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明朝末年,著名史學家張岱在《陶庵夢憶》中表示:“天下只有三家人家,山東孔家、江西張家、鳳陽朱家……

因為當時處於明朝時期,“鳳陽朱家”指的是朱明王朝。

“山東孔家”則是指孔子“衍聖公”一脈,由孔子的嫡系子孫一脈相承,到了明朝末年,衍聖公孔衍植是孔子的第64代孫。

上述兩家人家,“朱家”代表著朝廷,而“孔家”代表著中國兩千多年來的文化正統,張岱口中的“江西張家”指的是誰呢?為何能夠和朱、孔兩家並列呢?

中國古代三大宗教,道教、儒教、佛教。其中,佛教是外來戶,而道教和儒教長期並列,在中國文化傳承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張岱口中的“張家”,正是兩千多年中國道家正統、一脈相承的“張天師家族”。

張天師家族影響了中國1800年,在很長一段時間,人們把張家和孔家並稱為“南張北孔”。今天,筆者來和大家分享這一神秘的家族,以及它傳承到63代後的尷尬。

一、123歲的張道陵

西漢末年,開國功臣張良被後人稱為“謀聖”,張良助劉邦立下不世之功,然而,他不戀權位,痴迷於黃老之道。張良死後,他的後代也精通此道,代代相傳。到了西漢滅亡、劉秀建立東漢時,張良的第7世孫張大順是其祖先張良的鐵桿追隨者。張大順“好神仙之術”,他生下一個兒子,取名為“陵”,希望這個兒子能夠襲承先祖之志,登陵成仙。這個叫張陵的孩子,因為開闢了道家天師道,因此後人稱他為“張道陵”,又稱“張天師”。

張道陵幼年時,聰慧過人,7歲那年,他能把一部《道德經》倒背如流。後來被舉家到太學讀書,張道陵在太學讀書萬卷,天文地理、河洛讖緯無所不通。當年太學有一千多名學子,大家都鑽研儒家學問,張道陵卻嘆息儒家學問不能解決“生死”這個哲學問題,於是,張道陵決定放棄儒學,改學黃老之道。

26歲那年,朝廷任命張道陵任江州令,江州,也就是現在的重慶,那裡多山川,張道陵常常到深山中思考人生,不久他辭官,專心修道。朝廷珍惜張道陵之才,漢章帝、漢和帝兩位帝王先後派人找到張道陵,想聘請他入朝為太傅,張道陵無意仕途,他只想遊歷名山大川,訪道求仙。

後來,張道陵和他的幾位徒弟一起來到江西雲錦山,雲錦山風景秀麗,是修道之所。相傳張道陵在雲錦山盤桓數年,結廬而居,並且在此地煉丹。因張道陵道術有成,雲錦山經常有龍虎出沒,因此雲錦山被後人稱為龍虎山。這也是江西龍虎山是道家聖地的原因。(下圖為龍虎山天師府)

約在公元142年(漢順帝時期),張道陵聲稱他得到了太上老君下凡親傳,讓他為民間掃除妖魔,救護萬民,張道陵因此創立了道教,並尊老子為道教祖先,以“道”為最高信仰。張道陵創立的道教名為“正一盟威道”,又稱“天師道”。張道陵廣收門徒,在四川、陝西等地一度十分風靡。因入教需要納五斗米,因此又稱“五斗米教”。當時天師道按照區域,可劃分為24個教區,規模非常龐大。

根據道教傳說,張天師活到了123歲羽化“成仙”,他臨終前,留下丹藥、斬邪二劍、“陽平治都功印”傳授給了他的長子張衡,並留遺命,張家子孫世代繼承他的衣缽。

二、天師家族,不媚朝堂

張衡這個名字大家並不陌生,但是,張道陵的兒子張衡僅僅是第二代“天師”,和那個造地動儀的東漢天文學家張衡可不是同一個人。道家關於張衡的記載很少,第三代天師張魯卻是一位名人。

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當年劉備要取益州,主要敵人有兩位,一是劉璋,二是張魯。張魯在《三國演義》中只是一個小角色,但在道教史上,卻不可忽略。當年,張魯盤踞漢中,以政教合一的方式把漢中治理得民風蔚然。

張魯治理漢中的方式非常奇特,他在治內不捨管理,全部以教法來治理百姓。例如,教法規定:百姓如果犯錯,會被原諒三次。到第四次的時候,則會重罰。如果犯的是小過錯,則需要修一百步路來贖罪。

這種治理方式,和現在的“駕照扣分”有些類似,出人意料的是,張魯所治理的漢中,在東漢末年的亂世,猶如一片世外桃源。

公元215年,曹操在擊敗馬超之後,南下擊敗張魯,奪取漢中。曹操深知張魯在百姓心中的分量,沒有殺張魯,反而封張魯為閬中侯,張魯因此遷居鄴城,這也促使了天師道在中原地區的發展。後來劉備殺掉夏侯淵,奪取漢中,張魯這個人物,似乎淡出了歷史。

兩晉南北朝時期,天下戰亂不休,為了避世,許多世家子弟選擇加入五斗米教,例如“書聖”王羲之就是其中之一。許多人都知道,南北朝是佛教在中國發展的黃金時機,其實,在佛教發展的同時,道教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到了唐朝時期,因為天子姓李,尊老子(李耳)為祖先,而道教則尊老子為教祖,因此,道教得到了皇家的器重。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間,第12代天師張恆先後得到了多次召見。

開元盛世期間,唐玄宗先後三次召見第15代天師張高,並允許張高在長安城設定祭壇,還免除了龍虎山周圍的賦稅。此後,幾乎歷代唐朝帝王都會召見當時的“天師”,各有封賞。有了朝廷這個靠山,道教在唐朝蓬勃發展。

張天師家族能夠延續1800多年,並不是靠搭上朝廷的東風這麼簡單,因為這個家族在傳承的過程中,有其獨有的風骨。

宋朝是文治時代,也是道教發展的黃金時期,宋朝第三位皇帝宋真宗在達成“澶淵之盟”後沉迷於道教。公元1015年,宋真宗幾次派人前往龍虎山,終於請來了第24代天師張正隨,並賜他“真靜先生”,從此之後,宋朝的歷代天師都被皇帝賜為“先生”。

宋仁宗在位時間較長,身為宋真宗之子,宋仁宗曾召見第25代天師張乾曜,問他如何才能飛昇成仙?

張乾曜回答說:

此非可以輔政教也!陛下苟能還淳返樸,行以簡易,則天下和平矣……

意思是說,皇帝不應該追求成仙,應該無為而治,用最簡單的方法為百姓謀福,才是王道。

北宋的第八位皇帝宋徽宗是一個奇才,此人除了當皇帝不專業,在書法、繪畫、詩詞都是翹楚,同時,宋徽宗還是一位虔誠的道教徒。宋徽宗曾派人請第30代天師張繼先,詢問如何長生不老?張繼先回答說:

此野人之事,非人主所宜嗜。但清淨無為,便可同符堯舜。

意思是說,求仙問道,是“野人”才追求的事情,皇帝有皇帝該乾的事情。

從這裡可以看出,張天師家族之所以能夠傳承多年,除了他們崇尚道教外,還因為他們家族有“不媚”的風骨。他們不會為了討好帝王而失去自我。

三、南張北孔的背後

宋徽宗曾向張繼先請教北宋的國運,張繼先說:

“赤馬紅羊之兆,請修德”。

意思是,在馬年和羊年將會有凶兆,應該多修德積福。

公元1126年,金人南下,勢如破竹,宋徽宗緊急退位,讓兒子宋欽宗登基。這一年,也就是靖康元年,農曆馬年。

第二年,金兵攻陷開封,北宋發生了著名的“靖康之恥”,宋徽宗、宋欽宗和宗室、后妃、大臣等幾千人被金人擄走,這一年,是靖康二年,也就是農曆羊年。張繼先所謂的“赤馬紅羊之兆”全部應驗。

靖康之恥發生之前,宋徽宗派人到龍虎山請張繼先入京,試圖讓他用“法術”破敵,張繼先拒絕無果,只得啟程。

豈不知,自古以來,一個國家的興亡,不能寄託於一個“方外之人”,張繼先被逼無奈,啟程赴京,遺憾的是,在金兵攻下開封那天(1月9日),他死在了半路上。

南宋時期,天師道亦得到朝廷的重視和封賞,南宋滅亡後,忽必烈召見第36代天師張宗演,任命他為“嗣漢天師”,從此,“天師”這個名號,除了是道教內部的稱呼外,還成了朝廷冊封的官方稱謂。明朝建立後,朱元璋是一位特立獨行的帝王。朱元璋雲:“朕乃天子,世間焉有天師?”於是,改天師為“真人”,並任命第42代天師張正常掌控天下道教事宜。

公元1506年,明武宗朱厚照登基,他在召見第48代天師張彥頨時問:

“卿之祖非神仙乎?朕聞神仙長在,今還可見,亦可學否?”

簡而言之,明武宗是問怎麼才能成仙?

張彥頨的回答,和他的歷代祖先一樣,奉勸帝王放棄長生不老的春秋大夢,老老實實為百姓謀福才是正道。後來,嘉靖帝、萬曆帝都信奉道教,道教在明朝的地位日崇。

也就是從明朝開始,“江西張家”有了和“山東孔家”分庭抗禮的資本。所以,在本文開頭提到張岱才說天下有三家,分別是朱家孔家張家。因朱家是皇家,不能類比,所以張家和孔家並稱多年,時稱“南張北孔”。

其實,在“南張北孔”的背後,是中國古代文化發展的某一個形態,同時,也是道家發展的一個新高度。

四、傳承的尷尬

明末清初,順治帝入關後,決定學習漢人尊孔,在尊孔的同時,他也沒有為難道教,只是,滿人信奉喇嘛教,對道家多少有些疏遠。乾隆年間,朝廷甚至取消了道教天師入宮覲見的資格。直到道光年間,才恢復天師入宮,那是因為道光年間第57代天師張存義幫清廷祈雨成功。

公元1912年,溥儀退位,身在江西的張天師家族沒有了朝廷給的“天師”封號護身,被江西都督李烈鈞取消了相關待遇。後來,袁世凱恢復帝制,曾短暫恢復龍虎山“天師”稱號。袁世凱病逝後,張天師再一次被北洋政府冷遇。

公元1924年,第62代天師張元旭病逝,他的長子張恩溥繼承了衣缽,是為第63代天師。

滄海桑田,1800年的張天師家族,遇上了時代的大變革。由於戰亂,張恩溥多年顛沛流離,1949年,蔣總統準備前往臺灣,在臨行前,他特地交代,必須帶上3個重要的人物一起。這三個人分別是:

(一)孔子第77代孫,第31代“衍聖公”孔德成

(二)第七世活佛章嘉呼圖克圖

(三)第63代張天師張恩溥

這三個人,被蔣總統稱為“價值萬金”,因為他們分別代表著儒教、喇嘛教和道教。

就這樣,第63代天師張恩溥被裹挾離開了大陸,來到了臺灣,在臺灣成立了“嗣漢天師府駐臺辦公處”。尷尬的是,張恩溥走的太急,把祖傳的聖劍和璽遺失在了路上,只剩下張道陵親傳的“陽平治都功印”還在身上。

隨著張恩溥年事已高,他開始培養下一代接班人。按照祖宗規定,天師之位一般由嫡長子繼承。於是,張恩溥早早開始培養他的長子張允賢。張恩溥每日教導張允賢道術。據說,這位叫張允賢的接班人極具天賦,然而,慧極必傷,1954年,張允賢因心臟病死在了張恩溥前面,白髮人送黑髮人的同時,意味著接班失敗。

張允賢去世後,張家人立即聯絡張恩溥的次子,然而,對方對修道毫無興趣,一心想在大陸做一位科學家。無奈之下,張家人只得找到了張恩溥的堂侄張源先,1969年,張恩溥去世,兩年後,張源先宣佈出任第64代天師。

只是,張源先的天師也沒這麼好當。後來,一位叫張美良的人自稱是張恩溥之子,並且他拿出了“陽平治都功印”,在眾人的驚呼之中,他宣佈自己才是第64代天師。

同時出現兩個64代天師,一個是張恩溥的堂侄,一個是“親兒子”還有信物,到底哪個才是正朔?這個存在巨大爭議。

無獨有偶,正在二人相互攻擊時,一個叫張道禎的張姓旁支迅速舉行了繼任儀式,宣佈自己才是第64代天師。

這下好了,原來是“二人轉”,現在變成了“三國演義”。三位天師都有自己的鐵桿支持者,而且都有信物,都對外宣稱自己的權威性。總之,第64代天師之爭,現在還在繼續,到底誰是正統,已經說不清楚。

說來也玄妙,在易經中,八卦可生64卦,而正統的張天師,只傳承到了第63代,冥冥之中註定不能圓滿,不知是天意,還是巧合。

五、筆者有話說

在中國,道教歷史悠久,從先秦時期的“黃老學說”,到後來的天師道以及其他分支,道教文化早就融入了中華民族的血液裡。漢朝的“文景之治”裡有“黃老”的影子,中國的易學裡也和道教相互交融,時至今日,中國的道教信徒仍有3萬多人,全國道觀兩千多座。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道教對中華民族的影響不可忽略。

道教主張天人合一、無為而治,歸根結底,勸君王向善,維護百姓才是他們心中的“道”。

道教傳承約兩千年,張天師家族在其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我們不必執著於第64代張天師到底是誰,因為隨著宗教民族制度的改革,張天師家族的“世襲制”被打破是遲早的事情,這是發展的必然。

相信,在我國宗教制度民主發展和改革的過程中,道教作為中國本土發源的宗教,它的發展,早已獲得新生。隨著社會主義的發展,道教也已再次融入時代主流,為祖國的和平統一,為世界的和諧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25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賈平凹的“兩個女兒”,文壇公知的“一團漿糊”——文壇3個怪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