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古人將天文觀測場所稱為清檯、神臺、靈臺、觀星臺、觀象臺等。據歷史典籍記載,夏代的天文臺叫清檯,商代的天文臺稱神臺,周代則又改為靈臺。不過,以上三代中的前兩代早已無法考證,只有周代靈臺的記述稍為詳盡。

《欽定書經圖說》"璇璣玉衡圖"

"璇璣玉衡"指的就是渾儀,圖中描繪的是帝舜攝政之後,使用渾儀觀測天象的情景。這幅圖是後人根據想象畫的,當時還沒有渾儀這樣複雜的天文儀器。

據說周文王時期,曾在都城豐邑西郊築有一座靈臺,"臺高二丈,週四百二十步"。《詩經·大雅·靈臺》稱:"靈臺,民始附也。文王受命而民樂。其有靈德以及鳥獸昆蟲焉。"而且"經始靈臺,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靈臺是觀象占驗之所,古人認為可以據此仰測天意,具有非常大的象徵意義,因此,周文王聚眾修建靈臺,從開始規劃修築,到最終完成,只使用了很短的時間。這其實也是藉助百姓為周王建造靈臺之事,表明文王有德,使人民樂於歸附。

當然,古代統治者一般將觀測天象、占卜吉凶的大權控制在自己手中,以此表明自己是"受命於天",所以天文臺通常只有中央政權才能擁有。周文王建靈臺時,其地位還僅是諸侯,以諸侯的身份建造靈臺,實際上已是僭越犯上的行為。

東漢許慎(約58—147年)在《五經異義》中曾言:"天子有三臺,靈臺以觀天文;時臺以觀四時施化;囿[ yòu ]臺以觀鳥獸魚鱉。諸侯卑,不得觀天文,無靈臺,但有時臺、囿臺。"鄭玄則稱:"天子有靈臺者,所以觀祲象、察氛祥也。文王受命而作邑於豐,立靈臺。"這些都表明,諸侯一般都沒有靈臺,只有天子權力衰弱的時候,諸侯們才敢建造自己的天文臺。

春秋時期的魯國也建有天文臺,稱為觀臺。據《左傳》記載,僖公五年(公元前655年)正月辛亥朔日南至(日南至即冬至日),魯僖公親自登上觀臺觀測天象,史官們對此還作了記錄。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0年)二月己丑日南至,天文官梓慎也曾至觀臺上望氛(望氛即望氣,古代泛指觀天文、望雲氣的活動)。

早期的天文臺除了觀測天象,還兼做氣象觀測,有時還是祭祀的場所。後來隨著天文工作的發展和祭祀活動的制度化,才逐漸將兩者分開。祭祀和頒佈時令等活動被轉移至明堂或者專門的社壇神廟,天文臺逐漸成為專門進行天象觀測的地方。隨著觀測水平的發展,臺上開始出現了各類儀器裝置。

《魯班經》"司天臺式"

西漢時,長安城郊築有天文臺,最初叫清檯,後改稱靈臺,臺高十五仞[ rèn ](古時八尺或七尺為一仞)。上有渾儀、銅表及相風銅鳥等儀器。東漢遷都洛陽後此臺仍在使用。對此,古代地理書籍《三輔黃圖》記載有:"漢靈臺,在長安西北八里,漢始曰清檯,本為候者觀陰陽天文之變,更名靈臺。郭延生《述徵記》曰:'長安宮南有靈臺,高十五仞,上有渾儀,張衡所制,又有相風、銅鳥,遇風乃動……又有銅表,高八尺,長一丈三尺,廣尺二寸,題雲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造'。"

東漢中元元年(56年),當時都城洛陽的平昌門南直大道東西兩邊建有靈臺和明堂各一座。其中,靈臺屬太史令管轄,由一名靈臺丞主持工作,負責監測日月星氣。對此,《東觀漢記》記載:"中元元年初,起明堂、靈臺、辟雍及北郊兆域。"《玉海》引《洛陽記》中也記有"平昌門南直大道,東是明堂,道西是靈臺"。

另據史料記載,這座靈臺應是當時全國最大的國家天文臺。自東漢建武中元元年開始,一直到曹魏和西晉時期,連續使用長達250年之久。東漢天文學家張衡(78—139年),先後兩次出任太史令,負責此臺的觀測工作。可惜此天文臺現在已經不存在了。1974年經考古發掘,這座東漢靈臺的遺址在洛陽城南郊(今偃師縣境內)被發現。

東漢靈臺遺址

考古發現這座靈臺的臺體全部由夯土築成,臺基長寬各約50米。靈臺地面以上部分,因年代久遠,已坍塌為一橢圓形的平面。靈臺的四周有上下兩層平臺,均有建築遺蹟。其中,第二層平臺比第一層迴廊高出約1.8米,其南北寬約8.5米,四面各有五間建築,每面總長約27米,每間面闊約5.5米,可見建築總體規模之大。據記載,此靈臺共有十二扇門。東漢章帝元和二年(85年)首次寫有十二門詩,各以其月祀而奏之,靈帝熹平四年(175年)正月,又寫有十二門新詩,予樂官習誦。

10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虛幻與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