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現、當代學者專著和教材中關於諸葛亮躬耕地的撰述

郭沫若主編:《中國史稿》

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冊,第1章第3節第31頁。

諸葛亮是三國時代一位很有才能的地主階級政治家。他年輕躬耕於南陽,“不求聞達於諸侯”。劉備屯駐新野時,經徐庶的推薦,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來幫助他爭奪天下。諸葛亮給他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指出:曹操“已擁有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候,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他勸劉備佔領荊州和益州,“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等待時機成熟,兵分兩路,“將荊州之軍向宛洛”,“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這樣就可以成就霸業。諸葛亮的這個決策,為劉備和日後的蜀國規定了總的戰略。劉備從四處奔走,寄人籬下,發展到割據一方,與曹操、孫權鼎足而三,基本上就是按照諸葛亮的隆中決策進行的。

范文瀾著:《中國通史》

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2冊,第2編第3章第7節第267頁。

諸葛亮隱居隆中(湖北襄陽城西),公元207年,第一次與劉備論天下形勢,便擬定如下的計劃:佔領荊益二州。安撫益州西部諸戎、南部夷越。整頓內政。外與孫權結好。等候北方有變故,荊州軍攻南陽洛陽,主力益州軍出秦川(隴西)一帶,人心歸附,天下可以漸定。諸葛亮是個謹慎的人(劉備集團的實力薄弱,也必須謹慎),他的一切行為都含有謹慎的內容。在曹操集團內部還沒有穩定的情況下,荊州軍威脅中原,主力益州軍先取涼州,安撫戎、羌,擴大實力,再逐步進取關中和中原,這應是一個或可行通的計劃。

諸葛亮隆中定策,本想再一次走漢光武帝的道路,可是客觀形勢的變化,這條或可行通的道路顯然是必不可通的,給他留下的只有主觀努力的一面。他在這一面的努力,確是達到無以復加的高度,凡是封建統治階級可能做到的較好措施,他幾乎都做,因之,他的攻魏計劃雖是失敗了,他所治理的漢國,在三國中卻是最有條理的一國。

呂振羽著:《簡明中國通史》

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10章第2節第203頁。

(劉備)在荊州,他先後吸引了徐庶、龐統、諸葛亮來幫助自己,特別是諸葛亮,確是當時很有才能的政治家,對於劉備的事業,起了不小的作用。諸葛亮和劉備在隆中(今襄陽西)見面談論時事,他根據不少具體情況,分析當時形勢和發展前途;估計曹操和孫權都有存在的條件,不容易消滅;劉備搞得很好,也只能取得四川,與曹孫三分鼎立;同時曹操是“賊子”,不容許和他妥協,孫權卻可聯合抗曹。這在當時,從劉備的立場說,是完全對的。孫劉兩軍聯合抗曹的赤壁之戰,就是他的孫劉聯盟見解和方針的初步實現。

翦伯贊主編:《中國史綱要》

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2冊,第5章第1節第16頁。

諸葛亮(公元181~234年),琅琊人,漢末隨叔父玄流亡荊州,依託劉表。劉備在荊州,與亮相結,以為謀主。諸葛亮除了熟悉統治階級各集團之間矛盾鬥爭的形勢以外,還從流亡生活中理解到農民鬥爭的力量。因此他在蜀國當政時循名責實,持法嚴謹;也比較注意發展經濟,力圖造成穩定的封建統治秩序,緩和階級矛盾。

張舜徽著:《中華人民通史·上》

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部分,第278頁。

劉備在荊州時,竭力拉攏荊州地主,爭取他們的支援。又請得隱居在襄陽隆中(今湖北襄陽縣西)的諸葛亮作他的助手。諸葛亮是三國時期最有才識的政治家,劉備得到了他,自己比喻好像魚得了水一樣。諸葛亮建議他:第一,要取得荊、益兩州鞏固根據地;第二,要和西南少數民族搞好關係,安定後方;第三,要和孫權結成聯盟,共抗曹操。等到條件成熟,然後出兵北窺中原。這一獻策,被劉備採納了。劉備從四處奔走,沒有立足之地,發展到割據一方,與曹操、孫權鼎足而三,基本上就是按照諸葛亮的建議進行的。

王仲舉著:《魏晉南北朝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冊,第1章第3節第75頁。

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今山東沂水縣)人,家世二幹石大官。東漢末,牧守混戰,天下大亂,諸葛亮隨叔父至荊州避難。叔父死,諸葛亮居住在襄陽城西20裡的隆中,躬耕隴畝,自比管仲、樂毅。據《襄陽記》說:“劉備訪世事於司馬德操,德操曰:'俗生儒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臥龍、鳳維。備問為誰,日:‘諸葛孔明、龐士元(龐統字)也。”曾為劉備謀士的徐庶,也把諸葛亮推薦給劉備,並且要求劉備親自去訪問他。劉備於是到隆中去訪問諸葛亮,去了三次,第三次才見到諸葛亮,和他暢談了一陣,這一次談話,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隆中對”。

諸葛亮在隆中對劉備說:“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諸葛亮這一番話,給此後劉備建立蜀漢政權和三國的鼎崎局面勾勒出一幅初具規模的藍圖。……這一年是建安十二年,諸葛亮是27歲,劉備是47歲。

週一良著:《魏晉南北朝史論集·論諸葛亮》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第1版,第317頁~318頁。

······諸葛亮在荊州當在公元197年以前。因為本鄉琅邪已經沒有可依靠的產業,於是隨遷而安,甚至於在襄陽城西的南陽自己“躬耕”。

...公元200年春,操在官渡大敗袁紹,孫策死,孫權代領他的部隊,這年諸葛亮才19歲。公元207年劉備流亡到襄陽,三顧茅廬,諸葛亮26歲。他在隆中建議,替劉備分析了曹、孫兩家力量。我們可以說,蜀國基本政策始終是在諸葛亮建議精神指導之下制定的。

韓國馨著:《魏晉南北朝史綱》

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編,第1章第2節第59頁。

劉備投依劉表時,北方人流離荊州的很多,其中著名的有司馬徽、王粲、崔州平、徐庶、諸葛亮等。當劉備屯駐新野時,徐庶先與劉備相識,就向劉備推薦諸葛亮,介紹亮是“臥龍”。司馬徽也曾介紹諸葛亮、龐統給劉備,說前者是“伏龍”,後者是風維”。可見劉備初到荊州,就注意結識和招攬人才,請到了諸葛亮這樣的人物。

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今山東沂水縣)一人,父親早死,跟隨從父諸葛玄到豫章(江西南昌市)為官,後流寓於襄陽,躬耕於隆中,自比管仲、樂毅。經過徐庶的介紹,劉備曾經三次到隆中草廬拜訪諸葛亮,諸葛亮在第三次才接待了劉備,回答了劉備提出的如何興復漢室、爭衡天下的問題,人們稱這一答詞為《隆中對》,或稱《草廬對》。

何茲全著:《三國史》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49頁。

劉備在荊州數年,最大的收穫是結識諸葛亮,並得到他出來贊助。

諸葛亮,琅邪陽都(今山東臨沂北)人。隨叔父諸葛玄依劉表。玄死,“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隆中”(《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注引《漢晉春秋》)。諸葛亮的隆中到底在襄陽還是在南陽,眼下還引起爭論。可以肯定地說,他住的地方“隆中”屬於南陽郡的鄧縣,所以諸葛亮說他自已是“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但此屬於南陽鄧縣之隆中,卻在漢水之南,緊靠襄陽,只在襄陽城西20裡。說是南陽,是對的,因為地屬南陽。說是襄陽,也是對的,因為地方緊靠襄陽。

劉備半生奔波,無存身處,最大的問題,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缺乏一條明確的政治路線。他聽了諸葛亮的話,真是頓開茅塞。無怪劉備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魚而無水是無法活的。

諸葛亮這段話,就是大家都知道的歷史上有名的“隆中對”劉備以後的活動,大體是依著這條道路走的。先取荊州,再取益州。

馬植傑著:《三國史》

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章第68頁。

荊州靠近中原,情況比較安定,北方士大夫到這裡避難的很多。劉表是一個徒有虛名而缺乏實際才幹的人,他既不能利用曹操同袁氏交兵的機會襲取許都,又不能收用荊州土著及僑居的許多人才。所以當劉備到荊州後,“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劉備本人深切認識到自己所以屢遭挫敗,主要是由於沒有優秀的參謀人員,所以對訪求人才,十分注意。當時襄陽有一個名士司馬徽,擅長識別人才,人稱“水鏡”。備找他訪問天下大計。司馬徽自稱:“儒生俗士,不識時務。”而在備面前誇獎號稱“臥龍”和“鳳雛”的兩個年輕俊傑。備問是誰?他說就是諸葛亮和龐統。另外,已經歸附劉備的徐庶也向備稱述諸葛亮好比是潛伏在人世間的龍。兩人不約而同的介紹,自然引起了劉備的深切關注,他立即對徐庶說:“君與俱來。”徐庶說:“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徐庶從跟劉備以後,極為備所器重,他這樣稱讚諸葛亮的才能和風格,怎能不引起劉備對諸葛亮的傾慕和嚮往呢!於是劉備鄭重而謙遜的前往隆中求見諸葛亮,第一次沒有見到,第二次又落了空,到第三次才獲得亮的接見。以上“三顧草廬”的故事,一千多年來,一直被人們傳誦著。一提到這事,人們就極力推崇諸葛亮的才智和預見。

朱大渭、梁滿倉著:《武侯春秋》

團結出版社1998年版,第2章第2節。

為了能實現叔父的鳳願,諸葛亮決意留在荊州。

然而,以何種方式留在荊州呢?憑著叔叔與劉表的關係,憑著大姐婆家蒯氏的勢力,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諸葛亮本可在荊州撈個一官半職。然而,諸葛亮不願意這樣,他覺得這樣做不符合自己的志向,這在以後我們還要詳述。

為了學有所成,諸葛亮要留在荊州;為了自己的志向,他又不願入仕劉表政權。他想請龐德公給出個主意。一想到龐德公,他突然心頭一亮:還用得著找他嗎?像他那樣躬耕隱居不是很好嗎?!

在襄陽城西20多里的地方有一個小山村。這裡山巒起伏,山谷幽深。在山巒之中,最高的主峰恰好居中,因此名為隆中山。山村也因山得名,稱為隆中。隆中山起伏盤旋,勢若蛟龍;另一座大旗山與之隔谷相望,它一頭高昂,一頭緩緩下垂,像只臥虎。這裡林木茂密,修竹疊翠,泉水潺潺,池塘清澈,是修養身心讀書思考的好地方。在當時,隆中雖屬南陽鄧縣管轄,但它遠離戰亂紛擾的南陽郡治,靠近安定富庶的襄陽,所以,諸葛亮便帶著弟弟諸葛均在這裡隱居下來。

隆中不僅有清秀的山水,而且有適於耕種的良田。宋代大詩人蘇軾有一首詩這樣寫道:回頭望西北,隱隱龜背起;傳雲古隆中,萬樹桑拓美。“萬樹桑拓美”,正是人們辛勤勞作的結果。清幽的環境,給諸葛亮一個輕鬆、寧謐的心境,他除了平時參加田間的耕作外,大部分時間都用在學習上。

讀書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然而對於像諸葛亮這樣的心懷遠志之人,決不會僅僅滿足於讀書一種方式。從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到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諸葛亮在隆中生活了整整10年。在這10年中,他始終活動於襄陽、隆中地區,向師友們學習活的知識。

柳春藩著:《諸葛亮評傳》

中國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第2章第33頁。

於是比諸葛亮大20歲的劉備,便隻身簡從,親自到隆中山村去敦請諸葛亮,第三次才成功。諸葛亮熱情地接待了他,時間是公元207年10月。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三顧茅廬”。

劉備“三顧茅廬”是可信的。《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明確記載說:“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諸葛亮在《出師表》中也說:“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這足以說明問題。裴注引《魏略》說:“亮乃北行見備,備與亮非舊,又以其年少,以諸生意待之。”這似乎說是諸葛亮先主動去見劉備,而不是劉備先“三顧茅廬”。這個說法不足為據。不過,史書中對“三顧”的細節,過程確無詳細記載,因此這裡也就沒有必要用民間傳說和文藝作品的藝術加工情節來作補充。

陳翔華著:《諸葛亮形象史研究》

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版。

(第5~7頁)

……諸葛亮約在15歲(漢獻帝興平二年)時,與兩個姐姐、弟弟諸葛均一行離鄉背井,隨同受任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南昌避難。未幾,他們又跟從叔父投靠荊州劉表。叔父死後,他就定居在荊州南陽郡鄧縣隆中(今湖北襄陽城西)。

……諸葛亮在隆中居住了10年,並非消極循世,甘當老死林泉的隱逸。這個時期,他進行遊學與結士的活動,積極為後來從政仕官作了充分的準備。

諸葛亮在隆中,還大力交結當時名士,積極聯絡荊楚士族。

所謂名士,就是在野的知識分子。他們同統治集團上層人物有聯絡,熟悉政治情況,善於分析形勢,而且還操縱社會輿論,對所褒貶的人物之前途有很重要的影響。荊州本多士,而且當時“士之避難荊州者,皆海內之俊傑也”。諸葛亮交遊名士,向他們學習,瞭解政治動向,把握鬥爭藝術,同時還博取了他們的好評,大大提高了社會聲望。

(第9—10頁)

諸葛亮居住隆中期間,除了同客籍士人交遊外,還同荊襄士族建立聯絡。

隆中居住時期,是諸葛亮一生的重要時期。在這個東漢末年名士密集的地區,他透過從學與交遊,同本地與客籍的各方面士人建立了或師或友的廣泛接觸和聯絡。這就大大促使青年諸葛亮更加全面地觀察形勢,更加深刻地瞭解現實矛盾,從而探求濟時之學,在思想上理論上為他後來的事業作了非常重要的準備。如採沒有這個時期的思想理論準備,他就會如同早已跟從劉備的簡痛、孫花乾之輩,碌碌而無為,不可能在歷史上取得成就。而且,諸喜亮所交遊者中,有不少人後來也隨之參加了劉備集團,成為他事業上的支持者。

(第34~35頁)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丁丑17歲

諸葛亮叔父諸葛玄卒。是年前,長妹適中廬蒯棋,少妹適襄陽龐德公之子山民(後仕魏,官黃門吏部郎)。亮與弟諸葛均,定居隆中。其間,諸葛亮結識名士有襄陽龐德公、穎川司馬徽、沔南黃承彥等。又與博陵崔州平、穎川徐庶元直、石稻廣元、汝南孟建公威等俱遊學。亮好為《梁父吟》,每自比管仲、樂毅。

(第36頁)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丁亥27歲

劉備見諸葛亮於隆中。諸葛亮提出《隆中對》,出佐劉備。

是年,曹操徵烏桓。郭嘉卒,劉禪生。

史仲文、胡曉林主編:百卷本《中國全史》

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卷,中國魏晉南北朝政治史,第20頁。

劉備(公元162~223年),字玄德,逐郡涿縣(今河北涿縣)人。西漢皇室疏族,少以織蓆販鞋為生,好交結豪俠。力圖興復漢家天下,但無穩定的地盤,也無一貫的自強方略。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在曹操的逼迫下,投奔劉表,被劉表安置在新野,充當荊州的守門人。劉備在新野,一面招聚軍隊,一面苦苦思索自己失敗的原因,尋訪謀略之士。建安十二年,他屈尊三顧茅廬,拜了隱居隆中,當地人稱為“臥龍”的琅邪(今山東沂水)人諸葛亮(公元181~234年),尋求興復漢室,“信大義於天下”的方略。一席話使劉備茅塞頓開,有如魚得水之感。這便是傳頌千古的《隆中對》。

《中華文明史·第四卷·魏晉南北朝》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章第1節第8頁。

蜀漢是劉備為首的政治集團建立的,蜀國的政治基本上是按諸葛亮在“隆中對策”中提出的方針辦事。諸葛亮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他的大名成了中華民族智慧的化身。

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琅邪陽都(今山東沂水)人。家世二千石大官,避戰亂居於襄陽城西20裡的隆中,躬耕隴畝,自比管仲、樂毅,當地人稱他為“臥龍”先生。時劉備在軍閥混戰中屢遭失敗,也到荊州投靠劉表,為了日後的政治發展,竭力結托荊州豪傑。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年已47歲的劉備得知諸葛亮有經邦治國之術,就親自三顧隆中草廬,敦請比自己小20歲的諸葛亮出來幫助打天下。諸葛亮為劉備的真誠所感動,即在草廬中暢談天下大勢,回答了劉備提出的如何興復漢室,爭衡天下的問題。這次談話,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對策《隆中對》。

朱紹侯主編:《中國古代史·中冊》

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9章第1節第8頁。

劉備到荊州投靠劉表後,竭力爭取荊州地主的支援,並結識了流寓在荊州的琅邪(山東沂水)人諸葛亮。劉備三顧隆中(湖北襄樊市西20裡)草廬,請諸葛亮出來幫他打天下。諸葛亮分析了當時政治形勢對他說:曹操地廣人眾,抉天子以令諸侯,“不可與爭鋒”……一路由益州出秦川,如此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諸葛亮的分析,指出了天下三分的形勢,為劉備圖霸一方提出了正確的方針……諸葛亮叫劉備說服劉表,清查荊州的浮戶,補充他的軍隊。從此劉備有了一支像樣的武裝力量。劉備還透過諸葛亮加強了同荊州地主集團的聯絡,擴大了政治基礎。

《中國古代史常識·秦漢魏晉南北朝部分》

中國青年出版社1979年版,第215頁。

“三顧茅廬”是怎麼回事?

唐代大詩人杜甫遊覽了成都諸葛亮祠後,寫下:“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的名句。他說的是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治蜀的故事。

諸葛亮,字孔明,生於公元181年,琅邪陽都(今山東臨沂)人,少年失去父母,在東漢末年軍閥混戰中,只好跟隨叔父到荊州襄陽(今湖北襄樊)避難,不久,叔父也去世了,諸葛亮就到襄陽城西的隆中定居下來。在這期間,諸葛亮讀了大量書籍,經常和他的好朋友徐庶、崔州平等一起縱談今古,品評時事。他常常以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家管仲和軍事家樂毅自比,是一個很有抱負的青年。

當時襄陽的封建名士司馬徽告訴劉備說:此處有臥龍、鳳維。臥龍是諸葛亮,鳳雛是龐統。後來,諸葛亮的好友徐庶投靠劉備,受到了劉備的器重,他也向劉備推薦諸葛亮。

傅樂成著:《中國通史·上冊》

臺灣大中國圖書公司出版1991年版,第9章,增訂新版,第237頁。

劉備投劉表,表先後命他率兵屯新野(今河南新野縣南)、樊城(今湖北樊城),對他日漸疑忌,因此抑鬱數年。但其間他訪得一位忠誠多智的少年名士諸葛亮來充任謀主,算是他在這段時期中的最大收穫。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今山東沂水縣南)人,寄寓於襄陽城西的隆中。他曾與劉備分析時局……這番話成為此後劉備建功立業的準繩。

張金鑑著:《中國政治思想史》

臺灣三民書局出版1989年版,大專用書,中冊,第5編,卷4,第37章第2節第1027頁。

足智善謀——諸葛亮天縱睿智,聰敏過人,洞察事物,明悉庶事,智慧超群,判斷力強,足智善謀。劉備稱亮之才能十倍於曹壬;司馬懿嘆稱亮為天下奇才。周瑜忌亮之才於己而怨尤曰:“既生瑜,何又生亮。”陳壽稱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

亮之才亮智足,由此可以知之。劉備以徐庶薦,知亮王佐之才,三顧於隆中草廬中,問以大計。

黃大受撰注《三國志選注》

臺灣正中書局印行,1972年版。

(第200頁註釋)

亮躬耕時,家居南陽之郡屬,在襄陽西,是日隆中。

(第207頁註釋)

按亮之七擒孟獲,其戰鼓乃銅製,亮妻乃黃承彥之女,與亮均受業司馬徽之門,精於科學制藝。現湖北襄陽隆中,亮之隱居地,猶存銅鼓一面。

金瑞德、青覺主編:《影響中國的100位名人》

中國經濟出版社1994年版,第219頁。

諸葛亮,字孔明,生於公元181年,卒於公元234年,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縣南)人。三國時期蜀漢政治家和軍事家。青年時期,諸葛亮移居隆中(今湖北襄陽以西)隱居,留心世事,靜觀天下之變,被稱為“臥龍”。公元207年,劉備“三顧茅廬”,會見諸葛亮。諸葛亮提出《隆中對》,正式登上政治舞臺,他幫助劉備擴建軍隊。

肖建中、沈家祥等編:《中國縣市概覽》

海洋出版社1991年版,第557頁(襄陽縣)。

古隆中:在城西15公里隆中山。三國時諸葛亮的故居。

諸葛亮,山東琅邪郡(今山東沂南)人。17歲隨叔父諸葛玄到襄陽,隱居隆中,躬耕苦讀,留意世事,被稱為“臥龍”。東漢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劉備為訪求賢士,三顧茅廬。

黃福塞、譚松壽編著:《中國歷史》

中學一年級運用,香港現代教育研究社出版,1985年版,甲部課程,第6章第1節註釋第110頁。

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出色的政治家、軍事家,自比有管種、樂毅之才。本來隱居隆中,公元207年,劉備三顧草廬,他向劉備提出著名的“隆中對策”:佔據荊州(今湖南、湖北)、益州(今四川),聯合孫權,對抗曹操,再謀統一全國。從此成為劉備的主要謀士。

區士膜編著:

《國史述要·甲編·上古至魏晉南北朝》

波文書局出版1982年版,第20章第2節第240頁。

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人。原隱居隆中,劉備“三顧茅廬”請為輔佐。時劉備基業未定,諸葛亮在“隆中對”中,為劉備定下三分大計,主旨即聯吳抗曹,取荊、益作本根。循此,他佐劉備聯孫權大敗曹操於赤壁,旋又佔荊州,定益州,遂與孫吳、曹魏成鼎足之勢。

黃福密、徐民強編著:

《中國歷史·會考版·上冊甲組》

香港現代教育研究社出版,1983年修訂版,古今地名對照表(商至南北朝)

(第175頁)

宛:河南省南陽縣。

(第176頁)

南陽:郡名,今河南、湖北一帶。

臺灣高階中學國文科教科書,1991年版,第2冊,第96頁。

諸葛亮,複姓諸葛,名亮,字孔明,琅邪郡陽都縣(今山東省沂水縣南)人。生於東漢靈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卒於蜀漢後主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年54。

亮早孤,隨叔父諸葛玄避難荊州。玄卒,亮躬耕隴畝,隱居隆中(今湖北襄陽縣西),自比管仲、樂毅。當時劉備屯兵新野,徐庶薦之,備遂親詣茅廬,凡三顧乃見。與言天下事,大悅。後助備連吳拒魏,收江南,平成都,拜為軍師將軍。

(第101頁註釋42)

躬耕於南陽 躬耕,親自耕種。南陽,漢郡名,轄有今河南省西南部及湖北省北部。諸葛亮隱居於隆中,在湖北襄陽城西20裡。

香港中學教材:《中國語文》第7冊

啟恩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版,第126頁。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第127頁註釋)

躬耕:親身耕種。躬,親身。

南陽:漢郡名,這裡指今湖北襄陽西的隆中。

20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以3個氣質憂鬱的西方女性形體油畫,淺談英國皇家藝術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