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1918年的春節,在北京大學校園內,因為幾位名教授的詩篇,特別富有詩意與文化底蘊。他們不但同時寫詩致意,還將這些詩篇全都發表在了《新青年》雜誌上,堪稱1918年春節的特別記憶。

1918年3月15日,《新青年》第四卷第三號上,同時發表了四首以“除夕”為題的詩。胡適、陳獨秀、沈尹默、劉半農四位北大教授,向校內外同仁呈獻詩作,共慶1918年春節。留美七年的“海歸”胡適,時年27歲,年輕教授,意氣飛揚,以他一貫提倡白話文寫作的主張,寫了一首“純白話”的除夕詩:

除夕過了六七日,

忽然有人來討除夕詩!

除夕“一去不復返”,

如今回想未免已太遲!

那天孟和請我吃年飯,

記不清楚幾隻碗;

但記海參銀魚下餃子,

聽說這是北方的習慣!

飯後濃茶水果助談天,

天津梨子真新鮮!

吾鄉“雪梨”豈不好,

比起他來不值錢!

若問談的什麼事,

這個更不容易記。

像是易卜生和白里歐,

這本戲和那本戲。

吃完梨子喝完茶,

夜深風冷獨回家,

回家寫了一封除夕信,

預備明天寄與“他”!

陳獨秀的《丁巳除夕歌》,則與胡適詩作的氛圍完全不同。在他的除夕詩中,憂國憂民之意流露於筆端,國人與社會何去何從的思索依舊強烈而深刻。詩中有云:

除夕歌,除夕歌,

幾人嬉笑幾人泣。

富人樂洋洋,吃肉穿綢不費力。

窮人晝夜忙,屋漏被破無衣食。

長夜孤燈愁斷腸,

團圓恩愛甜如

滿地干戈血肉飛,

孤兒寡婦無人恤。

沈尹默的這個除夕詩,過得平淡、平和,依舊流露著一位中年學者的平實風範。這位世人皆知的書法家,在1917年的除夕寫道:

年年有除夕,年年不相同;

不但時不同,樂也不同。

我今過除夕,已第三十五,

觀喜也慣,煩惱也慣,無可無不可。

取些子糖果,分給小兒女,

“我將已前所有的觀喜,今日都付你。”

與胡適同歲的劉半農,是近現代史上中國的著名文學家、語言學家和教育家。這一年,在紹興過春節的他,寫出的詩篇也格外有特色。詩中有云:

除夕是尋常事,做為什麼?

不當他除夕,當他平常日子過。

這天我在紹興縣館裡,館裡大樹甚多。

風來樹動聲,如大海生波,

靜聽風聲,把長夜消磨。

在這個近百年前的春節,胡適、陳獨秀、沈尹默、劉半農等,以半帶戲謔、半帶思索的筆墨,為朋友、也為自己留下紀念。

1918年的春節,因這一大幫帶著嶄新時代氣息的“新青年”們的出現,而面貌一新。

12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十六字令•除夕賀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