂尖的文學圈子裡的人有著明顯的差距。
《等光來》,自古文人對隱士這個形象都有著情有獨鍾的好感。彈琴的隱士就更有一番清新俊逸、超凡脫俗的氣質了。隱士如何超脫成菩提,方法就是等光來。在等光的過程中,隱士用琴去對抗悲苦,用琴訴說心中的煩悶。
但是讀到第二段的時候,發現彈琴的人好像並不是隱士,“製造魅惑的風”,可能更像是風花雪雨之所的女子在彈琴。這種魅惑讓隱士的思想下沉,變得空洞,靈魂變成殘牆斷壁。可能是說隱士一旦失去了自持,便會墜入紅塵永珍,把靈魂的高地變成坍圮。“追趕速度,追趕速度中有逃跑的力量,當鐘盤有了鏽斑,曉夜不可羈留,禁忌失效。杜撰僵局。”這裡又開始出現類似意識流的句子,超出大眾的閱讀能力。鐘盤和曉夜指的應該是時間,但是禁忌和杜撰出來的僵局是指什麼,就難以理解了。這就像做英語閱讀理解,有時候單詞都認識,但組合在一起卻反而難以理解句子的含義。
《失語者》寫得比較玄乎。先補充點背景知識。
佛裡達是一位女畫家。百度百科上的人物經歷如下:
1928年弗裡達的畫作吸引了墨西哥很有地位的著名壁畫家迪亞戈·利弗拉(Diego Rivera)注意,造成了他們兩個糾纏的婚姻,弗裡達初時與迪亞戈學畫,後來陷入熱戀,隨即結婚。婚後,迪亞戈的風流行為並沒有因承諾而稍微收斂,卡蘿卻因為深愛他而一忍再忍,直到迪亞戈同她親生妹妹發生關係,才導致兩人分居。卡蘿也以一幅《一些小刺痛》芙來記錄此事。
這段期間弗裡達到巴黎辦個展,才發現自己對丈夫的愛意勝過愛自己。後來,迪亞戈重新向弗裡達求婚,直到弗裡達走到生命的盡頭,迪亞戈都一直陪在他的身旁。
列儂是搖滾樂隊“披頭士”的成員,2004年入選《滾石》雜誌評出的“歷史上最偉大的50位流行音樂家”。這就不用多做介紹了。
但是沒看懂,為什麼在寫調製接骨木花糖漿的時候,表現男人臉上的神情專注,用的比喻是“他比畫著,像是搬開一塊石頭,看見泥土裡逃竄的爬蟲,有些詫異地,陷入了沉思”。搬走石頭,發現了爬蟲,這是一種糟心的體驗,而沉思可能是對搬走了爬蟲的家,讓爬蟲顛沛流離的一種同情嗎?
第二次見面,在詩人的身上給佛裡達和列儂寫信。提到身上,就會讓人產生一些不好的聯想。“寫得很吃力”,究竟是在哪兒寫,為什麼會寫得很吃力。她在這些地方停住了筆,把想象的權利留給了讀者,這就容易讓人浮想聯翩。
第三次見面,用了幾個意象,食鹽、青銅器和商周,以及一隻畫在蘭草旁的蟋蟀,在寒食節的時候淹死在水裡。鹽、青銅器和商周可能是指歷史與文化,蘭花與蟋蟀則是一種生動活潑的生命,本是給詩人解悶的,結果淹死在水裡。可是這蟋蟀是畫出來的。這可能是暗指女孩對男人的關係,或者說這種愛戀已經擱淺,告一段落。
所以最後,詩人寫道“週而復始”。一段愛情結束了,另一個愛情的物件又來了。
但是詩歌想表達的含義並不清晰,可能是我知識淺薄,部分意象背後的隱喻沒有了解到,所以不能理解詩人究竟是想諷刺、懷念,還是想要表達其他的情感。
圖源《詩刊》
《木槿花》是這組詩歌的標題。單獨這首詩來說,依舊很玄乎。
首先,普及一下木槿花的花語:
“木槿花的寓意是永恆的愛。它的花每天都會開放。傍晚花謝了之後,第二天滿枝的花又會開放,每天都堅持不懈。所以它代表著永恆的愛,傳遞一種堅持不懈、平凡而又努力的精神。”
六點零三分,可能地鐵發車了。世界的意義可能就是一種開始,或者和木槿花的花語結合,那就是愛。車廂裡用動詞澆灌出木槿花,可能是指車廂裡情侶在表白吧,山盟海誓,許下愛的永恆。
使用日常詞彙,應該是說平凡的生活,在木槿花的體內激起一陣陣的回潮和逆流,由秋入冬,都說明了這段愛情的內部暗流湧動。
有人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當激情退潮後,瑣碎的生活會極大地消磨愛情,所以愛情變冷,並且內部產生矛盾,可能這就是詩人想要表達的意思。
但後面就看不懂了。到站,下車,走向相反的路線,是說乘上返程的地鐵嗎,回到出發地。而語義無法生成,肢體生鏽,擦亮喉嚨,短接回路,這些句子好像和生活有點脫節,想不出具體的動作或是情景去承載這樣的描寫。所以也無法揣測它們的作用。
最後,詩人說你我都是木槿花的旁枝。可能是說你我從來都沒有得到過愛情的真諦吧。花開兩朵,各表一枝,相互不靠近。
木槿花的圖片
《一直得到,一直失去》寫的必然是愛情。可能是和戀人的關係變淡後,或者破碎後寫下的詩歌,那些美好的回憶都已經變得遙遠,既然關係已經不再,就要藏進深海。可能這是一段被分手的愛情,詩人的心中雖然有著留戀,但更多的是一種悲痛和憤怒,於是寫道“月亮下墜,海螺爆裂”。從此,再也沒有海螺能吹出大海的聲音。
《如此,如此》有點沒頭沒尾的感覺。首先題目就很奇怪,如此,如此,如,像,此,這樣,是像什麼樣呢?擊掌。鼓掌應該是一種鼓勵的象徵,但是天空、金子不會落下,地下的黑火也找不到黎明。這裡面的邏輯承接關係我沒看出來,換句說,她是怎麼從擊掌,聯想到後面的句子的,有一種外在的因果關係沒能體現出來。當然,這些意象可能是化用某些著名詩歌中的句子,那可能就好理解了。但對於沒有那種知識儲備的讀者來說,就有些雲裡霧裡。
還有“在時間裡逆行的念珠”,念珠圖片如下。把自己比作念珠,被別人撥動,是說命運不受所控,還是帶著一點佛教的禪意?我沒能看懂。
念珠的圖片
圖源《詩刊》
《掌燈時分》頗有些古風歌曲所追求的那種古典意韻。選取的異響也·選取的意象也貼合古代文人的雅趣,促織,飛螢等。但是詩歌中的那個“你”究竟是指什麼?能發出假聲,在門外閒逛,可能是指促織吧。想像一個女孩對促織說,雖然你聲音很好聽,但請你閉嘴,已經是掌燈時分了,你這種遊手好閒的蟲子,就不要影響別人寫詩或者睡覺了。有些小女孩的嬌俏。
書裡依然沒有野獸,不知道野獸在這裡代表什麼?可能是說書一直都是典雅、溫柔的東西。這種氣質就像流螢飛到面前,彷彿盛開了一朵空谷幽蘭。這樣倒能把詩歌的邏輯嵌合起來。
《斯里蘭卡》用了一些國外的名詞。我沒讀過國外的詩人的著作,無法判斷詩人是怎麼運用那些意象的。
現在很多現代詩都是從西方尋求一種探索和突破,但我個人更喜歡迴歸東方古典雅趣的詩歌。我覺得現代詩和古體詩只是形式上的差別,真正的詩歌的魂還是不變的,它應該靠近五千年的智慧與風情。雖然可以用現代的,科技的,新時代的東西去解構詩歌,但性靈上還是應該讓它符合東方的審美。應該在歷史的身上寫詩,而不是把文化分隔甚至割裂,完完全全搞出一套新的東西。
《青銅》可能是詩人看到了一張關於青銅器的畫,於是有感而發。這首詩寫得中規中矩,不過它也展現了詩人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功底。附一張《湛露》的原文。我覺得這種往傳統文化中發掘詩意的行為應該是很值得提倡的。對文化的保護、傳承與創新,不就應該這麼做嗎。無論創新得好與壞,這種嘗試、探索與導向,都很有價值。
《小雅·湛露》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
《漢代市井生活》同樣是詩人根據歷史片段和漢畫像石、《漢書》對歷史的一種想象與復現,並且表達了對時間的一種看法。古代的人已經成了往事,成了虛無,而現代人的懷想和注視,身在時間彼岸的古代人,能不能看見我們的目光?這種復現歷史的過程,就像詩人所寫,是費力地向河流的另一邊泅渡,但對岸的輪廓卻越來越狹窄、模糊。
《J先生畫米芾》,先生莫非是賈平凹先生?她把兩位先生進行類比,都在別人用禿的筆上找到了天真,意思是說,在別人無能為力的地方,實現了突破,獲得了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蓬勃的生命力。把米芾的貢獻和J先生類比,他們並肩站在一起,承載著時代的注目禮與敬意。借古人言志,要打破規矩,從山澗溪流落入大海。
最後,用禿頭的形象迴應了前文的用禿了的筆。現在J先生還沒有禿頭,但他早晚會有著每一天。禿頭便意味著一種結束,一種抵達吧。
《他們抓住彼此的手指》雖然短小,但是並不簡單。我沒看懂,所以不敢贅述。
綜上,賈淺淺在《詩刊》上發表的 這些詩歌,很多都有些晦澀,是詩人在某個瞬間蹦出的句子的集合,但是它們和讀者的關係就未必那麼緊密。現在的詩歌有一種難理解的詩歌就是好詩歌的傾向,但這容易催生出玩弄文字和典故的人。如果經過了國家九年義務教育和語文閱讀理解的一年年的訓練後,依舊讀不懂詩歌,那麼詩人也應該保持警惕,寫出來的詩歌究竟是在人間,還是飄到了塵世之外?
最後,選取一些同刊的其他詩人的詩作,供大家鑑賞。
注:限於本人鑑賞能力有限,觀點必有疏漏之處,還請見諒。
圖源《詩刊》,詩人:黍不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