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緣》作為張愛玲第一部完整的長篇小說,前後刪刪改改歷時18年,自然有其自身的價值和意義。
這本書,我看了至少5遍,每一遍,以為自己看懂了,看透了,但過一段時間再看,才覺得,裡面的人和事,一如在塵世紛擾中獨自起舞的蝴蝶,它起起落落、撲撲騰騰的痕跡,就像一把匕首一樣總能直插胸膛。
那麼它講了什麼故事呢?
故事1:
人心,是最難測的
曾經以為,那時候的大太太總是最愛丈夫的,不管是媒妁之言還是婚戀自由,她對他,一開始有一點懼怕,後來還是不可避免地愛上。
但,《半生緣》中的沈太太,不是這樣的人。
書裡,其實關於沈太太以及丈夫沈蕭桐,描寫並不多,只知道他是南京富商,和沈太太育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在孩子小健出生後不久就死了,小兒子沈世鈞不想按部就班繼承家業,畢業後跑到了上海上班。
沈蕭桐年輕的時候,娶回來一個風塵女子當姨太太,她和他生的兒女,比沈太太這邊的多,沈蕭桐一直住在姨太太那邊。
沈太太這邊,由於大兒子已死,小兒子不在身邊,沈蕭桐又不常回來,她和大兒媳婦,一個守活寡,一個活守寡,日子過得很冷清。
沈太太對丈夫,說不上愛,以前在一起,也常常吵架,之後他去姨太太那裡住,她倒沒有過多的埋怨,也沒有明顯的想念,只在過年過節的時候,要求他回來祭祖。
沈太太這邊,表面雖然表現得一副不在乎的樣子,但心裡卻暗暗盤算著該怎樣趁丈夫還在世時,牢牢抓住他手上的管家權以及市場上的人脈,以便萬一哪天他撒手人寰了,她們不至於什麼好處都撈不到,白白讓姨太太那邊佔了便宜。
沈蕭桐生病時,沈太太把沈世鈞從上海喊回來守著,表面上是給他安慰,實際上還是希望利用世鈞的出場,讓沈蕭桐把管家權交給他。
姨太太不甘示弱,把小兒子也拉到沈蕭桐的病榻前,逼兒子說他關心爸爸。
沈蕭桐看著幼小的孩子,心裡暗生淒涼,一大家子人,都需要他照顧,而他,連個可以依靠的人都沒有。
這時候,他看到自己和沈太太的兒子世鈞似乎還溫順可靠,也能為他管理生意上的事情,便生出了要回沈太太這邊養病的心。
沈太太知道後,終於露出了常年緊鎖的眉頭,立刻就回家收拾床鋪,還做了他曾經誇讚她做得好的萵筍肉丸子,一家人更是為了“父歸”忙得不可開交。
這是她愛他的表現嗎?其實不是。她不過是覺得在自己的丈夫被別人霸佔去的日子裡,那口咽不下的氣,現在終於都贏回來了。
只是她這份心,由於沒有對誰說,便沒有人發現,連世鈞都誤以為,母親是因為對父親思念太久了。
此時,姨太太那邊的私心,也完全暴露無遺。
當沈蕭桐決定回沈太太這邊時,她不顧之前表現出來的溫順,上前同他搶起股票和存摺來,這讓她先前那些看似痴心的愛,全變成了沈蕭桐的寒心。
人心真像一口井,一個人表面對你好,原來背後有著很深的理由。
沈蕭桐大概怎樣都想不到,平時在他面前努力經營家庭、他生病時搭一張床在旁邊日夜伺候的姨太太,惦念的竟只是他鎖在盒子裡的各種票據。
而沈太太這邊,也只是將他當成與姨太太較量的籌碼。
所以當他死在她懷裡,她便覺得這回誰都無法把他搶走,這蓋棺定論的事情,讓她心裡非常安定而舒泰。
原來,其實她們都不愛他,相比對他的感情,她們更看重的,不過是他手裡的權和錢。
人心,到底才是最難測的。
故事2:
人心,是最可怕的
其實,人心難測不可畏,人心如霜才可怕。
祝鴻才離開鄉下到上海來前,已經娶妻生女,但他沒帶走她們。
到上海,他賺了錢,混出了名堂,但妻子死時,他看都不回去看一眼,妻子的棺材,還是鄉親們湊錢買的。
他和舞女顧曼璐結婚,倒是把女兒招弟從鄉下接到了上海,但他從來都沒關心過女兒,就好像她的來去,對他而言,都只是可有可無的塵埃。
婚後,祝鴻才沒有收心,不僅繼續流連於風月場,還打曼璐,甚至不回家。
曾有一些時刻,曼璐想對招弟好,目的是希望以她為紐帶,挽回他的感情。
對結髮妻子和女兒尚且無情的祝鴻才,對舞女曼璐,如何能有情有愛?他的心,簡直比霜還冷。
他娶她,一方面是被她逼的,一方面,是因為他聽顧老太太無意中說,小時候有人給曼璐算命,說她旺夫。
僅憑這一點,他才娶了她,然而這不是愛情,其實連基本的情意也算不上,因為但凡他有點情,就不會向曼璐提:
如果要讓他回家,除非她把顧曼楨拿住許給他當姨太太。
最後,祝鴻才如願得到曼楨了,但他並未如先前承諾的那樣乖乖回家。
多年後,曼璐死,曼楨回來和祝鴻才結婚,他還是心若冰霜。
曼楨和他結婚後,被迫辭掉了工作,為孩子,她什麼都忍下了。
但是,祝鴻才在外面養了朋友的遺孀,還親自帶對方的女兒到醫院去看病,他親力親為的樣子,若不是知道他前面故事的人,一定會因為他彷彿是個好父親感動流涕。
可惜祝鴻才不是讓人感動的好父親,面對女兒招弟的死,面對前妻以及曼璐的死,他近乎於無動於衷,之後對待他和曼楨的孩子榮寶,不是打就是罵,哪裡有個做父親該有的樣子?
但凡他有責任心、顧家,鄉下的前妻生病,他寄錢回去救治,她未必會死;但凡他收斂自己的浪蕩行為,對顧曼璐上心一些,她未必會死得那樣快;但凡他對女兒多關心一些,在她生病的時候及時帶她去醫院,招弟一定能好好活著。
然而,這幾個人命運最重要的轉折點,他都缺席了。
可以說,她們三人的死,其實和祝鴻才有著間接關係。
人心,真是最可怕的,何況,祝鴻才根本就沒心。
故事3:
人心,是最涼薄的
曼璐為養家出去做舞女,那時候她不過十多歲,她有自己心愛的人,有自己喜歡讀的書,也理所應當有美好的未來。
然而這些,都被她那個只知道在家當顧太太的母親給毀了。
都說為母則剛,但顧太太,有本事生那麼多兒女,卻沒本事養。顧先生死後,她沒有出去謀生養家。
反而是隻有十多歲的曼璐,不惜出賣自己的肉身和笑臉換一家人幸福。
顧家住在曼璐和曾經一個包養她的人留下來的兩層樓高的小洋房裡,樓下潮溼陰暗,住的是曼璐,樓上生命繁茂,住的是奶奶、顧太太和弟弟妹妹們。
樓下的生活,一直向下,是萎靡,也是毀滅;樓上的生活一直向上,是盛開,也是陽光。
只是好像樓上的人,忘了他們的光明,是踩著樓下人的肩膀夠到的。
所以就算曼璐耗盡一生力氣為家人努力,在家人心裡,她就是那個讓人抬不起頭的舞女,也是妹妹曼楨結婚的阻礙,更是弟弟們閃爍迴避、羞於啟齒的話題。
他們總想極力和她撇清關係,就連一直識大體的曼楨,竟然也冒出來希望姐姐死掉的想法,這真是令人唏噓。
聰明敏感如曼璐,她不是感受不到,這也是她為什麼明知道祝鴻才不是人,卻還是希望他趕緊娶她的原因之一。
只是,著急把婚姻當救命稻草的曼璐,心裡也住了惡魔,她在誤會自己的初戀情人張豫瑾和妹妹有染時,徹底將妹妹推向了深淵。
這一家人,難時抱團取暖,好時相互傷害,終究,還是因為心性涼薄。
但凡她們心裡還有一點暖意,那麼,曼璐嫁給祝鴻才後,後面的悲劇,未必會一個接一個發生。
可恨的是,當悲劇發生後,顧太太以及上上下下的人所表現出來的狀態,冷得令人髮指。
首先是顧太太拿了曼璐給的錢後,一家人搬去了江蘇,再不管曼楨的死活。
其次是曼璐面對上門來找曼楨的沈世鈞,三下五除二就將他打發走了,一點都不念姐妹情。
最後是伺候曼璐的丫鬟阿寶,曼楨遭遇磨難時,曾乞求她拿來紙筆,她想給世鈞寫信,為表明她對阿寶的感恩,她還摘下和世鈞的訂婚戒指作為回報。
阿寶口口聲聲答應,轉身卻報告曼璐,並以戒指為證拿到了一筆豐厚的報酬。
可以說,她們都是將曼楨推向黑暗的一個團體。
原來,不是世界太黑暗,而是由於人心太涼薄,所以並沒有誰,真的會設身處地去為誰想為誰忙。
而揭開這層面紗,張愛玲竟用了18年時間,才最終在《半生緣》裡落成文字。
以前,我看電視劇版《半生緣》,以為看懂了。
後來看書,也以為看明白了。
然而再讀一遍,卻依然被張愛玲的文字刺痛著,並且,每次刺痛的部位,都不同。
張愛玲的文字,就像是一瓶老酒,如果只是一口灌下去,也就下去了,什麼味道也沒品出來,但是,如果你細啜慢飲,就會發現,後勁足得令人頭暈目眩。
在小說裡寫情愛,並不是張愛玲的主基調,她要講的,其實是世事的無常,以及人心的最涼最冷。
奈何當我們真正看懂的時候,內心,早就被現實的涼薄浸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