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木門,曾名禹門、東藩(凡),是川北邊陲的一座省級歷史文化名鎮。木門古鎮始於秦漢。《旺蒼縣誌》載:“清道光《昭化縣誌》雲:秦葭萌境今昭化、廣元二縣,蒼溪東北之岐平故城,巴州西北之清化故城(注:今旺蒼縣木門場)”。按明崇楨元年(1628)所建鳳凰山雲集寺“化成二古剎,木門兩千年”的對聯所稱,木門古鎮至明代就有2000年的歷史了。

交通區位明顯

木門地處旺蒼、南江、蒼溪三縣交匯處,素有“一腳踏三縣,連線十八鄉鎮”的美譽。

米倉古道和劍門蜀道在這裡呈十字交叉,普(濟)木(門)、木(門)九(龍)、木(門)正(直)公路以這裡為中心發散,廣巴高速於此地留有專門通道。便捷的交通條件造就了木門場自古以來商賈雲集、繁榮興盛,2013年被列為省級第二批百鎮示點建設鎮,2014年被列為全國重點鎮。

歷史積澱厚重

南朝梁武帝時期(公元525年)設木門郡,唐朝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置靜州,建國後成立東凡區公所,1992年拆區建鎮。木門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蜀江大將張飛、魏延在此大戰魏將張郃,至今尚存延戰街,射郃坪、火箭河等古戰遺址。

文化源遠流長

木門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自古文人雅士多會於此。詩仙李白《送郗昂謫巴州清化》、詩聖杜甫《陪王侍御同登東山攜酒臨江》膾炙人口,唐太子李賢、上官婉兒曾於木門寺與主持煮茶晒經,元代蒲道遠、清人石文魁等都在木門留有墨跡。悠遠的文化傳承,孕育了木門獨特的地域風情和鄉土文化,醪糟、嗩吶、獅舞、山歌、竹編、燒火龍等已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紅色文化聞名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徐向前、李先念等在這裡運籌帷幄,揮師作戰,歷經大小戰役十幾起。1933年6月底,在這裡的木門寺召開了著名的“木門軍事會議”,對紅軍大部隊進行擴編和整訓,紅軍隊伍得到了壯大,為北上長征奠定了堅實基礎。1985年,縣人民政府在木門會議舊址建成“木門會議會址陳列館”並對外開放。目前,木門會議舊址已成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四川省國防教育基地。

自然條件優越

境內土地肥沃,氣候溫潤,主產水稻、玉米、小麥等傳統糧食作物外,素有“糧倉”之稱。茶葉種植面積上萬畝,出產的生態有機綠茶和廣元黃茶被列為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三合現代農業園區被評為省級示範園區。全鎮森林覆蓋率達48%,竹木蒼鬱掩映之下,茶園與荷塘星羅棋佈。既是民眾休養生息的福澤之地,又是遊客旅遊觀光的良好去處。2019年12月,獲得首屆“四川特色氣候小鎮”授牌。

近年來,木門鎮充分利用資源優勢,堅持“紅”“綠”結合,將紅色元素與鄉村體驗旅遊、生態康養旅遊等深度融合,把木門會議會址陳列館、萬畝生態茶園、木門柳樹新村打捆建成國家4A級旅遊景區。全面改善基礎設施條件,大力發展文化旅遊產業,實現富民強鎮目標,續寫千年古鎮繁華。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日本的教堂與基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