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春節作為中國最盛大的節日,是每一箇中國人最重要的文化記憶之一。每逢春節,在外的遊子們總要回到家鄉和親人團聚,然後在一片祥和中為新的一年祈福。在新年期間的慶祝活動也是最為熱烈的,火紅的大街小巷也成為了春節的底色。

不過在中國歷史上,春節卻不是一直這麼熱鬧的,在隋唐之前,春節更多的被作為一個儀式性的節日,人們在這一天會舉行一系列的驅邪儀式,祈禱自己在新的一年裡能夠平平安安。雖然其也十分重要,但是和今天相比卻少了幾分節日的氣息。

直到隋朝統一了中國之後,隨著隋唐時期的文化經濟發展,中國重新恢復了大國氣象,這才讓春節從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冷清中解放出來,成為了最盛大的節日之一,為中國文化注入了特有的春節基因。

上圖——熱鬧的春節集市

隋唐時期盛大的春節集會

在隋唐之前,人們雖然也會在春節這天舉行一些集會,來慶祝新一年的到來,但是這種集會的範圍不大,而且在現在看來也稍微有點冷清。比如皇宮中的集會只不過是一次宴會,而且也缺少節日裝飾。

但是到了隋唐時期,隨著國家的統一,皇室的權威再次達到鼎盛,他們沿襲了南北朝時期在新年舉行朝會的傳統,不過其佈置和氣象則和前人不同。首先,隋唐時期出現了守歲的做法,人們會在除夕夜那天熬夜等待新春的到來,而不是像前人那樣在元日早起。

上圖——隋煬帝楊廣劇照

為了讓守歲的過程不至於清冷,皇宮中會燃起巨大的篝火,據說在隋煬帝在位期間,其在除夕夜會點燃大量的沉香和檀木,一晚上就要燒去二百車之多。篝火燃燒的時候火光沖天,高達十餘丈,數十里外的人都能聞到濃香。

而在篝火的旁邊,會有盛大的歌舞表演,當時在宮中甚至有千餘人表演的儺戲。

上圖——如今的儺戲表演

而在篝火旁的君臣則暢飲達旦,他們在欣賞歌舞的同時,也會下棋行酒令,氣氛十分活躍。在這種歡快的氣氛下,這些文人會做一些應景的詩歌,其中也不乏傳世佳作,比如杜審言的《守歲侍宴應制》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季冬除夜接新年,帝子王孫捧御筵。宮闕星河低拂樹,殿廷燈燭上熏天。彈弦奏節梅風人,對局探鉤柏酒傳。欲向正元歌萬壽,暫留觀賞寄春前。

隋唐時期之所以會舉辦這種盛大的集會,除了由於經濟文化的發展之外,也因為這一天皇帝會接見外國的使節,這也是彰顯國力的最好機會。

上圖——杜審言畫像

除了皇宮之外,在隋唐時期百姓在春節舉行的活動也開始有了節日的氣息,而遠古的迷信氣氛則逐漸減弱。比如在此時人們依然會觀看辟邪的儺戲表演,但是和之前古樸甚至略顯恐怖的儺戲相比,隋唐時期的儺戲開始變得十分活潑,在娛神的同時也開始向娛人發展。

而且人們除了和家人共慶新年之外,也會到友人家中拜年,這和魏晉南北朝時期有很大的差別。筆者認為這種情況的出現和社會發展的變化有著直接的原因,隋唐時期的人們對於國家和社會有著更積極的期望,這讓他們在新年中有更多的期待,這種愉悅的心情讓春節從清冷走向熱烈。

食物從辟邪到美好寓意的轉變

在隋唐之前,人們在春節的時候就會食用一些特定食物,像由五種辛辣蔬菜構成的,能夠調理臟器的五辛盤,以及有強身健體功能的椒柏酒等等。人們之所以會食用這些食物,主要是為了能夠讓自己的身體變得更加強壯,能夠抵禦疾病的侵擾。除了這些強身的食物之外,人們還會在新年食用雞蛋,據說能夠避免瘟疫的侵襲。

上圖——如今的五辛盤

到了隋唐時代之後,這些食物依然是新春的必備食物,但是除了這些食物之外,出現了一些新的食物種類,其並不是為了驅邪避災,而是對新年有著美好的寓意,這在中國歷史上也是第一次出現,對我國的民俗文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在隋唐時期最流行的食物在現在看來是一種果盤,人們會用一個盤子盛著一枝柏樹枝葉,然後在其頂端放置一個柿子和一個桔子,這個果盤取"一歲百事吉"之諧音,包含了送禮之人的祝福之心,而這種食物的食用價值顯然沒有文化價值重要,這可能和隋唐時期發達的文化背景有關,也體現了春節節日屬性的轉變。

上圖——製作精美的年糕

除了這種食物之外,當時還有另外一種流行的食物叫做"雞絲蠟燕粉荔枝",這種食物的做法已經失傳,但是很有可能是取名字中的"吉利"之意,為新年討一個好的彩頭。

而這種用食物的名字來為其賦予吉祥寓意的做法,在後面又衍生出了寓意"年年高"的年糕等食物,這樣的食物為春節增添了喜慶的節日氣息,讓春節成為了一個人們喜愛的節日。

隋唐時期新春裝飾的變化

在隋唐之前,春節對於人們的意義更多的在於舉行驅鬼避災的儀式,因此人們在春節的時候,會在門上張貼門神像,掛上桃符和葦繩,來起到鎮宅的功效。

上圖——神荼鬱壘像

但是到了隋唐時期,隨著文化的發展,像神荼,鬱壘這樣的凶神已經不能得到人們的喜愛了,而且桃符等物品也缺少節日的喜慶氣息,因此唐代對門神和桃符進行了改造。

我們知道唐朝的時候,門神已經演變成了名將秦瓊和尉遲恭的畫像,但是在新年的時候,人們往往會在門上貼上另一尊門神,來起到震懾惡鬼的作用,這就是鍾馗。

據說唐玄宗曾經得了瘧疾,久治不愈,精神昏沉。結果一日其夢到一神將吞食了偷到自己玉笛的小鬼,並得知其名為鍾馗。在唐玄宗醒來之後便痊癒了,之後他找來吳道子為夢中人畫像,據說畫成之後和唐玄宗夢中的形象一模一樣。

上圖——鍾馗畫像

自此之後,人們就會在新年的時候在門上貼鍾馗的畫像,以此來震懾群鬼。和神荼鬱壘兩位前輩相比,鍾馗的形象更加滑稽可愛,這也讓新年的街道少了幾分肅殺,多了些生氣。

改進最大,還是之前人們在門上懸掛的桃符。在最開始的時候,人們會在桃符上刻上神荼、鬱壘的名字,後來則會在上面寫上"元、亨、利、貞"四個字。隨著時代的發展,桃符逐漸被現在流行的春聯所取代,據傳歷史上最早的春聯是由後蜀皇帝孟昶所寫,其在桃符上題了"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

不過隨著考古的發展,人們在莫高窟藏經洞中發現了大量的唐代文獻資料,裡面有一卷成書自唐代開元年間的名為"斯坦因0610"(現代命名)的文書,其中有類似於春聯的文字:

歲日:

三陽始布,四序初開。

福慶初新,壽祿延長。

這裡面提到的歲日便是我們現在說的春節,這兩聯語句文句對偶,是聯句的格式,這和現在的春聯也是十分相似的。再加上其內容也以祈福為主旨,這和如今的春聯也是一致的。

最重要的是,在一系列聯句的末尾,還有"書門左右,吾儻康哉"一聯,這說明這些句子是被張貼在門的兩側的,這就進一步確定了在唐朝開元時期就已經有新年貼春聯的習慣了。

而桃符向春聯的轉變也說明,在隋唐時期,春節消災的意義逐漸變得無關緊要,人們開始在這一天表達對於新年的美好祝願,這種文化底蘊的轉變,讓春節逐漸從嚴肅的宗教性節日轉向氣氛熱烈的文化性節日,這使得這一天變得喜慶而美好,為如今春節文化奠定了基礎。

上圖——形形色色的春聯

結語

在我們看來最為隆重的春節,在隋唐之前其實和其他的民俗節日並沒有特別大的區別,人們一般都是將這一天視作驅邪的日子,透過舉行相應的儀式等方法來祈求在新的一年裡能夠平平安安。

但是到了隋唐時期,隨著國家的統一以及文化經濟的蓬勃發展,春節才逐漸變得熱鬧起來。為了顯示國家的強大國力,隋唐兩朝的皇帝會在皇宮中舉辦盛大的慶典,這種活動也影響到了民間,守歲開始成為每個人的習慣,拜年的習俗也在唐朝才正式成型。

伴隨著熱鬧的節日氣息,人們也不再只把眼光侷限在驅邪儀式上,更多的文化娛樂活動開始興起。人們開始在新年到來的時候,透過各種方式為自己討一個好彩頭。無論是預示著吉祥順利的果盤還是充滿美好寓意的春聯,都是這一時代的產物,而這種對於新年的嚮往讓春節變得溫暖起來。

這種節日氛圍的轉變其實來自於文化的發展與進步,正是盛唐開放而包容的文化屬性才能為春節賦予如此蓬勃的生機,而這份縱貫千年的文化自信自此便深埋在春節的記憶之中,影響著無數中華兒女。

注:

本文關於唐代春節風俗內容的描述,參考自《中國全史·習俗卷》

本文中引用的杜審言詩歌,來自於《全唐詩》

11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考古發現一具2000年前的木乃伊,他竟有一個金舌頭,什麼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