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我們表達情緒的時候,常常會說你過分了。過分,顧名思義越過了分寸感的邊界。
眼見著一年一度的新年又到了,雖然今年不一定能回家過年。但也許在部分人心中確實有一些開心,因為少了被七大姑八大姨支配的恐懼感。雖然親人之間可能是好意,但是分寸感沒有把握好就成了翻車現場。
多少親戚好友因為沒有把握好分寸感而翻臉無情的例子,比比皆是。
分寸感怎麼把握?老夫子是這樣理解的。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恭、慎、勇、直等良好的品質一定要有文化教育、內在精神中和。
太恭敬了,點頭哈腰;太謹慎了,窩窩囊囊;太勇敢了,衝動誤事;太正直了,剛正易折。
親朋好友的關愛是好心,他們作為親戚關心著我們的成長。可若沒有分寸感,一味地打聽隱私,變成了粗野無禮。
我們體諒長輩的關心,感謝長輩督促我們進步。可若沒有分寸感,不會及時制止不合適的話題,善良就變成了愚昧和自作自受。
不能合理的指出對方的“誤”,便是縱容對方的惡。
從前有個小故事。
一位村民一生本分,沒有作過惡。他的隔壁是一位屠夫,殺豬無數。
二人死後,村民覺得自己清清白白,應該去天堂,而屠夫雙手沾滿鮮血,應該去地獄。
結果被告知村民下地獄,屠夫上天堂。
村民不解。
因為村民眼睜睜地看著屠夫殺豬,卻從來沒有阻攔,提出讓他放豬一條生路。
可屠夫殺豬卻是為了更多的人能活著。
-02-
分寸像一把尺子,可是卻沒有刻度。
靠的是心中的標尺。
今天單位一位妹妹問了我一個問題,她說:“姐,你說人生在世,怎麼能明哲保身?”
我被她的問題驚了一下,孩子居然考慮了這麼深刻的問題。
我想了想,我還不能回答這個問題。
只能告訴她,我覺得每個人的“明哲保身”都是他們認為的“明哲保身”。
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籩豆之事,則有司存。
觀察一個人,“動容貌”“正顏色”“出辭氣”缺一不可。
明哲保身,至少三者在合理的分寸裡,不越界便不會引起他人的嫉妒。單是這麼看,便也是極其複雜的,需要考慮的問題環環相扣。
保持“中”,實屬為難。
少一分,便保不住;多一分,便稍顯自私。
好比救人可以,但要先拍照的現象屢見不鮮。為善者救人,卻被訛人者用“善”當做利器,這便不是明哲保身了。
-03-
明哲保身,本是一個褒義詞。大意是指明白事理,而保全自己。
卻和“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連在了一起,成了為了保住個人利益迴避原則鬥爭的庸俗作風,有貶義。
造成誤解的原因,正是因為各人的分寸感沒有把握好。
各掃各的著實沒什麼問題,但是人情會變得淡漠。
一方替另一方掃雪,一方不知道感謝,而是嫌對方掃得不乾淨,那麼下一次就會變成各掃各的;若這一方知道感謝,這次你幫我,下次我幫你,兩方就會變得很和諧。
若兩方過於熱情,可能會出現餐廳裡互相搶結賬,而大打出手的情況。
這樣的事情,看起來都啼笑皆非。但是到餐館吃飯,聊開了,喝高了,情緒上來了,自尊心也都上來了。
分寸感就沒有了。
心中的標尺,要時時停留在心。
不知這個答案,能不能回答“如何明哲保身”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