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用相應的治療手段,才能取得滿意的治療效果,《黃帝內經》中所載的治療手段十分豐富而全面,它包括針灸療法、藥物療法、精神療法、導引按蹻療法、手術療法等多種方法。
一.針灸療法
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內經》在治療疾病時以砭石針灸為主,如《靈樞·玉版》說:“故其已成膿血者,其唯砭石鈹鋒之所取也。”《素問·血氣形志》說:“形樂志苦,病生於內,治之以針石。”說明砭石等石針在當時主要用於排膿消腫、疏通經脈,治療癰腫瘡瘍和肌肉疼痛等病證。《靈樞·九針十二原》提倡多用針刺而少用毒藥、砭石,謂:“餘欲勿使被毒藥,無用砭石,欲以微針通其經脈,調其血氣,營其逆順出入之會,令可傳於後世,必明為之法。”由此可見,古人在治療中儘量避免或減少藥石對人體副作用的良苦用心。
灸法常用於補虛和祛寒。如《靈樞·官能》說:“針所不為,灸之所宜……陰陽皆虛,火自當之……經陷下者,火則當之,結絡堅緊,火所治之。”此處之“火”,即指灸法。針亦可補,然對於虛寒或血寒證來說,灸法更為適宜,故均用灸法,以艾灸之火溫陽散寒。
二.藥物療法
《內經》治病,多以針刺為主,而略於方藥。但在藥物的內服外用方面,均開其先河,堪為後世之師。
①藥物內服——在《內經》所謂十三方中,大多屬於內服方藥,如湯液醪醴、生鐵洛飲、左角發酒、澤瀉飲、雞矢醴、烏鰂骨藘茹丸、蘭草湯、豕膏、陵翹飲、半夏秫米湯,小金丹等十一方。已包括了植物、動物、礦物三大類藥物,有用於治療和預防的區別。
②藥物外用——《內經》十三方中的“馬膏膏法”和“寒痺熨法”,即屬外治之例。前者治療口眼喎斜之面癱證,用馬膏熨其急側;後者用棉布浸藥酒熨貼以治寒痺,是中醫最早的一種外治法。
三.飲食療法
《內經》的飲食療法,主要反映在運用飲食調養以扶正祛邪和利用飲食性味以助藥療病兩個方面。
①運用飲食調養以扶正祛邪——《內經》認為,毒藥是攻邪的,因其性味偏頗,故不可過用,主張在毒藥攻邪之餘,再用食養扶正以祛餘邪,從而達到邪去而正不傷的目的。《素問·五常政大論》指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體現了用食養扶正卻病的思想。
②利用飲食宜忌以助藥療病——主張運用飲食的不同性味,以糾正臟腑陰陽氣血的偏盛偏衰,來輔助藥物治療疾病。
一是宜食臟腑所主之本味及相生之味。如《素問·五臟生成》說:“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腎欲鹹。”《素問·髒氣法時論》又說:“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棗、葵皆甘......”
二是要注意飲食禁忌,勿傷髒助病。強調了病後應當禁忌過食本髒相剋之味。如《《靈樞·五味》說:“肝病禁辛,心病禁鹹,脾病禁酸,腎病禁甘,肺病禁苦。”
四.精神療法
精神療法,又稱情志療法,是《內經》治療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內容:
①開導治神法——就是用醫生的語言去影響病人的精神情志和行為,以為治療服務。如果不能調動病人的精神情緒,療效就會受到影響,故《素問·湯液醪醴論》說:“精神不進,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筆者簡單總結為共通共鳴疏導法、盡情傾訴減壓法、講透醫理樂觀法等。
②移精變氣法——是透過祝由,移易精神,改變氣機,來治療疾病,《素問·移精變氣論》說:“毒藥不能治其內,針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說明移精祝由,主要用於治療單純用藥物、針石而療效欠佳的某些疾病,尤其是精神刺激所導致的心身疾病。移精祝由的方法,是透過祝說發病的原由,轉移病人的精神情緒,解除或減輕心理壓力,從而達到調整氣機、治療疾病的目的。
④暗示法——如《素問·調經論》說:“按摩無釋,出針視之曰,我將深之,適人必革,精氣自伏,邪氣散亂,無所休息,氣洩腠理,真氣乃相得。”說明此法是借針刺並運用暗示以調動病人的精神情緒,使精氣守於內,而邪氣散於外的方法,仍屬情志療法範圍。
五.導引療法
導引,是一種肢體運動與呼吸運動相結合的防病治病方法。屬於現代“氣功”範圍。《素問·異法方宜論》說:“中央者,其地平以溼……故其病多痿厥寒熱,故治宜導引按蹺。”《素問遺篇·刺法論》有以導引治療腎虛久病的記載,謂“腎有久病者,可以寅時面向南,淨神不亂思,閉氣不息七遍,以引頸嚥氣順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後,餌舌下津令無數”。此淨神、閉氣、嚥氣、吞津等法,實為後世“氣功”之導源。
六.按蹺(蹻)療法
按蹺即按摩,又稱蹺摩、推拿。是透過舉動病人肢體,或揉按病人某些部位、經穴、以保健或治療疾病的方法。王冰所注的《素問·異法方宜論》說:“按,謂抑按皮肉;蹺,謂捷舉手足。”《靈樞·九針論》說:“形數驚恐,筋脈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說明按摩主要用於治療筋脈不通,氣血失榮之形體疾病。
七.手術療法
《內經》已有切開排膿、穿刺放腹水及脫疽截指、截肢等記載,反映了重視手術治病的思想。但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內經》的手術療法尚處於初期階段,其方法原始而單一。儘管如此,它仍然對後世醫傢俱有較大啟迪作用。如《靈樞·九針十二原》說:“鋒針者,刃三隅,以發痼疾。鈹針者,末如劍針,以取大膿。”《靈樞·癰疽》還討論了脫疽病的截指截肢法,謂:“發於足指,名脫癰,其狀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斬之,不則死矣。”反映《內經》對脫疽病的深刻認識。
腹水積留不去,除了用藥物治療外,《內經》還提出了用筩針穿刺放腹水的方法,如《靈樞·四時氣》說:“徒㽷,先取環谷下三寸,以鈹針針之,已刺而筩之,而內之,入而復之,以盡其㽷,必堅束,緩則煩悗,束急則安靜,間日一刺之,㽷盡乃止。飲閉藥。“㽷,同水。徒㽷,即單純性腹水,而無周身浮腫之證。放腹水的方法是:取環谷(即臍中)下三寸的關元穴處,先用鈹針針刺該處,然後用筩針(指中空如筒的針)刺入腹腔積水處,使腹水從筒針流出體外。視病情,可隔日放腹水一次,不可一次放淨,放腹水後宜急用布帶堅束腹部,同時配合服用通閉之藥來調養正氣,兼去水溼,以防復腫。《內經》在二千多年前,就能提出截指截肢術和筩針穿刺放腹水術,並應用於臨床實踐,實屬難能可貴。
八.醪酒療法
用藥物與酒製成酒劑,治療疾病的方法,稱為醪酒療法。如《素問·玉版論要》說:“其見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已。”《素問·血氣形志》亦說:“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醪酒療法,集藥、酒之長,既可內服,也可外用,既能扶正,亦可祛邪,正如王冰所說:“醪藥者,所以養正祛邪,調中理氣。故方之為用,宜以此焉。”
九.漬浴療法
漬浴療法,是用藥物煎水浸泡或燻洗身體,以治療疾病的方法。《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說的“浴之”等,均屬漬浴療法。本法主要用於治療邪在筋骨皮肉的體表疾病。
十.燒針療法
燒針包括燔針和淬針兩種。如《素問·調經論》說:“病在筋,調之筋;病在骨,調之骨。燔針劫刺其下及與急者;病在骨,焠針藥熨。”吳崑注:“燔針者,內針之後,以火燔之煖耳,不必赤也。”張介賓注:“此言焠針者,用火先赤其針而後刺之,不但煖也,寒毒固結,非之不可。”
說明燔針是用針刺入穴位後再用火燒烤針柄使暖氣內傳之法,現代一般用艾柱穿於針柄,然後點燃艾柱,使其熱力內傳病所。淬針,即火針,是先將針燒至赤熱而後刺入穴位的一種治療方法,意欲借火熱之力治病。因此,上兩法一般只宜用於身體壯實而肌膚筋骨有寒冷痼疾之病人。
十一.藥熨療法
藥熨療法在前“藥物療法”中已有涉及,它是將藥物加熱後,用布包裹,趁熱熨敷肢體患部的一種治療方法。《內經》主要用於治療肢體麻痺諸證。如《靈樞·周痺》說:“刺痺者……熨而通之。”《素問·玉機真髒論》亦說:“或痺不仁腫痛,當是之時,可湯熨及火灸刺而去之。”《靈樞·壽夭剛柔》又說:“刺大人者,以藥熨之。”
十二.冷療療法
冷療,是透過飲用寒冷之物或外處寒冷環境以降低病人體溫的一種治療方法。與現代物理降溫法類同。主要用於治療急性熱病,熱勢居高不降之證。如《素問·刺熱》說:“諸治熱病,以飲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止寒處,身寒而止也。”
十三.束指療法
是用線束扎手指或足趾,來治療某些特定疾病的方法。主要用於治療瘧疾。如《素問·瘧論》說:“瘧之且發也,陰陽之且移也,必從四末始也,陽已傷,陰從之,故先其時堅束其處,令邪氣不得入,陰氣不得出,審候見之在孫絡盛堅而血者,皆取之,此真往而未得並者也。”此即用束指之法,使邪氣不能與真氣相併,而控制瘧疾發作。
十四.吹耳療法
吹耳療法是用竹管向兩耳中吹氣來治療“屍厥”的一種方法。《素問·繆刺論》說:“邪客於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之絡,此五絡皆會於耳中,上絡左角,五絡俱竭,令人身脈皆動,而形無知也,其狀若屍,或曰屍厥。刺其足大指內側爪甲上……不已,以竹管吹其兩耳。”透過吹耳,促進經氣流通,氣機暢達,故可幫助屍厥復甦。亦如王冰所說:“言使氣入耳中,內助五絡,令氣復通也。”
十五.刺鼻療法
是用某種工具或藥物刺激鼻粘膜而取嚏來治療疾病的方法。如《靈樞·雜病》說:“噦,以草刺鼻,嚏而已。”噦,即呃逆,由於胃氣上逆所致。透過刺鼻取嚏,疏通氣機,調理升降,使胃氣和,而噦可自愈。
十六.飢餓療法
飢餓療法是透過限制或禁止病人飲食,來治療疾病的方法。主要可用於實熱證和飲食積滯等病證。如《素問·病能論》說:“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歧伯曰:奪其食即已。夫食入於陰,長氣於陽,故奪其食即已。”怒狂,屬陽熱之證,由於飲食進入體內後,其化生的陽氣充實於四肢,能助陽熱邪氣,故用“奪其食”以削減陽熱邪勢,輔助藥物治療。
綜上所述,《黃帝內經》確實創造了很多治療方法,但總括起來不外內治法和外治法兩類,臨床上應全面掌握,靈活運用,使之“各得其所宜”(《素問·異法方宜論》),以提高治療效果,決不能拘於某種治療方法而坐失機宜,有失醫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