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一般人的快樂和幸福,往往都是相對的,而且是透過與他人對比才產生的。

比如,範偉有句經典電影臺詞:幸福就是我餓了,看別人手裡拿個肉包子,那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別人穿了一件厚棉襖,他就比我幸福;我想上茅房,就一個坑,你蹲那了,你就比我幸福。

但是,生命是一團慾望,慾望不能滿足便痛苦, 滿足便無聊,人生就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

可見,透過外界獲取而得來的相對幸福也有很大的弊端,會讓人越得到越痛苦,若是得不到就更加痛苦。

曾經聽過這麼一句話“人不開心的根本原因是智慧不夠”,現在想想也會覺得很有道理。因為當我們追求幸福與快樂的方向出了錯誤,付出努力再多,也是徒勞的。

讀了《莊子》,我們才猛然發現:一個人之所以不快樂,是因為不懂得莊子所說的“以理化情”。

何為“以理化情”呢?就是指具備高深的智慧後,能夠明白事物的真理,用道理來疏通感情上的困惑。

人生,除了病痛以外,我們感受到的痛苦,其實都是價值觀帶來的,並不真實存在。如果誰能夠得“道”,發現事物的真理,便會內心坦然豁達,繼而想明白很多問題,真正做到“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不念過往”。

而這就是莊子所能達到的“無情”境界,可這裡所說的無情不是指冷血的意思,而是指看透真相後的不動心、不動情

比如說,普通人對死亡缺乏足夠的認知,對死亡充滿恐懼和憂慮,但是莊子所看到的真相已經超出了死亡的表象,而是達到了“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真人境界。

所以,莊子的妻子去世了,惠施前去弔喪,卻看到莊子蹲在地上,鼓盆而歌。惠施生氣地說道:你不哭也就夠了,又鼓盆而歌,不是太過分了嗎?!

莊子解釋道:不對的,我妻子初死之時,我怎麼能不感慨傷心呢!然而考察她開始原本就不曾出生,不僅不曾出生而且本來就不曾具有形體,不僅不曾具有形體而且原本就不曾形成氣息。夾雜在恍恍惚惚的境遇之中,變化而有了氣息,氣息變化而有了形體,形體變化而有了生命,如今變化又回到死亡,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執行一樣。死去的那個人將靜靜地寢臥在天地之間,而我卻嗚嗚地隨之而啼哭,自認為這是不能通達天命,於是就停止了哭泣。

莊子用道理說服了惠施,惠施也認為莊子說道有道理,也就不再責怪莊子了。這就是莊子在生活中“以理化情”的典型例子,看似很無情,卻也很有道理,只因為思考問題的高度更勝人一籌。

天下雨了,人們不能出門,大人往往能夠理解,但是小孩卻喜歡發脾氣、生氣。原因就是在於:大人懂得更多,看得更遠,理解生活中發生的不順心事,繼而比小孩所感到的失望、惱怒要少得多。

正如斯賓諾莎所說:"心靈理解到萬物的必然性。理解的範圍有多大,它就在多大的範圍內有更大的力量控制後果,而不為它們受苦"。這個意思,用道家的話說,就是"以理化情",感情可以以道理和理解來抵消。

道家認為,聖人對萬物的自然本性有完全的理解,所以表現得不隨便動心,甚至是無情。

其實,我們與其說莊子是無情,還不如說他是不為情所擾亂,內心不受世界變化的影響,能夠和現實好好和解,繼而享有"靈魂的和平"。

所以,人們常說:當你看不慣的人與事越來越少,說明你已經越來越成熟!成熟不是指身體上的,而是指精神上的,而越接近真理的人,思想越是成熟,對外也會表現得很“無情”。

一個人,若是能夠學會“以理化情”,讓“無情”成為一種常態,不依賴外界事物,獨立自主,因而獲得的幸福也不受外界事物的限制。如此這般,他就得到了絕對的幸福。

14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子夏:師從孔子,弟子們大名鼎鼎,自己享壽一百多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