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魏晉時期,古人十分之風雅,而他們的春節又是怎麼過的呢?

春節,古人稱之為 “旦月”“端月”“元旦”或直寫正月一日。應注意這和立春是不一樣的。

古人認為邪氣是疾病之源,元月驅鬼辟邪,是為自己身體安康的希冀。所以辟邪是古春節的主題。當時南朝梁朝的宗懍所寫的《荊楚歲時記》和周處的《風土傳》有記錄:

燃爆竹,驅山鬼

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謂之端月。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闢山臊惡鬼。

燃燒炮仗,驅除山鬼。這個不贅多言。

依拜賀 飲椒酒 吞雞子 著桃

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飲桃湯。進屠蘇酒,膠牙餳,下五辛盤。進敷於散,腳卻鬼丸。各進一雞子。造桃板著戶,謂之仙木。必飲酒次第,從小起。

  古人十分重視衣冠,漢時期就有嚴格的輿服之制(後會介紹),在初一,大家都穿上正式的衣服,互相拜賀。串門拜賀小孩可不能呆在家裡,也要跟著大人一起去拜賀,拜賀時小孩也要喝酒,喝酒這種“好習慣”要從小培養。

古人以椒,柏為仙藥, 認為桃是五行的精華,能夠鎮壓邪氣,王安石之詩歌“新桃換舊符”即是所謂。屠蘇酒和膠牙餳,五辛盤都是藥酒,喝入體內,或用藥抹身,可以驅散鬼邪,使之不敢靠近。

  每人還要吃一個雞蛋,這裡的雞蛋不是煮熟了吃,而是生雞蛋攪拌到酒(水)裡,然後喝下。

桃木是有鎮邪的作用,所以在門上做桃板,稱為“仙木”。

諸上,都是為驅邪辟鬼,避瘟氣。

貼雞戶 符鎮鬼

帖畫雞戶上,懸葦索於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

縣官以臘除夕飾桃人,垂葦索,虎畫於門,效前事也。

將畫有雞的紙貼到門上,在雞的上方懸掛蘆葦編繩,在門旁插桃符,用來驅鬼辟邪。

杖糞掃 呼如願

又,以錢貫系杖腳,回以投糞掃上,雲令如願。

今北人正月十五日夜立於糞掃邊,令人執杖打糞堆,云云,以答假痛。意者亦為如願故事耳。

  這個“如願”有一個小故事,說以前有人碰到了叫青洪君的神仙,神仙問他你有什麼要求?這個人就回答:但求如願。沒想到,這個青洪君的婢女名字就叫如願。沒辦法,言出必行,神仙就把如願送給了這人。

這個人只要有想要的,如願都滿足他。後來正月早晨,如願起來晚了些,這個人就追打如願,如願不得已逃跑進了糞堆裡面。不再出來。 (這還說明,初一要早起)

所以當時北方人在正月十五,用銅錢綁在竹竿端頭。用那頭擊打糞堆,呼叫“如願”的名字,希望心願皆成。

七菜羹 貼彩人

正月七日為人日。以七種菜為羹;剪綵為人,或鏤金薄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頭鬢;又造華勝以相遺;登高賦詩。

  古人認為正月一日~七日分別為雞狗豬羊牛馬人日。相應的日子,不得殺這些動物(人),七日的不殺人,是不得行刑的意思。

從第一條可以看出,古代在初一是要生吞雞子,後來七日俗盛行之後,初一是雞日,就取消生吃雞蛋的習俗。

正月七日是人日,這天大家吃七菜粥,剪綵紙為人形,貼在屏風上或戴在頭上。

還登高賦詩。

七菜粥在日本現在還儲存有這個習俗。

春節習俗十分重大,當時官渡之戰袁紹曹操相峙,曹操出征徐州劉備,袁紹沒有立馬乘虛出擊,一個原因是當時正值春節,袁紹為了讓士兵過個年,同時他也認為劉備能拖延曹操一陣子,所以推遲了幾天才進擊。可沒想到劉備不堪一擊,這幾天袁紹浪費了很重要的戰機。

這也說明古人對春節的重視程度。

魏晉時期,古人敬畏自然生命,透過多樣有趣的行為表達對新年安康的希冀。做法古樸優雅,這和那個時代文風相成一脈。《荊楚歲時記》描述的楚地,為屈原故里。魏晉詞賦也和楚辭給人感風同沐。

當時北方少數民族縱橫,北方的習俗和南人頗有不同,而南方則保留了春秋古風。

時值除夕,祝大家:

闔門皆喜 安康無邪 諸事如願~

正在寫魏晉南北朝系列,揭開那個神秘時代的面紗

14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大年初一,牢記“三吃三忌”,牛年吉祥事事順,老傳統不能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