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子曰,觀過,斯知仁矣:“《論語》新言”“里仁”篇之七,蘿蔔/攝影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常言道,吃五穀雜糧,人都會生病,這是人之常情。而作為人,在待人接物間,在做事時,總是有因果,也會出功過。人做事有功有過,也是人之常情常理。

孔子說,一個人做事中發生的過錯,可以透過對這人的“歸類”或“心”的“歸類”,來探查他出現這“過錯”的原由,以至於知道他是否是“仁”者。

“各於其黨”,“黨”如果當作不同類人來講,仁者和不仁者的做法不同,“過錯”也肯定不同,君子與小人的想法不同,事物出現差池過錯,也必然不同。雖然很多過錯表象相近,但兩類人不同,所以體現出的“過”必定不同。而透過這個“過錯”的表象,也可以反向推匯出,此人在做事初衷和用心是否“仁德”“仁厚”。

我們在《論語》“里仁篇”中,對“仁”也多有認知。仁者,懷仁心,具仁德,行仁行,大公無私,利己更利人,無時不刻在仁中修行。當一個仁者在行事之間,出了過錯,我們細細思考,謹慎審視,終會發現,仁者做事的初心為仁,目標為仁,行事方法也為仁。即使出現了差池和問題,也知道仁者的過錯,不是出於一己之私,不是別有用心,不是欺世盜名。而且即使出了問題,仁者也能及時改。在《論語》“學而篇”中“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孔子說,有問題就別怕改,要及時改!

“觀過,斯知仁矣”,只看一個人的過錯,你並不知道他是否是仁者,但當一個過錯發生,你卻可以根據,仁者和不仁者,君子與小人對待事物不同的處理態度和方法,來由外及內的認知到,此人到底是何初心,是否具“仁心”矣!

清代,有學者說此章句在談“孔子論觀人心術之法”。筆者嘆,人心最難讀懂!

蘿蔔/文

14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調整好這兩方面,生活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