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儀式感用一句話來解釋就是將日常行為儀式化以賦予其意義的行為。說起這個日常行為就很有必要說一說曾國藩對日常行為的理解了,他就是一個極其重視生活儀式感的人。

"書蔬魚豬早掃考寶"是曾國藩治家的八字要訣,被後人稱為八寶飯,當然這和我們臘八吃的八寶飯不同。這八個字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曾國藩整個大家庭生活儀式感的縮影。

書就是讀書,蔬,魚,豬是當時農家種植和養殖,當時人們的生活早以自給自足為主,種菜,餵豬,養魚就是平時的工作。早就是早上起床要早,掃就是打掃衛生,寶就是祭祀祖先,和鄰里兄弟之間和睦相處。

這八個字看起來並沒有什麼,但是在《曾國藩日課十二條》中被列為主敬的第一條的主要內容就涵蓋了這些。曾國藩當時已經做官,以他的實力完全不需要讓自己家裡人依然保持那種清貧的生活方式。

他認為這些都是生活的儀式感,每個人都要參與,當然全家也都是那樣做的。在這種儀式感中能夠讓人的心裡產生一種敬畏。而這種敬畏日積月累就能形成一定的定力,有了定力在遇到事情的時候就有了執行力。

第一條主敬就這樣寫:“整齊嚴肅,無時不懼。無事時心在腔子裡,應事時專一不雜。清明在躬,如日之升。”這句話就是曾國藩認為的儀式感在生活中所起到的積極意義,他認為這是一個人精氣神凝練的一個很好的方法。

可能現在我們已經遠離了自給自足的時代,更多的是透過金錢的方式去換取所需的物品。雖然最終得到的物品是一樣的,可是過程已經失去了,更多的是像是一種機器,甚至對生活已經麻木。

沒有了親身參與其中的經歷,就很難體會到其中的樂趣,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會有現在什麼都不缺但就是生活不幸福的感受,也顯示出了參與的重要意義。

談點高興的,說到過年這個話題,記得小的時候最期待的就是過年這幾天了,女的要花,男的要炮是最真實的寫照。

從吃過臘八粥開始就數著手指頭盼望著過年,特別是過了農曆23小年之後,當天要祭灶,還有很多講究,結束後最想吃的就是那一根根酥脆香甜粘牙的灶糖,上邊沾滿了芝麻,咬一口下去,滿是香甜。

就有這樣一首經典版的兒歌展現了過年之前那充滿儀式感的每一天: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年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這些都是生活中的儀式感,更是忙碌了一年對過去時光的總結,以及對新年的希望。我們用了一個特別貼切的詞叫作:辭舊迎新來形容。

透過這個詞就能夠感受到我們對待生活的態度是非常樂觀又充滿期待的。對待過去我們像對待老朋友要離開一樣心裡充滿了不捨,雙手抱拳告辭彼此珍重。

如果過年就是春節那一天好像我們還不能感到特別激動,而且過完年之後大家也會發現往後比較集中的大型的富有生活儀式感的日子也不是特別多,大多就集中在了春節前這一段準備的時間裡。

這一段時間才是年味含苞待放最美好的時刻,有人說花的美在於未盛開時,過年的年味也在這段準備的時間裡。因此這段日子也格外需要有儀式感。

很多人抱怨過年越來越沒有味道,承認會有這樣的感受,但如果能夠按照像兒歌所唱的那樣親身參與每個日子裡特殊的含義,你就會發現過年真的是一件很讓人期待的事兒。

過年需要儀式感,可能因為工作的原因,或者其它種種原因不能及時參與進去,回到家時一切都已經是準備好的,那麼請注意父母臉上在剛到自己回來的那一刻是不是洋溢著幸福的微笑。

還有為什麼你會千里迢迢回到家裡過年,我想不只是過年沒地方去吧。那種心急如焚歸心似箭的感受不正是有一些期待在裡邊嗎?

回家過年也是一種儀式感的體現,不信你問問那些因為特殊原因不能回家的遊子們,如果有一個機會可以回家,他們會做什麼樣的決定。

儀式感會給我們帶來極高的情緒價值體驗,同時也會讓我們更加珍惜眼前的美好。因為自己身在其中,自己付出了,收穫到的果實有自己付出的一部分,那種收穫的自豪和快樂能讓一個人的心理得到極大地滿足。

關於儀式感還有很多很多,今天就先寫到這裡,明天就是小年了,心中的期待也越來越近。希望我們每一個華夏子孫都能參與其中,讓生活充滿儀式感,當你擁抱生活的時候,生活也在向你張開雙臂。

情源於生活,感發自內心。希望是生活的領跑者,敬畏生活,擁抱生活從有儀式感開始,讓我們每一個人追逐著希望,在充滿儀式感的日子奔向心中的遠方。

16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鬼谷子:小人物人生的後知後覺,大多是因為缺乏對人性的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