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一、

爭與不爭,是面對人生時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兩者也存在著本質的區別,爭是存在於術層面的手段,而不爭則是人生道的智慧。

爭時摩拳擦掌,看似能給自身帶來富足的收穫,但是在爭的過程中,一個人也要承擔爭背後所帶來的禍患;

而不爭則是平淡處之,看似並未讓自己收穫什麼,甚至也會失去了一些東西,但是在失去的同時,卻有著人生的另一番收穫。

所以“爭”只是浮於表面的術,而不爭才是做人做事的最高境界。

在《道德經》之中有一句話叫: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常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執持盈滿不如適可而止,將鐵器磨出鋒利的刃不可長久地保持鋒利。金玉滿堂不能長久守住,富貴而驕縱則會給自己帶來禍害。

芸芸眾生,沒有人不貪慕繁華,不傾向財富,我們生活在現實世界裡,不可能不食人間煙火,我們也需要滿足吃穿住行用這些最基本的需求,所以,“爭”顯然成了在這個遊戲規則中最有利的一種方式。

在任何一種環境和角色之中,我們固然需要用外在的物質來做自己生活的基礎,但是問題就在於,人的慾望是沒有止境的,很多時候我們的爭並不僅僅是為了讓自己滿足於當下的需求,更多的是滿足於內心的私心妄念,而在這個過程中就背離了一個人應該遵守的一個度。

比如說忽略自己的德行去追求不該屬於自己的名位,或者是違背道義與法律的底線去追逐本不屬於自己的物質等等,而一個人的災禍,通常來自於自己獲取了自身德行所不能奉養的名位,而這一切結果,都是在爭的基礎上存在的。

所以《道德經》之中才說:“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富貴、驕縱這些都會給自己帶來禍害,也就是說在爭的過程中,其實你爭來的除了自己看得到的滿足之外,還有就是自己看不見的災禍因素。

所以對於一個人來說,爭是一種手段,不爭才是真正應該明白的智慧。

知道什麼時候不需要爭,什麼時候要收斂自己的慾望不去爭,這個非常重要。

王陽明曾經說過一句話,叫:君子求退勿遲。

對於君子來說,一定要明白自己什麼時候該退,什麼時候可以用不爭的姿態去面對問題。

二、

王陽明在中國哲學思想上有非常驚人的成就,同時在建功立業方面也頗為人稱讚,比如說他平定了朱宸濠叛亂等重大事件,而在這立功立名的過程中,始終能佔據主動位置,保全自身的根本,與他“不與人爭”的性情非常有關。

王陽明年輕的時候雄心壯志,一心要成為聖賢,但是由於性格耿直,在朝中也得罪了惡勢力,人生也遭受了極大的禍害,發生了重大的轉折。

後來的他潛心研究儒教、佛教、道家思想,當他在龍場悟道之後,才懂得以不爭去處理問題。

此時的他不僅體悟了之前未曾思索的道理,而且也用更好的狀態釋懷了人生可能會發生的災難,比如說他平定朱宸濠叛亂之後,主動將功勞讓出去等一系列事情,都說明不爭的姿態給他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收穫。

曾國藩的人生過程也是如此,曾國藩最初也是性情耿直,殺伐果斷,但是後來遇到一系列阻礙,然後在旁人的指點下,研讀道家思想之後,才明白問題究竟出在什麼地方。

並且以道家思想修繕自身,最後不僅有了更大的功業,也在建功立業的同時保全了自身的安危。

正如《道德經》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人生之所以會出現危險的禍患因素,就是因為“爭”而帶來的,當你不爭的時候,很多問題都會離你遠去,

所以說只有不爭才能無憂,利人就會得人,利物就會得物,利天下就能得天下,善利他人者才能得他人所善。

《菜根譚》有一句話叫:處事讓一步為高,退步即為進步的根本;待人寬一分則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

一個人在這個生活中生存,除了要看到表象層面的東西之外,更要看到表象背後更深層的世間規則,這樣才能在這變化無常的世事之中免於禍患。

用不爭的心情,奉行不爭的態度,這是一種知曉進退規則之後的釋然,這才是人生最高級別的智慧。

因為“與人無爭”是有智慧的“退”,而不爭之後的“無人與之爭”,則是人生更高級別的“進”。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25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古代攻城為什麼繞過去,軍隊繞道攻打城池,出自孫子兵法·謀攻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