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王陽明:“吾輩用功,只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得一分人慾,便是復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灑脫,何等簡易!”

王陽明認為,人應該“求減不求增”,減少自己的慾望,天地間便多了一分天理,這就是人生快樂、灑脫的法則。

而這個法則也與“心學”相照應,天地間萬事萬物都是人心的寫照。世間之風月、景物本就沒有煩惱、快樂之別。

有區別的是人的內心,一個人內心若是繁雜,煩惱就自然多;一個人內心簡單,快樂容易了許多。

唐代詩人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其中一句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大自然中的月亮、太陽、風、山河、他們永遠如此。古人看到天和雲,和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天和雲是一樣的,未來人看到的也是這個自然天地。江月雖一樣,但情懷卻不盡相同。

生活中,很多人都往往自尋煩惱,自己給自己套上枷鎖,從而讓自己疲憊不堪。每個人都不願意讓煩惱纏身。

有人試圖透過酒精、尼古丁和大量的鎮靜劑來解除不安和痛苦,也有人把大部分精力用於消除外在表明上的痛苦,以獲得一種暫時的解脫,或者整日整夜地守在電視機前,嘴裡還不停地咀嚼這零食。

而這些方法不是麻痺自己就是給自己帶來另一種煩惱、痛苦或者傷害,與其這樣倒不如給自己減壓,解除這些束縛,從而讓自己活得輕鬆、活得快樂。

人生的痛苦和悲哀皆由心造,人的心能大能小,痛苦和悲哀也源自於人心的不同。一個擁有快樂心情的人,就會遠離痛苦、悲哀。

人生的煩惱多半是自己尋來的,而且大多數人習慣把瑣事的小事放大。“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自然的威力,人生的得失,都沒有必要太過計較,太計較了就容易受其影響。

我們降臨到這個塵世中並不是來尋找煩惱的,所以我們沒必要成日在憂傷和苦悶中度過,這樣的人生又有什麼意義呢?

快活地奔走在眼花繚亂的世界,在雜亂中尋找寧靜,在失意中追尋進取,做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快樂者,這樣的人生才活得有意義,有價值。

我們每個人的身體都好比是一個小小的院落,臉上的五官就是五個房間,而心臟則是大廳。想要生活在一個寧靜的院落裡,那麼我們就必須保證這五個房間和一個大廳都處於安靜的環境之中,尤其是大廳的寧靜,顯得最為重要。

心中的安寧是一切外在事物寧靜的源頭,因此心臟也理所當然地成為五官的總領,只有當人們擁有一顆平靜的心時,五官所聽到的、所看到的、所聞到的以及所嚐到的,才可能是甜蜜和幸福。

“魔鬼不在心外,魔鬼就在自己的心中”就像王陽明說的:“擒山中之賊易,捉心中之賊難。”這樣看來,自己的敵人就在自己心裡,自己的煩惱痛苦也都是自己心裡的魔,能將其降服者,也只有我們自己。

苦是樂的源頭,樂是苦的歸結,與逆境共處,吃苦如吃補。挫折和失敗才是人生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人常說:“沒有苦中苦,哪有甜中甜”。

王陽明:“啞子吃苦瓜,與你說不得。你要知此苦,還須你自吃。”

生活的波浪在高峰時,人顯得快樂,在低谷時,人便顯得痛苦。而波浪永遠都是忽高忽低,沒有永恆的上揚,也沒有永恆的傾瀉,所以人生是痛苦與快樂交織並行,二者相伴相生,即矛盾又聯絡。

所謂“沒有痛苦也就無所謂快樂”,就是告訴我們要正確對待人生的苦樂。逆境對個人的發展不利,但是卻能磨礪人的意志,使之由脆弱變得堅強,變得韌性。

王陽明歷經了磨難,心性比以前更堅強了。他開始瞭解群眾疾苦,為生民立命,在艱苦的環境中成長著自己,最終構建了心學理論的大廈。

“不經風霜苦,難得臘梅香。”成功的快樂,正是經歷艱苦奮鬥後產生的。吃得苦中苦,方能得成果。古人“頭懸樑,錐刺股”,苦則苦矣,但他們苦功上實現上進之志氣。這本身就是一種快樂,以苦為樂,苦中求樂,其樂無窮。

人生就是一個過程,航行在人生之船上,我們可能經歷波濤洶湧,也會感受到風平浪靜。喜悅和幸福充斥在航行的途中,苦難和挫敗也是航向的一部分,只有痛飲過航行中的所有感覺,人生才會完整。

在痛飲人生滿懷的過程中,悲苦從來都是無法逃避的,多苦多少樂是人生的必然。

圓滿的人生並不是一輩子沒有吃過苦、沒有失過戀,而是經歷過、體驗過,面對過那苦的滋味、超越那苦的感覺。

苦與樂是生命的盛宴,是生命波峰谷,高低起伏,因而才會波瀾壯觀。

當我們接納苦,把苦看做是人生的必然歷程時,苦便不再是是世俗的“苦”,同樣,接受樂,把樂當做是生命的歷程,樂也不再是世俗的“樂”。

去享受生命的盛宴,享受所有的高潮與低谷,活在生命的苦樂之中,由此生命的樂趣便已被我們掌握在手中。

假如你累了,在困境中掙扎,那麼就重讀歷史吧,看看那些頂天立地的大丈夫,努力做人上人,養一腔浩然正氣

文天祥面對死神,瀟灑題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青照汗青。”

譚嗣同即將被押赴刑場,錚錚氣骨不改,留下“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就連一向柔婉的女詞人李清照也在詩詞裡欽佩項羽的大丈夫氣骨:“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周文王被紂王關在羑里,寫出了《周易》。

孔子一生不得志,但他孜孜不倦地教育學生,並且寫下了《春秋》。

左丘明眼睛全盲,以巨大的毅力寫成了《國語》。

屈原遭人排擠誣陷,流放他鄉,卻寫出了名著《離騷》。

孫臏遭受朋友龐涓陷害,被砍掉了兩個膝蓋骨,他還能忍辱負重,寫出了《孫子兵法》。

司馬遷以巨大的毅力忍受著朝廷上下投來的鄙視與嘲諷的目光,經過了十數年堅韌不拔的艱苦努力,終於完成了空前的歷史鉅著《史記》。

無論何時再讀這些字詞,這些歷史人物的傳記,胸腔中總有一股豪邁在湧溢,氣衝霄漢,令人激動,大丈夫即使身心受創,仍然憤然而起,成就一番事業。

正是:“玉可碎,而不改其堅;蘭可移,而不可以減其馨”

我們的苦與他們相比,根本不叫苦;我們的成就與他們相比,我們只能說碌碌無為一生。

生命自然寶貴,從現在起不要讓生命空洞。若能夠盡全力去維護,那麼正如孟子所言“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三尺心田平靜了,縱然是死也能悲壯如殘陽。跟隨古人的諄諄教誨,讓我們生活得更有意義吧

12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臨近春節,但節日的氣分很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