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各位看官,下週一更新長征。

一、

為什麼會有《實踐論》這篇文章?

《實踐論》和《矛盾論》的歷史背景是一致的,其目的是從理論上解決教條主義、經驗主義的問題。

這兩篇文章,也可以看作是一種世界觀。

《實踐論》著眼點在如何看待人類認識真理的過程,由此衍生出認識的方法論,以及實踐和理論之間的關係,從理論上打破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的思考方式。

而《矛盾論》,則是從理論上解決正確的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理論和方法。

簡單說,可以那麼看待這兩篇文章。

《實踐論》告訴你,為什麼主觀主義、教條主義、經驗主義是錯的。

而《矛盾論》告訴你,怎樣分析和處理問題的方式才是對的。

這兩篇文章,放到一起來讀,簡直就是爽歪歪。

這篇文章,我們就讀一讀《實踐論》。

二、

我們說一件事能不能做成,就看你辦這件事的指導思想,是不是符合外界的客觀規律,你對一件事物的認識到了什麼程度,決定了你能辦成這件事的機率有多大。

就算是開個小店都是如此,你對開店的地段選擇、人群流量、自己產品質量、競爭優勢、管理水平,自己擁有的資源等等,總之關於開店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你的認識在哪個階段?是全面的還是片面的,是表面的還是深刻的?

認識程度越低,那麼做成這件事的機率也就越低。

所以,我們對我們所接觸的事物的認識,最終形成了我們的思想,然後我們就用這些思想和認識去指導我們的實踐。

這樣一來,我們從哪裡去獲取對事物的正確的認識,就成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教條主義者把認識事物的方法,主要地寄託於純粹的理論上,而經驗主義者把認識事物的方法,主要地寄託於自己實踐中所取得的經驗上。

這兩種方法,都容易造成看待事物的片面性和侷限性,一旦用於指導工作,就存在了非常大的風險。

三、

人類認識的過程

《實踐論》這篇文章中解讀了人類認識的過程。

首先,我們認識任何一件事物,都是從第一個階段——感性階段開始的。

也即是說:感性認識,是我們認識一件事物的初使階段。

比如你接觸一個人吧,一開始只能是從外表、談吐、修養、物質條件等表現出來的方方面面去認識,這就是認識的感性階段。

隨著認識的深入,你開始關注和思考他的本質,比如他的物質條件,是富二代的身份帶來的,還是自己奮鬥出來的?

他的談吐和修養,是一時的偽裝,還是本人思想、三觀的衍生物呢?

不同的本質,會產生出完全不同的現象,現象的變化是非常大的,但是本質的變化則很小,抓住了本質,就掌握了事物的規律性,那麼就算是從感性認識上升到了理性認識了。

透過感性接觸,形成了對事物的感性認識,然後我們會把這個感性認識取得的材料,加以去粗存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改造製作,形成概念和理論的系統認識,那麼我們就上升到第二個階段,理性認識的階段了。

一旦觸及對事物的理性認識,那麼就可以說我們已經達到了抓住事物的規律性,抓住事物的本質的階段了。

所以,我們對於任何事物的認識,都要首先經歷這樣的階段,即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階段,沒有列外。

理性認識必須由感性認識發展而來,而感性認識,必須上升到理性認識,才能更好的指導我們的實踐。

這就是認識的第一個突破階段。

在這個階段上,有什麼值得我們非常注意的呢?

最值得警惕和注意的是,如何區別自己對事物的認識到底是處於哪個階段?

也就是說,你怎麼知道你現在的認識已經處於理性階段了呢?

很多人犯錯,就在於把感性認識,當作了理性認識,以為自己已經抓到了本質,可以按照這種認識去指導實踐了,但是其實他依舊停留在感性階段,這樣的情況往往是最容易犯錯誤的。

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情況?

是因為人的認識分為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也可以說有直接認識和間接認識的區別。

人類最基礎的活動,是生產實踐活動,在原始社會時期,沒有階級,人和人之間以協作的關係,開始物質生產,打獵,養殖,以及早期的種植等等。

後來,隨著農業得到發展,生產力提升,更多的生活資料被創造出來,於是有了私有制,隨即便開始出現了階級的分化,各階級的社會成員,又以一定的生產關係開始物質生產實踐。

我們的理論認識便從物質生產實踐中產生了,前人或者古人用他們的親身實踐,總結出了很多的理論,這些理論同樣是經過他們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論認識以後,總結並記錄下來。

人的認識不可能完全依賴自己的直接實踐,往往需要借鑑前人的理論,因此就出現了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

別人透過實踐總結出來的理論,在別人那裡,是直接經驗的總結,也可以說是他們的理性認識。

但是這些前人總結出來的理論經驗,在我們還沒親自用實踐檢驗之前,對於我們來說,則為間接經驗,或者我們對這個理論的認識,其實還處於感性認識階段。

我們以前說的,牛頓對牛頓三大定律的認識,和我們從物理課本上學習後認識到的牛頓三大定律是不一樣的。

在他那裡,這是他的理性認識,但是在我們這裡,我們如果沒有將三大定律用於實踐,在實踐中把它上升為自己的理性認識,那麼實際上這個三大定律在我們這裡就仍然處於感性認識階段。

教條主義的根源,就在於把這種理性認識的定律,當做了自己的直接經驗去使用,因此往往無法跟特殊的環境結合起來,造成了理論與實際的脫離。

“知識裡手”的可笑之處,便在於此。

在別人處為直接經驗者,在我們這裡可能還是間接經驗,在別人那裡是理性認識,在我們這裡則為感性認識。

無法看清這種區別,教條主義思想便衍生出來。

這就是認識的第一個過程——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階段,明白了認識的這個階段,就能減少很多錯誤,就知道該如何去學習和提升自己。

其根本就在於,如果我們要做一件事,前提就是先把對這件事的感性認識提升到理性認識,沒有這個過程,憑著感性認識去辦事,就必然產生冒險主義,吃虧的機率就是極大的了。

感性認識——理性認識,這個觀點,就是《實踐論》裡首先要學習的觀點。

大家帶著這個觀點,去讀《實踐論》,就能更深刻的理解和運用了。

接著,我們聊一聊《實踐論》的第二個觀點:把理性認識繼續運用到實踐中。

四、

我們首先從實踐中發現真理,也就是從實踐中得到了理性認識,但是我們還需要把這種理性認識重新放到實踐中去檢驗和發展。

因為一切事物都是處在發展和變化之中的,人在一定階段和時期內對事物的具體認識,都是相對的真理。

所有的思想、理論、計劃、方案都是會變化和發展的。

理論的東西是否符合客觀規律?這個檢驗的過程,在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階段,是不可能解決這個問題的。

必須把它們再重新放到實踐之中,方才可以得到驗證,這就是我們說的: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標準。

那麼問題接著就來了,如何判斷這個理論是否經受住了實踐的檢驗呢?

我們就看它是否達到了預想的目的。

比如《論持久戰》,我們說它是那個時期的真理,它經受住了實踐的檢驗,原因就在於它達到了預想的目的,即透過這種持久戰的方式,取得了預想中出現的勝利,並且這種勝利的過程,同持久戰中預測的幾乎是一模一樣。

於是,我們說“持久戰”是當時的相對真理。

如果你說你的目的是做一個熟人社交的APP,你要把你對如何做這個APP的認識、思考付諸實踐,你預想將來這個APP能夠達到1千萬的下載量,這是你的目的。

結果呢?下載量連一萬都破不了,專案損失慘重,沒有達到預想的目的,那麼我們就說你的理論有問題,是沒有經受住實踐的檢驗的。

現實中,完全按照自己預想的目的出現,是不可能發生的,這是因為事物的發展,同時包含著必然因素和偶然因素,所以完全的預想局面,是永遠不可能出現的。

但是大體的目標,是可以作出預測的,這就是考驗一個人理論水平的標準。

如果你實踐的結果,總是與一開始的預想相差甚遠,甚至不斷的走向你預想結果的反面,那麼這種“實踐”其實就相當於沒有理論指導,而是完全的變成了摸著石頭過河,這種危害往往比理論出現了錯誤更可怕。

五、

在實踐的過程中,因為事物在不斷地變化,所以我們的理論、思想、方法、策略都會隨著情況的變化而變化,在這個過程中,原先的理論認識,也得到了發展,也就是我們說的發展了理論。

在發展的過程中,因為情況的變化,會引起思想、策略、方法等諸般變化,甚至完全變化的情形也是有的。

那麼我們遇到變化以後,就會及時的糾正原先的思想、理論、策略、方法上的錯誤,使得它朝著我們預想的目的前進。

所以,通常情況下:我們看待一個歷史人物在某件事上的正確與錯誤,首先就看他的思想、理論是否達到了他原先預想的目的,如果沒有達到,他是否及時糾正錯誤,以達到目的?

以上,就是認識真理的第二個階段,即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又在實踐中發展真理,這樣一來,我們在某個階段上的認識過程就算是完成了。

總結一下:我們從感性認識——理性認識——把理性認識用於實踐——在實踐中糾正和發展真理,就是我們一個階段上的全部認識論。

也就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迴圈往復,以致無窮,認識也在這個過程中逐步提升。

這既是《實踐論》中所說的,辯證唯物主義的知行統一觀。

那麼,我們通讀實踐論可以明白些什麼呢?

人的認識必須透過實踐,從感性認識提升到理性認識這個階段,是必經的過程,沒有人可以跳過感性認識,直達理性認識。也就是說,你不能妄想不實踐,就直接從書本上汲取現成觀點,當做自己的理性認識,這樣就會犯教條主義錯誤。

人的經驗分為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人不可能事事都是直接經驗,因此我們必須汲取前人的智慧、理論,用於指導我們實踐,當我們在實踐中,把我們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以後,那麼我們才可以說我們掌握了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當我們在實踐中,掌握了事物的規律和本質以後,還要把它付諸新的實踐中去檢驗和發展,原先的認識在糾正和檢驗中,繼續向前發展。

因此,忽略前人理論不行,自己不親自實踐也不行,這就是實踐和理論的統一。

所以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多問自己這樣幾個問題,能減少很多錯誤。

這些問題是:

我對這件事的認識,到底處於感性階段,還是理性階段?

我的思想,是否達到了我預想的目的?如果沒有達到,是哪裡出了問題?

當我們經常問自己這兩個問題,經常按照認識事物的過程去學習理論,去取得經驗,那我們的成長速度會變得非常之快。

這就是《實踐論》,大家拿著這些觀點,再回過頭去看看《實踐論》原文,感受是不是發生了變化了呢?

22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散文詩 | 愛,因你而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