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其餘三者為《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黃帝內經》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中國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

內經曰:餘聞上古之人,春秋①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 人將失之耶?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②者,法於陰陽③,和於術數④,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⑤,而盡終其天年⑥,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⑦,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⑧,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註釋】:

1.春秋:指人的年齡。

2.知道: 懂得養生的道理。

3.法: 取法,效法。 陰陽:天地變化的規律。

4.術數: 古代稱各種技術為術數,包括類似於今天的科學技術及各種技藝等方面的內容。因為在"術"中有"數"的規定,故稱"術數"。如在彈琴的技藝中就要掌握一定的數量的關係。 這裡指調養精氣的養生方法。

5.形與神俱: 形體與精神活動一致。形神是中國哲學及中國醫學的重要範疇。古人認為人是形與神的統一體,形體來源於地的陰氣,精神來源於天的陽氣,二者結合化生為人,二者的分離就是人的死亡。因此,養生的要義就是要保證形與神的統一。

6.天年:人的自然壽命。

7."以欲竭其精" 兩句:《黃帝內經》繼承了道家精氣論自然觀,認為包括人在內的萬物由精氣所化生,養生之道重在保養真精。《老子·二十一章》雲:"道之為物,惟恍惟惚。....其中有精,其精甚真。"

8.御神:控制精神過度思慮,以免過度消耗精氣。

【譯文】:

黃帝問岐伯道: 我聽說上古時代的人,年齡都超過了百歲,但行動沒有衰老的跡象; 現在的人,年齡到五十歲,動作就顯得衰老了。這是時代的不同呢?還是人們違背了養生之道的緣故呢?

岐伯回答說: 上古時代的人,大都懂得養生之道,取法天地陰陽的變化規律,用保養精氣的方法來調和,飲食有節制,起居有規律,不過分勞作,所以形體和精神能夠協調統一,享盡自然的壽命,度過百歲才離開世間。現在的人就不同了,把濃酒當作甘泉般地貪飲,把任意妄為當作生活的常態,醉後還勉強行房,縱情聲色, 以致精氣衰竭,真氣耗散。不撞得保持精氣的盈滿,不明白節省精神,一味追求感官快樂,違背了生命的真正樂趣,起居沒有規律,所以五十歲左右就衰老了。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散文:五蓮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