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一詞現在被濫用得太厲害了。
1
什麼是朋友?
《易·兌》:“君子以朋友講習。”
孔穎達注:“同門曰朋,同志曰友,朋友聚居,講習道義。”
也即,兩個人要想成為朋友,需要有長期在一起生活、學習的經歷,在這個過程中,二人志同道合,有一種心靈的契合感。
這種有共同生活、學習經歷且志同道合的人,才是朋友。共同的生活、學習經歷讓兩人互相認識、交流、信任,建立一種情感上的聯絡;志同道合,則讓兩人有一種生命的共振感,觸發心靈的共鳴,二者融合,才能形成一種穩定的朋友關係。
想要建立這種關係,需要兩人長期交往、敞開心扉、深入交流、互相信任,這對已經步入社會的人來說很不容易。所以,朋友關係大多產生於一個人步入社會之前的學校(尤其是中學)生活中,此時人相對純潔且正是立志的時刻,極易觸發共鳴。
朋友是五倫之一,缺少了它,在追求自己理想、實現人生志願的路上將十分孤獨,因為其他幾種關係(領導與被領導、父子、夫妻、兄弟)可能都不是真正的志同道合,無法產生心靈的共鳴感。
2
在現實中,最常見的一個問題是,職場能產生朋友嗎?
職場無朋友,或者說職場很難產生朋友。
在職場,兩人雖然有共同生活、工作的經歷,但大多都是浮萍之交(尤其是流動性大的單位,很少有共事超2年的人)、泛泛之交,難以產生信任感,因為成年人大都不願敞開心扉,把自己的心裡話說出來,缺乏深度交流,遇到志同道合的人機率也很低(你會發現,大多數人也沒什麼“志”,“志”其實是一種奢侈品)。更重要的是,職場環境下,每個人的言行都受到組織環境的影響(有些話一說就後悔,就可能成為別人的把柄等等),有的可能還有潛在利益衝突。種種因素作用下,建立真正的朋友關係是非常困難的。
所以,不用不開心,朋友本來就難得。作為普通同事,能一起打個電話、吃個飯、聊個天、幫個忙就已經很不錯了。
要不,還想怎麼的?