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有著幾千年的文化傳承。 但是在文化的傳承的過程中,也流傳著眾多的經典的哲理。雖然說在文化的承載方面,有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理念。但是在民俗當中,很多哲理並非是透過文字的方式進行傳承的,更多的則是透過人們眾口相傳的話語中,傳遞到了當下。古人的所描述的哲理,也大都是根據長時間的經驗的積累,留給後世,給予後世之人更多可以借鑑的人生經驗。
不過在流傳下來的俗語當中,有這麼一句話,這便是“人有三不親,姨夫、姑父”,那麼第三個人是誰呢?對於這個三不親又該作何理解呢?本文就帶領大家一起來探討一下老祖宗的經驗之談。
一、人有三不親:姨夫、姑父
眾所周知,我國有著上千年的文化,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中,又有著眾多的人際關係的交織。尤其是每個人的出生,所謂的親情也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在我國這個社會當中,充滿著各種人情世故。暫且不論出身,每個人家庭的組合的背後都有著眾多的關係網。這些都是活生生的存在,想甩都甩不掉的。
所謂的三不親,有姨夫和姑父。為何會這麼說呢?最重要的原因則是姨夫和姑父,和主人公本身並沒有多少血緣關係的緣故。所以說在親疏方面,有著一定程度的差別體現。雖然說凡事都有例外,畢竟在人性面前,該有的親情還是有的。但是如果具體說,顯然就會有著明顯的界限。
姨夫顧名思義就是自己母親姐姐或者妹妹的丈夫,女子在出嫁之後,在組建了屬於自己的家庭之後。也就有了屬於自己的親情網路。雖然說在一定程度上,有著親姨的關係網存在。可是畢竟在血緣上面的差距,讓你很自然地就會遠離這個所謂的姨夫。自己的姨夫本身就有著屬於自己的家庭,以及自己的父母身邊的關係網路。和你之間的關係,可謂是十萬八千里。在遠近親疏方面,有著明顯的界限。
這一點不管是在農村還是城市,或許都會有著很深的感悟。自己身邊最親近的莫過於父母,以及自己的直系的長輩。但是如果說到自己的親戚當中,對於自己的姨夫明顯的會感受到距離感。畢竟如果沒有什麼特殊的事情,也不會見到的。
因為自己的母親和親姨有著血緣關係,他們可以時常來往。但是在姨夫面前,並不一定會經常露面。逢年過節尚可見上一面,如果有說話的機會,或許可以加深感情。在當今的人情世故的社會面前,如果不是關係走得特別的近,充其量也就算得上是熟悉的陌生人。
所謂姑父也就是自己姑姑的丈夫,生活在農村的朋友或許會將常看到,逢年過節的時候,女婿會帶著大包小包的來到自己的丈母孃家送禮。如果沒有什麼特別的事情,很少會經常露面的。尤其是大城市,人情漸漸地淡忘了之後。互相之間的交往和交流明顯的沒那麼密切了。尤其是和小輩的見面,更是少之又少。本身就是隔著一層的關係,如果不是經常見面。也就和姨夫之間的關係沒有什麼區別。
二、第三人便是舅媽
其實在家庭當中,舅媽的身份如果嚴格上來講的話,那就和姨夫有著差不多的聯絡。舅媽是舅舅的妻子,姨夫是親姨的丈夫。兩者一對比,就會發現恰好相似。普通人如果想要見到自己的舅媽的話,一般都是到自己的外婆家,才會見到自己的舅媽。
如果不是特殊的事情的發生,或者遇到什麼事情。舅媽的活動範圍永遠都不會來到你家裡的,有事相求那就另當別論了。不過在舅媽哪裡,屬於小輩的在小的時候或許因為可愛,或者嘴甜能夠得到舅媽的疼愛。但是長大之後,幾乎也就斷線了。試問大家如果不是親舅舅的緣故,還有多少人經常孝敬自己的舅媽的呢?本身就隔著血緣的關係,那麼親屬關係也就很明顯了,至於親不親的還需要自己斟酌。
結語:
發生在俗語的親不親,在古代都有著這樣的經驗。在當今的人情社會當中,顯然也是存在的。不過在姨夫、姑父、舅媽這三者的關係當中,個人覺得姑父或許會好一點。一般情況下逢年過節的自然回來到自己的爺爺奶奶那裡,所以接觸的機會或許會很多。這些老祖宗的經驗之談,大家有什麼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