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一、

人可以有情感覺知,但不應該有“情緒”。

情感是與生俱來的人之本性,但是在生活中,人通常因為情感延伸而生出多餘的情緒,這對於一個人來說是非常糟糕的一個狀態,因為當一個人被情緒蠱惑了本心之後,不管是念頭還是行為,很難做到恰到好處。

惠子說:“既然是人,怎麼沒有感情呢?”

莊子就說:“是非的分別是我所說的情,我所說的無情就是不要因為好惡愛憎之類的情緒,損傷自己的本性,要經常順其自然,而不是人為的去增益生命。”

惠子說:“不人為的增益生命,怎麼能儲存自己的身體呢?”

莊子說:“道賦予你容貌,天給了你形體,不以好惡之情損害你的本性,如今你外露你的精神,耗費你的精力,靠著樹幹休息,依憑几案閉目假寐。自然授予了你形體,你卻以‘堅’‘白’的詭辯而自鳴得意。”

這一番道理其實講述的就是順應天地自然變化,不以自己主觀情緒擾亂自然規則的態度。

天地自然之間有它本身的演變規則,而這種規則通常會和人的主觀情緒產生衝突,因為我們總會站在自己的意識去評判斷事物的好壞對錯,並且抵抗那些本身我們無法改變的既定存在的東西。

而最後的結果則是在未能改變現狀的同時,又因為主觀情緒的過度干擾,而損傷了自己的心體。

《中庸》之中有一句話,叫: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

喜怒哀樂四種情感是人們存在的正常反應,如果一個人缺乏了情感上的感知,那就是心理出現問題了,而且人的情感也需要得到正常的宣洩。

比如說,當一個人看到好的事情時就喜形於色,遇到不好的事情就產生悲傷,這都是正常狀態,但是這種狀態未發之前稱為“中”,也就是沒有偏斜,合乎適度的狀態,但是能在情緒產生之後,並且表現得適合常理,適合節制,這就稱之為“和”,這就是中庸之道的智慧。

而我們所說的道理就是如此,一個人應該有正常的情感,也就是中庸的姿態,但是不應該有超過“中和”的過度舉動。

這就是告訴我們要保持心靜如水的人生姿態,在感受事物的同時也能夠自我剋制和引導,正確剋制自己的念頭和言行,避免自己因為主觀意識情緒上的衝動,而做出錯誤的舉止。

二、

《禮記》之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子夏晚年的時候因為喪子而悲痛過度,導致雙目失明,後來離群所居,生活十分悽慘。

曾子去看望他的時候,二人相對悲泣流涕,子夏悲憤地對曾子說:“天哪,我並沒有什麼罪過,為什麼讓我承受這樣的苦難?”

曾子就對他說:“你為什麼認為自己沒有罪過呢,以前我們在洙水和泗水之間侍奉老師的時候,那是多麼美好的時光,後來你離開朋友獨自回到西河講學,他們都稱你為老師,而不知道我們共同先師的思想,那個時候的你只看重樹立自己的名聲,這就是不仁,這是你的第一條罪過;你因為親人之喪而深陷於悲痛之中,心中並無天下蒼生苦難,也沒有做出讓人稱道的事情,這是不義,這是第二條罪過;你兒子死了便哭瞎了雙眼,沒有珍惜父母給予的身體,這是不孝,這是第三個罪過。”

子夏聽了若有所悟地說:“我錯了,我離開朋友獨自居住太久了。”

天災人禍的降臨是我們無法選擇和躲避的,也出乎我們的意料,誰也不願意面對這種災禍的打擊,悲傷哀痛之情在所難免,這是人之常理。

但是我們更要知道,災難並不以自己的主觀意識為轉移,當面對自己無法改變的局面時,也需要適當收斂負面情緒,以免於情緒對於自己的傷害。

也就是讓悲傷哀痛有所適度,這不僅僅是對自己的厚待,也是對於已故之人的安慰。

《道德經》之中有一句話,叫:

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讓萬物自然的產生,而不去人為創造,任其自由發展而不強加自己的意志,功業成就而不據為己有,因為不據為己有,所以不會失去。

這個就是聖人處事之道的智慧,智者明白世間萬物變化的自然規則和內涵,所以能夠在面對自然變化時超越自己的情感,採用順其自然的態度去接納這些人與事,包括自己不願面對的局面。

這就是道家思想一再強調的無為而治的道理,它和儒家的“中庸”相比較,有著本源相通的道理,而這看似是消極順應的姿態,卻是另一種積極對待人生的無上智慧。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10
最新評論
  • 1 #
    讓萬物自然的產生,而不去人為創造,任其自由發展而不強加自己的意志,功業成就而不據為己有,因為不據為己有,所以不會失去。 這個就是聖人處事之道的智慧,智者明白世間萬物變化的自然規則和內涵,所以能夠在面對自然變化時超越自己的情感,採用順其自然的態度去接納這些人與事,包括自己不願面對的局面。 這就是道家思想一再強調的無為而治的道理,它和儒家的“中庸”相比較,有著本源相通的道理,而這看似是消極順應的姿態,卻是另一種積極對待人生的無上智慧。
  • 2 #
    人生忍讓,從不爭為! 自始孤獨,書是好友! 知恩必報,言而有信! 人小雖弱,正心永久!
  • 3 #
    人類存在起就有了情緒,沒有就成了死人。情緒是人的保護機制,只不過別陷入太深就行了。
  • 4 #
    災難並不以自己的主觀意識為轉移,當面對自己無法改變的局面時,也需要適當收斂負面情緒,以免於情緒對於自己的傷害。也就是讓悲傷哀痛有所適度,這不僅僅是對自己的厚待,也是對於已故之人的安慰。
  • 5 #
    《道德經》:保留對於事物的感知,收斂人生多餘的情緒
  • 6 #
    有一種豁然開朗的心情,謝謝先生以這種通俗易懂的文字讓我瞭解到這就是‘’道家思想‘無為而治’的道理
  • 7 #
    如果人類做到了。你就不會說說這些話了。莎士比亞說。虛偽。無恥。變態。是人類的本性。唇亡齒寒。兔死狗烹。生老病死饒過誰
  • 8 #
    人可以有情感覺知,但不應該有“情緒”。 情感是與生俱來的人之本性,但是在生活中,人通常因為情感延伸而生出多餘的情緒,這對於一個人來說是非常糟糕的一個狀態,因為當一個人被情緒蠱惑了本心之後,不管是念頭還是行為,很難做到恰到好處。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中華歷史故事|盤古開天闢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