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誰能想到,一首從盛唐紅到日本,流傳了一千多年的七絕,渾身上下都是問題?

很早以前就開始有人質疑張繼的這首《楓橋夜泊》了,因為他在詩的末句裡提到了“夜半鐘聲”。但是,哪裡有寺廟會在半夜敲鐘呢?

儘管從唐朝開始,就有許多張繼的支持者舉證說明:寒山寺在古代,真的有在夜半敲鐘的習慣。但是,爭論依舊沒有停下來。

其實張繼的這首詩,問題不光出在“夜半鐘聲”上。當張繼寫下第一句詩時,就已經註定要出麻煩了。因為他這首詩光是第一句,就被現代人挑出三個“懸疑”。

一、“月落烏啼霜滿天”的三大“懸疑”

首先,“烏”到底是什麼樣子的鳥。其次,這句詩究竟寫的是白天還是晚上。最後,霜明明在地上,為什麼要說“霜滿天”?

由於這三個問題的前兩個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我就合在一起講了。“月落烏啼霜滿天”這一句詩,主要是在交代事情發生的時間,以及當時的天氣。

人民文學出版社八零版的《新選唐詩三百首》中說,這一句寫的是“秋天的夜晚”,月亮落下去了,烏鴉開始啼叫。

而中華書局的《唐詩三百首詳析》,也做了差不多的解釋。時間是在“半夜”,所以才能和末句的“鐘聲”相呼應。上海辭書出版社《唐詩鑑賞辭典》,同樣說是“一個秋天的夜晚”。

但是,有人提出了一個疑問:哪有烏鴉會在秋天的夜晚啼叫的?因為烏鴉只會在黃昏或者是清晨的時候啼叫。

於是,有一位叫徐文的學者提出:這裡的“烏”其實不是指的烏鴉,而是指的烏臼鳥。並舉了南朝樂府民歌《讀曲歌》為例子:

打殺長鳴雞,彈去烏臼鳥。願得連暝不復曙,一年都一曉。

這首民歌裡面說,要打死啼鳴的大公雞,再彈走“烏臼鳥”。因為,唱歌的人不想天亮。他大概是想睡覺,巴不得一年才天亮一回。

由於雞是清晨打鳴的,所以可以證明“烏臼鳥”也是在清晨啼叫。可見,《楓橋夜泊》中寫的事,其實也是發生在一個清晨。

但是,他的這種說法,並沒有得到大多數學者的認可。不過在民間,還是有許多的人和他一樣,認為“月落烏啼”發生在一個清晨。

月落一般有三個時間段:一,陰曆每月初一至初十,上半夜;二、陰曆每月十一至二十,下半夜;三,陰曆每月二十一至最後一天,清晨。

彷彿並沒有什麼鳥兒會在半夜啼鳴,因此月落的時間就必定是清晨。可是,為什麼這麼多的大出版社,這麼多的詩詞專家,非要說寫的是“半夜”呢?

這是因為,張繼在詩的末句直接寫明瞭時間是在“夜半”。假如詩的第一句寫的是清晨,那麼這首詩的時間跨度就太大了。剛剛還在講早上發生的事,結果莫名其妙又寫到了半夜,說不過去。

於是有人提出一個觀點,說這裡的“烏”並不是指動物,而是指“烏啼山”。明月從“烏啼山”的背後落下,天空中繁霜暗凝。另外,不但“烏啼”是指一座山,連第二句中的“愁眠”也是一座山。

可是,這烏啼、愁眠二山,本來就是先有了張繼的《楓橋夜泊》後面才得得名。所以關於這個“烏”字的爭論,以及詩的第一句到底寫了清晨還是半夜,爭論還沒有結束。

至於“霜滿天”,也有人認為是錯誤的。因為霜是在寒冷的天氣中,由地氣上升,在地面和草葉上凝結而成。它是不可能生到天上去的,所以張繼是在胡說八道。

也有人解釋說,詩人當時正在漁船中睡覺,突然被烏鴉叫聲驚起,然後探出頭來向外看。首先看到的是凝霜的樹枝在水面上的倒影,所以他說“霜滿天”不為錯。

不過也有人說,當時都“月落”了,他還能夠看清楚倒影嗎?可能是因為空氣太寒冷了,激發了他的想象罷了。

二、要“唯美”不要邏輯

張繼這首詩從唐代開始,就一直走紅。近代各種詩集抄本,蒙童讀物裡面都有它的身影,起影響力可以算是非常大。

近代學者俞陛雲認為:唐代七絕佳作如林,就只有《楓橋夜泊》這一首傳到了日本,並且還是“凡婦孺皆習誦之”。中外共賞,可見其魅力之強。

為什麼這首詩能有如此高的待遇呢?因為這首詩的意境非常優美,所以儘管詩裡面有很多的未解之謎,大家還是對它十分追捧。

張繼這位詩人,現在留下來的相關資料比較少,只知道他是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進士及第。可見,是一個非常有學問的人,而且他曾經當過鹽鐵判官。

《中興間氣集》說他是:“其於為文,不事雕琢。詩體清迥,有道者風。”意思就是說他寫的詩,不刻意講究修辭。風格清新,與眾不同,有一些道家的風範。

所以張繼創作這首詩的時間很可能極短,只是興之所致,隨意發揮的結果。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他進士及第之後,還沒來得及等朝廷封官,安史之亂就爆發了。

張繼只得從京城孤身出逃,途經蘇州,在秋天的夜晚泊於“封橋”。後來,這座橋也因為他的詩改名為“楓橋”了。

半夜裡,烏鴉被什麼東西驚飛,因此才有了“月落烏啼”的名句。至於“霜滿天”,有可能不是他眼裡見到的真實景象,而是他對那個寒夜,以及當時的環境起的“心理感受”。

張繼在創作這首詩的時候,內心是充滿了憂懼與哀愁的。《唐才子傳》中說他是一位博學多才,為官有道的能人,在政治方面享有良好的聲譽。

但是當時的國家動盪,他個人的前途也變得十分渺茫。在逃亡的狀態下,他根本沒有心情去打磨詩作,只能隨感而發,而且不雕琢本來就是他的風格。

不過,恰恰也是因為他的這種風格,才造就了這首詩的“開放性”,讓讀者有了“無限解釋的可能”。

結語

詩歌對於寫作者而言,其實是透過文字傳達自身感受的一個載體。而詩歌對於讀者而言,是透過文字激發想象的一個媒介。

讀詩其實就如同我們讀小說一樣,“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詩歌的讀者,本身就是詩的“二次創作人”。

有人批評張繼這首《楓橋夜泊》,為了“唯美”,沒有把詩“寫通”。其實,我覺得完全沒有這個必要。因為詩歌是一種抽象藝術作品,完全合乎邏輯的東西,對於藝術而言是死板的。

所以,不管“烏啼”是什麼,也不管第一句寫的是夜晚,還是清晨,或者是白天,更不要去管寒山寺半夜到底敲不敲鐘。

透過閱讀這一首詩,讓它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在你自己的腦海裡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故事”。只要你真正能夠感受到它的那種美,也就等於是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答案。

10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